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暨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成果发布会在京成功召开,本次大赛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共276家设计单位参赛,384个作品入围,评选出优秀作品120个,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中国建科所属企业认真准备、积极参赛,报送的设计作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以“新设计 新住宅 新生活”为主题,设置北京市和南京市两个赛题,旨在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打造高品质“好房子”设计样本,推动设计成果落地实施,建成一批“好房子”示范项目,提升我国住宅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此文汇总了相关已公布的获奖作品,可点击作品名称或图片跳转至官方详情页。基地内首层通过街巷将社区分成组团单元,形成开放式商业街区,落实完整社区要求,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开放的邻里交流场所。通过架空平台、连桥的引入,提供小区内向活动区域,延续北京独特的胡同邻里文化。项目从城市设计维度对整体街区的城市形态、以及周边四个方向的城市道路及景观带的城市形象做了充分的考虑,高低错落、点板结合,形态生动,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展现了美好的城市形象,充分体现了尊重上位控规、与城市风貌协调美观原则。项目首层采用架空式布局,分为城市共享服务空间和社区独享生活空间,其中城市共享服务空间包含:商业、餐饮、休闲、体育等业态,利用非封闭的空间形态,将人流导入场地内部,形成具有“市井”氛围的特色商业空间,有效改善场地周边沿街面较短,商业空间不足的问题。社区独享生活空间包含:活动中心、适老、适幼、社区服务等设施,供社区内部人员社交、休闲、娱乐等活动使用。方案顺应上位规划和区域定位要求,延续地方文化脉络,依托生态休闲廊与景观节点,创新城市一体化开放街区设计,将生活配套轴线对城市开放,为城市和街区注入活力,同时结合城市配套,进行社区服务设施一体化设计。住宅底部首层架空串联“健康型、服务型、体验型”三条街区生活轴,利用下沉庭院联通交往核心区,打破楼栋之间、街区之间的隔阂,在城市和住区之间连通起社区内外的配套服务设施,激发住区活力;在社区内打造“共享邻里中心”,促进居民交往,创建和谐社区。方案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探索新的空间组合模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组团绿地、下沉广场、生态通廊、屋顶花园等多层次的景观空间,构建现代立体的公园住区。以合院式布局和错落有致的形态围合高层住宅,合理控制组团尺度,突破以往行列式格局的单调性和疏离感。组团之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连通南北地块及南部绿地与北部河道。方案为户型平面设计了和而不同的立面形式,突破传统住宅简单复制所形成的单调乏味,同时首层的公共和架空空间增加了组团之间的交往。开敞式阳台设计试图让国人重新拥抱户外家居生活。设计采用了“复合城市肌理融合“的规划模式,从城市场地和城市周边肌理出发,实现用地内空间系统组成的肌理与外部的肌理融汇延伸,最终推导出了用地内部与城市肌理呼应的复合空间肌理,实现了居住区与城市的融合、贯通、延续。项目整体规划继承中国传统院落空间递进式布局,中间打造生活配套服务轴方便居民生活。东侧沿河布置矮楼层退让城市河道,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环境。同时,我们注重建筑组团的围合效果,以及景观绿化的开敞性与渗透性,营造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创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项目用地承接科学园区综合服务核心北轴沿线,同时位于活力环与生态休闲廊的交汇点,与城市互为补充延续,完成城市园区的轴线功能。充分吸纳周边城市公园资源,与用地规划融合设计,提供良好的生态居住体验。“自由宅+理想家”方案以国际开放建筑理念创新设计方法,构建全生命周期设计、建造与可更新建筑体系,思考基于城市、住区、住宅和住户层级的在地性策略,为各层级居住环境的宜居性、功能空间的适应性创造了可持续建设的先决条件。“进化社区”是一个以适应未来、智慧、人文、生态为核心的未来社区。无论人类、建筑还是城市,都处于不断生长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构建新的社群生态链,打造一个适应未来生活需求的居住社区。为此,我们在社区模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平面社区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各功能适当混合、布局有机的未来时空社区。