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了一秋天的鹰,这群人发现了啥?

文摘   2024-09-13 11:34   广东  



2023年中国大陆迁徙

猛禽监测网络秋季迁徙报告



扫码下载



总结摘要


2023年,我们首次开展了中国大陆猛禽监测研讨与交流活动,同时收集了2023年秋季各地的猛禽记录情况,对内地迁徙猛禽的数量和时空规律进行初步汇总。2023年秋季中国大陆11个监测点共记录到猛禽39种151297只(次)。其中最多的为凤头蜂鹰46624只(次),其次是普通鵟38169只(次)。各监测点猛禽总数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老铁山记录到了最高的总数量85567只, 浙江九龙山,北海冠头岭均记录到了1万只以上的猛禽,而其他监测点记录到的猛禽数量大多在数千只左右。单日最高的猛禽总数也来自老铁山,在9月22日记录猛禽7561只,主要为凤头蜂鹰(7167只)。通过选取4种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猛禽,我们探究了内地这4种代表性猛禽迁徙的时间和空间规律。赤腹鹰和凤头蜂鹰在内地的迁徙较早,主要集中在9月初到11月初期间,而普通鵟和灰脸鵟鹰较晚,并且集中在十月初到11月初期间。整体上,内地猛禽迁徙体现出物种数较多,但是数量较低且空间上比较分散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提升各个监测点数据质量和监测强度是下一步工作的核心。


以下为报告的简述和概论,

完整报告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下载链接。


年报目录



  1. 背景、方法简述及网络概述

  2. 监测方法

  3. 网络概述

  4. 数据分析

  5. 结论

  6. 致谢

  7. 报告参与单位

  8. 参考文献





背景介绍



   ▲2023年秋季,监测员抬头望见飞鸟集群


猛禽是一类具有锐利的爪和喙,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的鸟类,包括鹰、鹗、隼、鸢,雕等。猛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还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拥有多达67种日行性猛禽,所有猛禽均为国家二级及以上的重点保护物种。研究猛禽的分布,行为和数量变化有助于了解这些重点保护物种的现状,并对相关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和指导,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未来趋势。

大部分猛禽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范围较广,在繁殖和越冬期间的种群密度较低,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监测。在迁徙季节,许多猛禽会利用合适地形提供的上升气流来进行迁徙,同时避开大的水体和过高的山脉,导致一些位置和高度较为合适的山脉以及沿海的特殊地形成为了猛禽的集聚地。这种集聚现象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观察和记录猛禽迁徙的重要机会,也为长期监测这些物种的生态习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今,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迁徙猛禽的观测和记录。猛禽监测在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记录环境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推动公民科学的发展,并开展关于猛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境教育。

  ▲抬头监测猛禽的监测员


随着鸟类观察在国内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团队和个人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猛禽监测,部分监测点比如北京百望山,台湾垦丁和广西北海冠头岭等地已有10余年的猛禽监测历史。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15个省份和地区开展了猛禽监测活动,每个监测点监测的年份,每个季节监测的长度,和监测方法均有差别。2023年,在SEE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首次开展了中国大陆猛禽监测研讨与交流活动,同时收集了2023年秋季各地的猛禽记录情况,期望能从更大的地理范围对内地猛禽分布和迁徙情况进行初步汇总。




监测方法



▲2023年秋季,大量的猛禽途径监测点。


目前,内地各个猛禽监测点在秋季的监测时长和记录方法有所差别。在此我们汇总目前普遍使用的监测和记录方式,也为有意愿开展猛禽监测的机构和团队提供参考。由于我国从北到南巨大的纬度差异,各个区域猛禽迁徙高峰期不同,监测时段并不相同,每个监测点会选取覆盖本地迁徙高峰期的监测时段。整体而言,中国大陆的秋季猛禽监测集中在8到11月展开,秋季华北地区的迁徙高峰通常在9月中下旬,而在华南沿海地区迁徙的高峰期通常在十月中下旬。

内地的猛禽监测点通常会选取西北-东南走向海拔较低的山脉,比如重庆的平行岭,成都的龙泉山,北京的百望山,或者滨海地区的半岛和山体,比如北海的冠头岭,湛江的纪家镇,大连的老铁山,浙江的九龙山,也有部分监测点位于城市周边有着良好视野的山脉顶端,比如长沙岳麓山,武汉八分山,郑州万山。目前,迁徙猛禽监测的方法一般为定点观察法,即在一个固定的监测点计数经过的迁徙猛禽。其中,大部分位点采用分时段分种类的记录方法,即每半小时或一小时记录每种猛禽在该时段内的总数,也有部分点位使用电子化录入从而更精细化地记录了每群乃至每只猛禽通过的时间。

