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鹤之名:说说我们的年轻人⑤

文摘   2024-05-17 07:34   四川  
积极参与自然保护活动的年轻人的特点是热爱自然,全心投入。最初认识丛璐璐于2008年。她正在协调开展于呼伦贝尔的自然保护青年领军人项目(Conservation Leader Project, CLP),我荣幸被邀请做项目导师。几次接触后,璐璐对待自然保护事业的热情和积极努力的态度吸引了我。
1.  2009年春,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莫日格勒河湿地里寻找鸿雁巢。璐璐倒是没有露出举步艰难的样子(摄影:苏立英)

当我得知璐璐(在东北林业大学)的硕士研究方向尚未最后确定时,在对国内社会生态不熟悉的情况下,便“贸然”建议她把硕士论文研究方向也放在呼伦贝尔。好在她和她的导师很宽容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当时,鸿雁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人们对于鸿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现状了解却并不多。因此,我希望她能探索鸿雁繁殖生态方面的问题,研究地点就选在呼伦贝尔莫日格勒河下游的呼和诺尔。据我们观察那里有大群鸿雁繁殖。若她能在那里做野外研究,把那里的鸿雁繁殖情况摸索清楚(当时尚无鸿雁的繁殖生态报道),她的论文发表后还能提高莫日格勒河湿地的知名度,一石二鸟。

图2.  鸿雁(Anser cygnoides),是鸭科、雁属的大型水鸟,主要分布在东亚。它是人类最早注意到,并驯化的鸟类之一。鸿雁对栖息环境不是专一性强的物种,繁殖能力强,窝卵数在4–6枚卵(个别有高达8枚),其生存繁衍本不应该受到威胁。但由于体型大,迁徙和越冬时喜欢集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为主要的狩猎鸟类,加上人为捡卵,使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全球性受胁物种(摄影:阎云)

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若想研究鸿雁的繁殖生态,第一件事就得找到它们的巢。2009年五月初,我和璐璐坐在莫日格勒河湿地边的山坡上,看着一群群鸿雁晨昏时分来到靠水的草甸上忙碌又逍遥地觅食。它们吃饱了就一群群地飞回沼泽地。别看它们个个膘肥体壮,身材魁梧,可当它们一落入高高密密的芦苇丛就踪影全无了。

图3. 鸿雁在春天喜食水草的嫩芽和根茎,图示它们觅食的草甸和留下的觅食痕迹(摄影:苏立英)

看来我们得进入湿地才能找到它们的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在湿地里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效果很差,直说就是什么都没找到。

之后,我们又找了两个打渔的船工,他们对湿地里的沟沟叉叉非常熟。我们在湿地里转了一天,只找到几个鸟巢。让我失望的是找到一个鸿雁的空巢,里面没有鸟,也没有卵,但上面支了一个夹子。可想而知,那鸿雁若回巢肯定是在劫难逃。

图4. 在莫日格勒河湿地,我们发现了一个灰雁巢。灰雁的巢(上)要比鸿雁的巢大很多。尽管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鸿雁,但遇到了璐璐是不会放过测量巢址环境和卵的机会的。她戴上手套,拿起卡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灰雁的卵(下),然后,又把巢和巢周围的环境做了测量(摄影:苏立英)

一天工作结束后,船工们邀请我们去他们的鱼窝棚。他们倒出鱼笼中的小鲫鱼(二寸左右长),去掉鱼鳞和苦胆,舀了半锅湿地里的水,把鱼炖了招待我们。吃鱼时,璐璐表现得很入乡随俗,端起碗就吃。那些鱼在她碗中翻江倒海,很快变成一碗“鱼酱”。一口鱼肉入嘴,里面混有无数小毛刺。吐刺的时候,一些鱼肉也跟着出来了。船工看看不挑食的璐璐,摇摇头说:“你不会吃鱼。”璐璐奇怪地问:“怎么这么说?”船工说:“你看你师傅。” 璐璐向我的碗投过探寻的目光,我正边吃鱼,边思忖着找鸿雁巢的事。她瞥见我小心地把一侧的鱼肉拨下来吃,然后再把鱼翻过去,再把另一侧的鱼肉拨下来。我吃过的鱼,整个鱼骨连着鱼头,一点肉都不剩(像一副鱼骨架标本)!

