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小课堂 |《欧洲猛禽飞行辨识图鉴》的由来

文摘   2024-04-02 00:11   广东  

春季迁徙的大幕已然拉开,今年在成都平原的两侧都开始了系统的猛禽监测,从五年前龙泉山上“形单影只”的4个人,到今天前前后后已经有超过两百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鹰缘季会,不夸张地讲已成为了不少朋友生活的一部分。

尽可能准确地辨识种类,应是迁徙猛禽监测的第一步,群里面也几乎每天都有相关的讨论。跟其他鸟类(不含海鸟)相比,猛禽的辨识自有其难度,停栖状态的观察机会远少于看到它们从遥远的天边飞过,且飞行的猛禽往往还会比停栖时的更好认些!但是,划过天际的它们,留下的观察时间往往很短,距离通常也较远,不易看清细节。这些状况都注定会抬高观猛识猛的门槛。不过请相信,只要掌握恰当的方法,反复练习,不断实践能够逐渐提升功力。

1974年9月,《欧洲猛禽飞行辨识图鉴》(Flight Identification of European Raptors)出版问世,这本工具书以黑白插图和照片,以及较为详尽的文字描述了38种欧洲猛禽,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到1981年已修订更新至第三版。而直到2010年,第三版都仍在重印,也足见这一经典图鉴的持久魅力。

蜂鹰和鵟的腹面观,A=鹃头蜂鹰,B=欧亚鵟,C=漠鵟,D=棕尾鵟,E=毛脚鵟

实际上,相较于欧洲动辄上百年的鸟类研究历史,当地猛禽野外辨识的系统总结和发表则是较为晚近的事情。1968年,丹麦人斯蒂恩·克里斯滕森(Steen Christensen)和本特·波尔斯·尼尔森Bent Pors Nielsen)及合作者以丹麦语发表了一篇关于雕属Aquila种类辨识的文章,深受好评。两年后,克里斯滕森和尼尔森再接再励,又合作了一篇鵟属Buteo和蜂鹰及欧洲其他雕的辨识文章,奠定了二人在欧洲地区猛禽野外辨识的江湖地位

克里斯滕森于1985年在也门观鸟,引自OSME官网

从1971年开始,历时两年多,克里斯滕森、尼尔森、英国的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rter)和插画师伊恩·威利斯(Ian Willis)合作在著名观鸟刊物《英国鸟类》(British Birds)推出了7篇文章,对欧洲地区飞行姿态下猛禽的辨识要求进行了系统总结。而这些文章结集成册并加以增补,即是后来的欧洲猛禽飞行辨识图鉴》。

尽管已经是50年前出版的图鉴,当中的有些文字至今读来仍有借鉴价值。现将该书前言中的一段摘译于此:

“在详尽考虑第一类猛禽之前,我们必须再次强调,飞行姿态下的猛禽不易辨认(停栖时甚至更难)。获得辨识能力的唯一方法是到野外去熟识它们,并通过试错来学习。尽管有些种类的羽饰特征多变,新手应首先让自己去熟悉它们。在此基础之上,他才能有望开始通过形状和结构进行辨识,从而在更远的距离上也能应对自如。即便如此,也必须注意往往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形状和翼的位置可能变化很大而具有误导性。换羽也是个现实问题。没人能期望可以辨识出每一只猛禽。任何在欧洲广泛游历,并能够认出所看到的70%的猛禽就是表现优异了,过于自信则只会导致犯错和不准确的记录,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加以纠正。”

2020年的秋天,考虑到市面上缺乏猛禽相关的基础入门读物,我们编了一本小册子,并且在2021年春天又修订了一版。做出这样的尝试,绝非自认为是什么所谓的辨识高手,我们也都曾经历将手上已有的工具书翻来覆去仍不得要领的苦恼,只希望这样的小册子能够给刚开始接触猛禽观察的朋友提供一点儿最为基本的建议和帮助。

如今回头来看,这本册子有不少稚嫩之处,但作为入门款,大概应该还是能及格的吧。我们决定再更新一版,就把2021年修订的电子版分享于此,希望能有所帮助,更欢迎您的批评指正!在此特别感谢为《迁徙猛禽观察》提供过支持、帮助和积极反馈的每一位朋友。

2024年春季成都猛禽监测

2024龙泉山春季迁徙猛禽监测【第一周】
2024龙泉山春季迁徙猛禽监测【第二周】
2024龙泉山春季迁徙猛禽监测【第三周】
2024龙门山春季迁徙猛禽监测【第一周】

鸦雀有生
鄙人生于蓉城,长在横断山;启蒙在动物园,着迷于《动物世界》。这里是有关鸟兽、自然、科学、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议题的个人意见表达,更希望能与您分享科学写作的魅力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