   ▲凤头蜂鹰


猛禽监测记录的数据包括最为基础的猛禽种类和数量,对于不能确定具体种类,但是可以辨认到属的(比如鹰属Accipiter、鹞属Circus、鵟属Buteo等),可以按照未识别鹰、未识别鹞或未识别鵟这样来记录数量。对于个别物种也记录了色型比如(靴隼雕),年龄(乌雕,白肩雕等大型雕类)除上述种类和数量的信息之外,大部分监测点也记录当天参与监测的人员、日期、干扰因素、能见度和天气等,部分有盗猎威胁的点位也记录了盗猎情况。

更多监测方法,点击这篇文章查看



网络概述




2023年秋季,监测网络总共汇集了内地11个监测点(图1)。11个监测点覆盖了中国青藏高原以东较完整的地理范围:最北的监测点北京百望山,最南端为湛江徐闻的南极村。最东侧的监测点来自浙江九龙山,最西侧的为成都龙泉山。各监测点的监测时段也不尽相同(表1),位于华北及东北的监测点开始于8月下旬及9月初,而位于华南沿海地区的监测工作开始于9月下旬及10月上旬。监测总天数占监测时段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异:整体而言,基本上所有监测点都能完成每季度至少50%的日期能开展监测,有6个监测点完成了监测季节内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都能开展监测工作,这些地点主要由各保护区及保护机构开展工作,比如由自然之友野鸟会统筹的北京百望山,由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筹的大连老铁山等。

▲2023年秋季内地11个猛禽监测点监测时长及猛禽记录种类数和总数。占比为监测天数占检测季节总天数的比列。

2023年秋季,内地十一个监测点共记录到猛禽151297只(次)。其中最多的为凤头蜂鹰46624只(次),其次是普通鵟38169只(次),灰脸鵟鹰16100只(次),赤腹鹰8262只(次),各监测点猛禽总数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老铁山记录到了最高的总数量85567只, 浙江九龙山,北海冠头岭均记录到了1万只以上的猛禽,而其他监测点记录到的猛禽数量大多在几千只左右。单日最高的猛禽总数也来自老铁山,在9月22日记录猛禽7561只,主要以凤头蜂鹰(7167只)为主,是老铁山开展猛禽监测以来的单日最高记录。第二高的单日数量记录自九龙山10月4日(2656只)。从种类数来看,各监测点记录到的猛禽种类数均在20种到30种左右,11个监测点总共记录到了39种日行性猛禽(完整名录见报告原文),包括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中国大陆日行性猛禽数量的60%。





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猛禽,包括凤头蜂鹰,灰脸鵟鹰,普通鵟和赤腹鹰来进行网络整合分析。

▲8个监测点凤头蜂鹰数量及迁徙时间。监测点按照纬度排列,高纬度监测点在上,低纬度监测点在下。纵轴为凤头蜂鹰数量(每个点的纵轴比例不同),横轴为记录时间。部分监测点因为数据不全没有纳入。


▲8个监测点普通鵟数量及迁徙时间。监测点按照纬度排列,高纬度监测点在上,低纬度监测点在下。纵轴为普通鵟数量(每个点的纵轴比例不同),横轴为记录时间。


相比凤头蜂鹰,普通鵟的迁徙日期明显较晚,并且迁徙窗口相对较窄(图3):最北的老铁山和万山的普通狂高峰期在十月上旬,而最南端的冠头岭和雷州半岛监测点的高峰期在十月中下旬。整体而言,普通鵟的迁徙基本都位于十月初到十一月初之间。普通鵟的数量在东北,华中及西南地区的数量相对较多,而华南沿海监测点记录到的数量相对较少,体现出了普通鵟的越冬范围相对凤头蜂鹰可能要更偏北。


▲7个监测点灰脸鵟鹰数量及迁徙时间。监测点按照纬度排列,高纬度监测点在上,低纬度监测点在下。纵轴为灰脸鵟鹰数量(每个点的纵轴比例不同),横轴为记录时间。


▲7个监测点赤腹鹰数量及迁徙时间。监测点按照纬度排列,高纬度监测点在上,低纬度监测点在下。纵轴为赤腹鹰数量(每个点的纵轴比例不同),横轴为记录时间。


相比凤头蜂鹰和普通鵟,灰脸鵟鹰和赤腹鹰在内地监测点记录到的整体数量相对较少(图4,5)。赤腹鹰的迁徙时间和凤头蜂鹰类似,迁徙开始和结束时间都相对较早,整体位于九月上旬到十月下旬期间,而灰脸鵟鹰的迁徙时间整体位于九月下旬到十月下旬。参考卫星追踪数据,赤腹鹰和灰脸鵟鹰的迁徙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华东,华北及朝鲜半岛繁殖的个体主要沿海岸及岛屿迁徙,这两种猛禽秋季在我国台湾均能达到数万只乃至十余万只左右,灰脸鵟鹰在浙江九龙山也经常有上千只乃至数千只的记录。华中和华南一些地区繁殖的个体则会朝西南方向迁徙前往东南亚,这部分种群在泰国记录的数量同样较多,但是在华南地区的监测点数量并不高,说明目前的监测点可能尚难以做到对这两种猛禽较好的监测覆盖。未来需要更多的福建,浙江,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监测点。


