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蓼莪》
父亲躺在甲骨文中
我常在文字中与他相遇
他撑起的保护伞
把这个世界的风雨
握于他的手心
一声父亲,一生羁绊。而喊出这一声“父亲”,用了几十万年。当三十万年前人类没有舌骨后,古人发出了类似今日的声音。
文字的起源,由标引符号,到图像符号,再到象征符号,复杂却有迹可循。甲骨、竹简、木简这些书写材料的珍贵、刻写的繁琐、先人的工匠精神,让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含义,从而才有后人的“文字旅游”。怪不得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自古以来对父亲的称谓超过一百种,其中以“父、爸、爷、爹、大”等为主要称谓。
父、爸、爷、爹的由来与区别
父
“父”这个字,在“父亲”的一百多个称谓中,始终是神一样的存在。
“父”,是一个古老的文字。在甲骨文中,呈现一个男子持石斧劳作的形象。父,以持石斧劳作的形象产生“父”字,又以伐树之声产生语音。
“父”,在上古语言中读“ba”,这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发音。也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学会说话时,它的发音就存在。大约唐朝始,“父”字才同今日发音。
在商周时期,“父”已用来称谓父辈,并已进入民间口语。著名的《诗经》中,“父”字出现了52次,代表“父亲”的就有36次。古人之爱父,字字尽显。
“父”与“亲”组成的复合词“父亲”,至魏晋后出现。“亲”是“至也”,亲到极致为至亲。但“父亲”这个词的普及化很晚,元代才开始(“妈妈”、“哥哥”称呼的大量应用也是在元代)。
父,古时也通“甫”,美男子的意思。常用于名字中,像北宋的王安石,字介甫。
现在“父”、“父亲”主要用于书面语和背称。皖西南、鄂东南、苏、闽等个别地方,尚有称父亲为“父”、“阿父”、“老父”的。
爸
“爸”,是“父”的读音转变后造出来的一个字,古已有之。
“爸”,“父”加“巴”。巴,蛇也。对巴的解释,大多认为是孩子巴望、依附于父亲的意思,实为大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生殖和长寿的象征,此处即是其意。
“爸”字见诸文献,始于三国时期《广雅・释亲》:“布可切。爸,父也。妈,母也。”那时候,“爸”的发音类似“波、婆”等,并不是今天的发音。大概到唐宋时,“爸”字出现了今天的读音形式。
布可切,是古代对汉字的一种注音方法,即反切法。古代没有拼音,人们用汉字给汉字注音。所谓反切,就是把两个极为常见的字,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两者相切拼出生字的读音。
大概由于“爸”字极其口语化,不符合正统文献规范、典雅的要求,长期以来没有广泛书面推广。
“爸爸”一词,始见于1903 年出版,后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名著的《老残游记》,以及“二十世纪100部优秀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的《官场现形记》。
1945年,上海名流倡议设立父亲节。1946年,国民政府确定
“南称爸爸,北称爹爹”的现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爹”表示多个子女的自身限制,以及新文化运动,更由于改革开放后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大众媒体的影响,使“爸”重回历史舞台,继而一统今日之江湖。爸累成狗的意义,终得圆满。
爷
“爷”,不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称谓,是一个后起之字。“爷”最开始的意思是父亲,最早收录在南朝萧齐的《玉篇》中。初写作“耶”,后为“爺”。
“耶”,本意为“耳邑”,指古代大国的边境城市,有监听国外动向的作用。当人们得到消息时,常发出类似“耶、耶”的开心或疑问的声音。
《亲属记》说:“古人呼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爷字。”如北朝民歌《木兰辞》:“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至唐代,“耶”仍流行一时。如杜甫《兵车行》诗云:“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爷”类称呼,宋代开始被“爹”类取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元明时,“爷”用来称呼祖父,“爷爷”同时出现。
今北方方言中,称父亲为“老爷子”,称父子为“爷俩”,就是古代“爷”称呼的遗留。同时,“爷”在浙江、江西、山东等局部地方也有残留。
爹
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中没有“爹”字,但不能说汉代以前的中国人是没有“爹”的。东汉戴良的《失父零丁》云:“积恶致灾天困我,今月七日失阿爹。”这则寻人启事,是现存称父为“爹”的最早例证。
“爹”这个字并非原汉语词汇,而是在与北方民族的交流中引入的。《广雅》曰:“爹,北方人呼父。”可见此称呼最早从北方开始。最初的含义指生育了至少三个子女的父亲。至宋代,已普及,且出现“爹爹”一词。
元明文献对爹的称谓有时写作“大”或“达”,它们是爹的俗字。
《儒林外史》中,凡是身份低贱的人,皆被称作“老爹”。元明清文献中,称主人为“爹”,也相当普遍。
方言中,“爹”作为父亲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die,第二种读dia,第三种读为da。
