经验分享:XX高校“招人用人”的5个逻辑

学术   2024-11-12 10:13   新加坡  


最近和老师们聊及去高校工作的那些事儿,感觉有些经验可以和大家谈一谈。


有些高校的选人用人逻辑,其实简单粗暴得很。为帮大家看清楚一点,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些招人用人套路。


我这里将之归纳为五大逻辑,也是高校从“选人”到“用人”的五个步骤,大家可以评论下我讲的对不对。


第一步:“诱饵”


黑心高校最常用的套路之一便是发布看似极具诱惑力的招聘公告——高薪待遇、福利丰厚,简直是科研打工人的梦想岗位。

发布的招聘条件也不算离谱,看似大多数人都有机会,但真要是有点经验和见识的求职者往往入不了围,因为高校要的并非普通优秀人才。


实际操作是:高校常年挂着“虚位以待”的招牌,广收简历,但终究招不到人,因为它们真正等的是“超有真才实学,但脑子一热”的人,愿意“为理想献身”的人。

你知道为什么你看一个学校在招人,条件不高但就是不要你了吧。他们招聘只是一个诱饵,其实是想要的是大鱼“愿者上钩”。


第二步:“套牢”


等到求职者真的签了合同,高校第二步的“套牢”逻辑就显现了。


刚入职时,往往会听到一连串美好的承诺,比如“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金”,以及各种福利。


这些可能会让很多人怦然心动,签合同的手都快停不住。然而标准却往往是“按年限发放”。每年给你一小部分的补助,好让你为那份安家费坚持下去。

违约条款更是让人退无可退,动辄几倍工资的违约金,新人一旦签约,如有反悔就得背负上巨额赔偿。


试图走人?高校早已设计好了“高额违约金”和扣押材料的连环锁,将人牢牢套住。


第三步:“榨产”


如果学校真的花了钱招了你,你不要以为学校是做慈善的。对他们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用尽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产出。于是,第三重逻辑“榨产”应运而生。

为了激发教师的“产能”,一些高校会让新进教师签下所谓“成果对赌协议”,或要求按比例完成项目或发表论文的任务。

初来乍到的老师,一般都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都会期待将来能顺利达标,“名利双收”,而且毕竟是在找工作嘛,所以一般都会签。殊不知你一签,学校的目的就达到了。


除此之外,这几年大家都非常关注也非常普遍的“非升即走”政策则更加无情,更是能像倒数计时的钟摆悬在头顶,让人时刻绷紧神经,好好干话。

此外,即使完成任务拿到一些福利待遇,高校还会随时调整指标,一不小心达不到新标准,待遇也将不再保障。

于是,不少教师被无形的压力推着跑,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被抛在脑后,全部精力集中在完成考核指标上,有人调侃说自己“科研机器”,哪是什么学者啊。

第四步:“牛马”


在有些高校,不仅要出科研成果,还要具备“听话”的特质。教师要履行的不仅是科研和教学职责,往往还要参与许多与科研毫不相关的“活动”。

比如无数的考评、学习、培训课、班级管理……教师要被多层次、多方面地管理与评估,每一个考核机制都让老师感到不干不行。


近年内更有高校推出了“坐班制”,要求教师定时在办公室签到,以确保“尽心尽职”。

坐班制对学术工作几乎没有实际帮助,反而让教师的时间被机械的形式主义消耗,甚至影响了学术产出。

第五部:“防逃”


你可能想着老子忍一忍等搞到职称、满了服务期就出头了,能够一跑了之,那你可能单纯了。

高校不可能没想到这一步,也就是“防逃”。

你不要看你入职时职称要求不高,但这个标准是可以变的。很多职称设置会考虑“教学科研成绩”、“服务年限”,而且标准不断提高,让年轻教师想尽早晋级障碍重重。

如果有老师有意离职,也可能会无法带走职称、科研成果。

有高校规定,如果某位教师以夫妻双方一同引进的方式入职高校,那么离职之路便更为艰难:双方要么一起离开,要么一人离开另一人便失去续聘资格。夫妻“双重捆绑”下,让原本可能更为独立的职业选择变成了对家庭的双向束缚。

以上便是一些学校的“招人用人”逻辑,虽然你们还有哪些经验呢?

想拿项目基金?加下面这个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lbertz



科研城邦
服务百万华人学者,见证祖国科研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