结论


▲2023年秋季迁徙的猛禽


整体来看,内地除老铁山以外的监测点,2023年秋季记录到的猛禽数量都集中在数千到一万左右。相对于国外一些数量非常高的猛禽迁徙集中地,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缺少大的地理屏障,因此很难产生明显的汇聚效应,使得猛禽集中通过同一片区域。中国大陆山脉众多,且大多是南北走向或者东北-西南走向,比如北京周边的燕山山脉,河南周边的太行山脉,重庆的平行岭。这些山脉与猛禽迁徙的方向基本平行,山势的走向和山体为猛禽提供了适合的上升气流,在这些山脉的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一定数量的猛禽在迁徙季经过。即使是东西走向的秦岭,也有很多海拔比较低的峪口适合通过。中国大陆南部的山脉较为分散平缓,每条山脉都可能有一定数量的迁徙猛禽通过,整体上造成了内地整体上猛禽迁徙比较分散,各个监测点数量较低且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灰脸鵟鹰


正是因此,单独的监测点很难看出迁徙猛禽数量和节律的变化趋势,也很难对于迁徙猛禽的现状做出准确评估。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网络对于研究我国迁徙猛禽的分布,迁徙节律和数量变化趋势,十分重要。目前收集到的十余个监测点的数据可以初步描绘部分猛禽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迁徙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对于中国大陆其他地方新的监测点建立和检测时段的选取也有着指导意义。通过更多监测年份的数据整理和不断积累,未来也能对于猛禽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一些数量较少的大型猛禽做出更好的评估。从我们的分析结果也能看出,即使有些监测点的猛禽数量相对较少,这些监测点的数据也能很好地代表当地的猛禽迁徙的时空规律,并帮助我们了解每种猛禽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的迁徙数量分布情况。

一个明显的有待改进之处在于监测的数据质量。目前各地监测点的猛禽记录方式尚未完全统一,识别能力也有差异,部分监测点由于监测员数量不足,也很难做到完整的覆盖一个季度的迁徙。从空间上来看,部分位于重要迁徙通道上的省份和地区尚未有迁徙猛禽监测或者尚未加入网络,比如连接东南亚地区的云南,连接台湾的福建沿海,西北以及东北地区等,这也是监测网络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对于猛禽和其他鸟类来说,它们的迁徙路线没有国界之分,对这些迁徙候鸟的研究和保护往往需要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全面有效的成果(McClure et al. 2021)。我们希望,中国大陆猛禽监测网络的数据和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将来为全球猛禽的研究和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报告参与单位


编号

地点

参与单位/组织/个人

1

郑州万山

百人百鸟团

2

大连旅顺老铁山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3

雷州半岛

湛江市爱鸟协会

4

成都龙泉山

成都猛禽研究小组

5

重庆平行岭

重庆观鸟会

6

北京百望山

自然之友野鸟会

7

浙江嘉兴平湖九龙山

浙江野鸟会

8

武汉八分山

武汉观鸟会

9

北海冠头岭

美境自然、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

10

长沙岳麓区谷山监测点

羽风同行

11

支持方

SEE 任鸟飞项目组

*图片来源于网络成员




欢迎国内有心有力

有意愿参考规范开展监测的朋友加入网络

邮件发送至bird@see.org.cn


猛禽监测网络成员

百人百鸟团

成都猛禽研究小组

重庆观鸟会

海南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

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美境自然

青岛市观鸟协会

武汉观鸟会

羽风同行项目(阿拉善SEE潇湘中心、心近自然、创意环保、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自然谜语、长沙鸟会)

湛江市爱鸟协会

自然之友野鸟会



SEE任鸟飞

“任鸟飞”是以中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旨在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保护模式,开展民间保护网络行动、鸟类研究与公民科学、政策建议与倡导等工作,推动中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

截至2023年底,累计支持82家机构在119个保护空缺地开展保护项目,保护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鸟类栖息地;提交鸟类调查记录超过36万条,共记录700余种鸟类;提交盗猎、污染和开发建设等威胁记录超过3,300条;开展公众参与和科普教育活动约1,500次,累计覆盖超过98万人次。

鸦雀有生
鄙人生于蓉城,长在横断山;启蒙在动物园,着迷于《动物世界》。这里是有关鸟兽、自然、科学、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议题的个人意见表达,更希望能与您分享科学写作的魅力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