从元、明、清到近现代,“爹”类称呼广泛存在,直至“爸”的回归。
总结
“父”,因其古老的贵族血统,始终霸占着文言领域。从“爸”到“爷”,再到“爹”,都是口语语音变化的结果。
“父”: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甲骨文,盛于汉魏以前。“父亲”:出现在魏晋。
“爸”: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广雅》,盛于口语。“爸爸”:出现在清末。
“爹”:最早见于东汉戴良《失父零丁》,盛于宋、元、明、清。“爹爹”:出现在宋代。
“爷”: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玉篇》,盛于南北朝、隋、唐。“爷爷”:出现在元明。
清朝时期,“爸爸”一度成为权利的象征。旗人称父亲为“爸”,民人则称“爹”。
今天,在汉语称谓词江湖中,爸、爹、父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它们的头顶,就是我们的“父亲”。
父亲的128个称谓
一、叠音称呼
1、爸爸
普通话通行之后的规范性用语。
2、爹爹
3、耶耶
同“爷爷”,意为父亲。出自《史讳举例》卷七第七十一例。
4、哥哥
清代《称谓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5、大大
“大”是“爹”的俗字,大大就是爹爹。
6、达达
“达”是“爹”的俗字。
7、伯伯
部分地区称父。
8、兄兄
《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
9、罢罢
关东地区称父。
10、巴巴
《茶香室三钞·巴巴妈妈》:“按巴巴俗呼父也,字亦作爸。”
11、八八
音义同上。
12、多多
《善见毗婆沙律》有“阿摩多多者”句子,注曰:“汉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
二、以“阿”为前缀
13、阿爸
即爸爸。
14、阿父
《南史·谢诲传》:“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15、阿公
对父亲的方言俗称。
16、阿伯
清人梁章钜《称谓录》:“吴俗称父为阿伯”。
17、阿耶
《木兰诗》:“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18、阿大
指爹爹。
19、阿翁
明代《通雅》:“秦晋陇谓父为翁。”
20、阿爹
《水浒传》第一回:“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21、阿妈
这是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元曲选·货郎旦》:“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
22、阿玛
(满语)
23、阿社
《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雒家谓公为阿社。”
24、阿多
《唐书·德宗纪》:“回纥可汗谢,其次相曰:‘惟仰食于阿多。’”
三、以“家”为前缀
25、家父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26、家君
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滕王阁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7、家大人
清代《经义述闻》每一篇开首都冠上一句话:“家大人曰”。
28、家严
清陈梦雷 《绝交书》:“家严出,以婉词相讽。”
29、家翁
《晋书·山简传》:“家翁乘鹤业三载。”
30、家尊
称呼别人的父亲。
31、家公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四、以“先”为前缀
32、先父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33、先君
也用做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
34、先府君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35、先考
这种说法不用于口语,一般在祭文、灵位或者碑文中出现。
36、先人
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
37、先子
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
38、先舅
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尔雅·释亲》:“没则曰先舅、先姑。”
39、先君子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40、先夫子
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41、先公
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42、先帝
对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称呼。
43、先卿
古代君主对臣子已经死去父亲的敬称。
44、先严
对死去父亲的敬称。
五、以“老”为前缀
45、老公
见于《南北史续世说》。原文为:“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压,竟知为人否?”