设计团队从传统的中式园林中获取灵感,再加上一点点老北京独特的胡同印记,成就了新视野下的花园式立体居住区。在这里,每一户人家都拥有自己的庭院空间,栽种着各色花草树木,仿佛置身于一片清幽的田园。在这里,庭院不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可以与邻里分享美好的场所,让生活充满了温馨和生机,实现春暖花开的都市生活梦。秉持“小街密路”的总体规划格局,在社区内部规划三栋建筑为一个半围合街坊组团。以街为墙,多个组团相互串接,构成完整的社区空间体系。街坊组团外边界形成的街廓空间提供了承载多种生活场景的社区友好界面。项目设计理念为“时光的艺术一一人情味、生活感、烟火气”,定位为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建筑设计,全龄友好的复合型社区,随时间、更美好。现代生活中家庭结构、生活观念、人口流动性、社会经济导致居住需求产生巨大的差异性。能“容”纳这种种变“易”的房子就是“好房子”。设计的目标就是在现有的规范和技术体系下拆除住宅内部的藩篱,逆向设计,把“一套房”还原为“一间房”,把住宅户型变为包容性更强的平台化产品。这不会削弱居住的品质,只会增加无限的可能。本方案旨在以人本化、生态化及数字化为导向为小区全龄层居民提供全生活服务需求,建立小区内外相互涉透,便捷联通的无界生活场景,关注住房品质、配套设施、社区服务品质等“好房子”的定义,为人们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家园,实现大都市品质生活与理想小家园的双向奔赴。项目设计方案立足本土、聚焦未来,创新性地在住宅社区内置入“一轴·一环·四模块”的场景结构,满足全龄居民的社区生活在地需求,为新常态下城市更新语境中的场所营造规划了全新路径。同时以设计成果为引,归纳出六大新生活模式标准,为未来社区住宅规划设计项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启发统领作用。以十字轴的空间结构,将场地划分为6个围合组团,建筑围绕花园布置,底层空间适度打开,并通过“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间过渡处理,保证街区开放、社区活力的同时,又兼顾住户的私密需求。放眼社区,既有“柳影低垂半遮面”的含蓄和委婉,也有“山如屏合窥天小”的开阔与畅远;引自然入生活,出门即公园,借助城市水系和绿带建立多重维度的绿色空间和生态场所,高效组织各种人车流线,鼓励绿色出行结合绿廊设计,穿林而过,沐浴阳光归家。设计团队认为“在地性”是每个设计中差异化的体现,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生活习俗,居住人群,场地环境去思考每个项目的“个性”。在这个方案中,重点围绕居住人群多为IT从业人员的特点,结合公共活动空间去打造科技感氛围浓厚的邻里巨构——“漂浮街区”,并向城市半开放。把各类邻里空间通过底层架空模式高度集聚,充分共享。设计团队尝试从“营造”角度寻找住宅建设的“共性”。目的是工业化建造,绿色环保。我们把住宅分解成功能可无限组合置换的基本单元——“户型魔方”,用来灵活应对各类户型配比,邻里空间需求和外立面的造型变化。适应不同地区、不用背景下的销售策略。本次设计旨在营造一个面向年轻人群体的未来居住社区,以“营山”和“理流”为概念打造绿色生态、社区共治、全周期、全龄化的新一代“好房子”。“营山”——把房子造得有山形山貌,做绿色生态的好房子,隐喻人的生活要回归自然。设计师计划通过扇形平面和建筑高度变化塑造山形。住宅标准层采用扇形平面,相比北京常见的住宅平面,拥有更大的采光面。结合当地日照情况,通过日照间距去控住建筑高度变化,呈现连绵起伏的天际线。外立面以山石为意,设计了一套可灵活组合的立面模块,形成生态自然的山貌。“理流”——寓意从善如流,从户外社区公共空间到户内家庭公共空间,梳理人的生活流线,营造更流畅的交流空间。在住区置入三个层次的“流”——总体规划层面,在园林中设置一条游园路径,串联公共空间,促进社区内外的交流;建筑单体层面,用一个空中共享庭院系统,为邻里交往创造舒适的互动环境;户型功能层面,以“家庭聚厅”为概念,让户内公区空间流动起来,鼓励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此外,设计师让平面布局尽可能保留改造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家庭变化的需求。北京赛题从住宅整体的工业化建造、产品灵活可变、文化传承及城市融合四个层面进行深度研究与探索。核心理念包括: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通过对结构基础的升级创新,借鉴汽车行业的收集与生产理念,打造通用地盘,实现住宅建造的工业化,模块化集成化;像选汽车一样选房子,通过创新性外置T型剪力墙结合预应力版结构实现有限层高前提下的全开放无柱可变空间。实现多选择,灵活变;打造里坊院落强调北京地域居住文脉的传承,中华邻里社交纽带的传承;融洽城—构建融通城区脉络的立体街区,实现和洽自得的社群生活体验。通过空间高度的灵活变化,设计团队试图满足他们在这变化最为剧烈的十年中产生的不同居住需求,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团队根据年轻人家庭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间所带来的不同居住需求进行变化,使人人都能有自己的专属空间。