吃饱了鱼,我们又坐在山坡上,看着斑斓湿地里一群群的天鹅、鸿雁和各种鸭子,议论这几天的收获。璐璐受到那天我们找到几个鸟巢的鼓励,高兴地说再转几天肯定能找到更多的鸿雁巢。我倒没有她那么乐观。我问她,如果我们找到更多的鸿雁巢,我们不在时这些巢还能存在吗?在我们苦口婆心说教下,船工们当我们的面承诺不会去捡任何鸟蛋。我们若不在,这里不是保护区,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能保证他们不去捡蛋?我们一个鸿雁繁殖生态研究项目做下来,会不会使这里繁殖的鸿雁一网打尽?璐璐沉默了。

图5. 璐璐不但自己要实现做科学家的理想,对生活在湿地边的孩子们,也是极尽鼓励。2012年秋,我们在内蒙古图牧吉湿地举办国际自然课堂。那次第一梯队的大多数志愿者们受到阻碍,不能参加,璐璐(和一群热爱自然的志愿者们)千里迢迢赶来补漏。她正悉心指导孩子们学习使用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摄影:苏立英)

最后,我们决定把璐璐的研究地点转移到辉河和达赉湖(内蒙古辉河和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那找到的鸿雁巢,会受到保护。临分手时,我嘱咐璐璐一定要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请他们帮忙,找到鸿雁的巢。璐璐信心满满地对我说:“放心吧,老师!”

对璐璐的协调能力我不怀疑。做CLP项目要组织志愿者,协调在地各个单位,安排后勤保障等,璐璐都用她的热情和努力应对自如。可是,做野外生态研究会有其他的挑战在等着她。

我和她约好每天给我发一条短信,让我知道她的状况。

第二天,我收到璐璐的信息:“老师,没找到。” 我没有感到意外,回复:“继续找。”

接下来的几天,我收到同样的信息:“老师,没找到。” 我也是同样地回复:“继续找。”

十几天过去了,璐璐发来信息多了几个字:“老师,还没找到。我要发疯了,” 我一如既往地回复她:“继续找。”

接下来几天的信息,看得出她很沮丧,抓狂,“老师,我真的要发疯了(她在威胁我)!还没找到。” 我镇定如常回复她:“继续找。”

一天,忽然,我收到她的信息:“哇!老师,今天找到了!” “我太高兴了!!!” 从字里行间我看得出,这次是她真的要发狂了。

经历过这二十多天的挫败,发现几个鸟巢就能激起的内心狂喜,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理解。
图6. 为了给参加国际自然课堂的孩子们演示科研人员是怎么做科研的?鹤类和水鸟在湿地里吃什么东西?我们“现身说法”去湿地挖植物块茎给孩子们看。璐璐和吴庆明(左,东北林业大学)去取样,我给孩子们解说。不但是孩子们玩得high,我们自己也非常high(摄影:Jim Harris

搞科研,听上去很高大上,实际大多时候是日复一日的单调。野外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更不在言下。同时,由于自然界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还要承受科研失败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做野外生态学研究,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坚定的信念,更要有豁达的心态。但这些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经历过磨砺,人会成长。我所遇到的大多数在野外历练过的年轻人都能变得坚强乐观有韧性。璐璐是其中的一个。

图7. 2010年6月20日,璐璐顺利通过硕士论文“内蒙古呼伦贝尔东部地区春季鸿雁巢址选择研究”的答辩,从我们脸上你可以看出我们当时的愉悦心情

8. 丛璐璐现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管理电子显微镜平台

拓展阅读

丛璐璐,苏立英, 刘丙万.  2009. 2009年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地区鸿雁繁殖地初步调查,中国鹤类通讯1(2):14-16.


编辑:朱磊、刘涛、郭志伟

鸦雀有生
鄙人生于蓉城,长在横断山;启蒙在动物园,着迷于《动物世界》。这里是有关鸟兽、自然、科学、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议题的个人意见表达,更希望能与您分享科学写作的魅力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