46、老爷子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47、老太爷
尊称别人的父亲(也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或公公、岳父)。
48、老爷子
对人称自己的或对方的年老的父亲。
49、老子
《正字通》:“自江北至北方,称父曰老子。”
50、老爷
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51、老爹
52、老大人
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53、老太公
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54、老太爷
对别人或者自己父亲的敬称。
55、老父
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56、老儿
父亲的俗语称呼。宋朝《云麓漫钞》:“今人呼父曰爹,语人则曰老儿。”
57、老伯
子女对父亲的一种称呼。
58、老尊
父亲的别称。
59、老汉
对别人父亲的称呼,含有轻蔑的意味。
60、老头儿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有亲昵的意味。
61、老头子
对父亲的一种称呼。
六、以“尊”为前缀
62、尊大君
《晋书·谢鲲传》:“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
63、尊大人
对父亲的一种称呼方式。
64、尊公
《魏氏春秋》:“尊公殂殒,四海悼心。”
65、尊府
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盐铁。”
66、尊侯
干宝《搜神记》第十八卷:“尊侯有大邪气”。
67、尊翁
《荡寇志》第九十五回:“尊翁归天”。
68、尊君
《世说新语》:“尊君在不?”
69、尊人
古代指称父母,近代多用做对方父亲的专用敬称。
七、其他称呼
70、父亲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哈。
71、父
对父亲的书面称呼。《诗经·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72、爸
73、叔
称呼范围不大。称呼继父或者养父为叔的则较为普遍。
74、爹
75、爷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76、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77、大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78、达
同“大”。
79、伯(读bê)
对父亲的一种方言称呼。
80、哥
这种称呼方式只在古代某一时期,并不普遍。《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
81、舅
在一些保留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形态的少数民族社会里,子女对自己生身父亲的称呼。
82、严亲
司马光《送王殿丞知眉山县》:“畴昔侍严亲,俱为彩服人。”
83、翁
《史记·项羽纪》:“吾翁即若翁。”
84、尊
《宋书·谢灵运传》:“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
85、灵椿
冯道《赠窦禹钧》:“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86、叟
《广雅》:“叟,父也。”
87、乃公
《汉书·陈万年传》:“乃公教戒,汝反睡不听,何也?”
88、乃翁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9、先生
《韩诗外传》:“ 先生得无病乎?”
90、公
《战国策·魏策》:“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
91、耶
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92、官
《南史》:“官旣未差,眠亦不安。”
93、君
《汉孔耽碑》,其子手自注石,称耽为君。
94、乔
称人父子为乔梓。
94、亡父
95、考
《尔雅》:“父为考。”
96、皇考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97、王考
韩愈称其父曰王考。
98、显考
《后汉书·傅毅传》:“奕世载德,迄我显考。”
99、府君
韩愈以府君称父。
100、先臣
君前自称其亡父。
101、本生父
《明史·毛澄传》:“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
102、嫡父
《画墁录》:“田登第,嫡父自陈。”
103、亲父
104、义父
105、养父
106、假父
《唐书·李锜传》:“番落健儿,皆锜腹心,称锜为假父。”
107、㸙
《广雅》:“㸙,父也。”
108、郎
《北史·节义传》:“盖北朝称父曰郎也。”
109、郎罢
顾况《囝》:“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110、郎伯
《送秦少章从苏公学》:“但使新年胜故年,即如常在郎伯前。”
111、大老
江州民称大老。
112、老相
《正字通》:“吴下称父曰老相。”
113、
方言称父。
114、鲜甲
《北史》名父为鲜甲。
115、多
《隋书·回纥传》称父为多。
116、英贺
《宋书·鲜卑吐谷浑传》:“英贺,宋言父也。”
117、继父
118、叜
《广雅》:“叜,父也。”
119、哀达
“哀”音,是“阿”字的上古读音的遗存。甘肃一带口语。
120、巴驼
《真腊风土记》呼父为巴驼。
121、子了秘
《花笺录》:“高丽国方言,父曰子了秘。”
122、俗父
《刘克庄集笺校》:“学佛者以师为父,以父为俗父。”
123、拔罢
流行于江西地区
124、夫子
《孟子》:“夫子教我以正。”
125、大人
王东溆《柳南随笔》:“汉高祖云:‘始大人以臣为无赖。”
126、爹地
亲昵、活泼的称呼。
127、老窦(老豆)
《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后世把“老窦”作为对父亲的尊称。
128、椿庭
父亲的代称。椿,指大椿。“椿萱”(父母的代称)。“椿龄”(祝人长寿)。
附:
1、西方父亲节的代表花卉:黄玫瑰。
2、中国古代父亲代表植物:椿。古代传说中大椿长寿,故把父亲称为椿庭。
参考文献:
[1]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
[2]王力:《汉语史稿》
[3]清人梁章钜:《称谓录》
[4]乔全生:《古无轻唇音述论》
[5]《中国语言地图集》
父亲,是男人最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