我们认为,“空间才是人民的根本需求”。只有给予年轻人充足的生存空间,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舒适美好的生活。万物生长,有机六合院落。项目以有机生命为核心理念,意图改变传统住宅混凝土森林的冰冷形象,打造形态舒适、尺度亲人的新时代“好房子”。设计以植物的趋光性、生长性、应激性为灵感,采用参数分析,统筹住宅所需要的采光、通风、间距、视野等指标,寻找出“生命需要的形态”。辅以主观控制,采用半开放、小围合、大围合的手法,创造新时代“六”合院落。通过具有通用标准接口的各类居住单元模块产品,从小聚大,逐步形成可持续拓展的新时代好房子社区。利用模块化的设计,灵活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打破传统封闭式居住区的界限,架空出“无界”空间,释放社区活力。合院式布局延续国人“院居”的夙愿,将建筑、环境与地域特征有机融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居住氛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代表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四代居”可变户型理念旨在满足不同家庭成员构成的各种需求。从独立的生活空间到共享的家庭生活,从子女成长到代际共居的养老模式,充分诠释“大社区,小邻里”的设计主题。项目地处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生命科学园三期,方案基于在地设计的理念,以北京四合院和北方官式古典园林的空间形态为灵感来源,以“烟火邻里,科技社区”为整体定位,通过景观和庭院空间的设计,创造出一个使居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院落式社区。项目位于北京昌平区沙河镇,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设计定位为对生命科学及相关产业精准对接的高品质居住配套,为更多产业相关人群服务。设计以情感和精神价值为导向,营造出属于居住者的“共生活力园”。通过“半熟”社区的理念,让房子成为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最佳路径,让社区成为人与城市最稳定的过渡空间。促进人与人产生紧密联系,对环境产生情感依靠,形成新时代中国式好邻里。本方案旨在回应城市新旧交融,根植在地文脉,充分融入自然环境,关注并打造场景化、全龄化的真正的“好房子”样本。规划方案从城市到用地:以城市绿脊、社区客厅、生活之环、多样邻里逐层多维度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社区配套一站式满足全用户群生活需求,将社区价值空间语言进行全新演绎。依据规划形成十字轴格局,引自然入生活,建立多重维度的绿色空间和生态场所,通过细节设计考虑,提供多元丰富的服务功能,快速高质量的实现社区生活轴与景观绿脊轴的打造。建筑围绕花园错落布置,围合成院落,通过对公共与私密空间过渡关系处理,保证街区的活力,又兼顾住户的私密性。户型面积、空间可变,精准锁定不同需求人群,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好房子。设计把人们的生活场景看作是一个个像素块,每个像素块都可以根据居住者的喜好和需求进行组合和定制,从而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居住空间。无论是菜单化的装修,还是定制化的户型,都为居住者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让居住者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居住模式。设计打造立体邻里聚落,地面层塑造开放的城市公园,二层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独立多元的活动空间,屋顶层为楼栋居民提供休憩交流的空中花园。模块化的梯住分离体系也使居住单元更加高效。交通模块置于建筑西侧和北侧,朝东朝南的居住模块,通过扩宽东西方向,最大化利用场地采光面。户型设计则融入成长型全龄居住理念,采用灵活的大空间结构体系、装配式厨卫模块、全屋收纳体系和智慧住宅场景营造等方式,满足家庭全龄可变需求,提高房屋整体价值和可持续性。设计方案从生命科学园住宅项目缘起,从“海——生命启程”、“巢——生命回归”这两个概念出发,完成了一次“生命科学”之于住宅群落的形象构建。归巢,是每个人们内心的基因记忆,过年过节回家、忙碌过后下班回家,“巢”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本项目中,借由蜂巢的六边形形式,引入了“归巢”的概念,象征着建筑本身就是人们温暖的小巢,同时隐喻了生命的回归。廊——化胡同为廊道,将院落空间与住宅模块串联起来,延续北京民居胡同空间符号;生——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不求形式上的符号延续,而向往精神与空间上的藕断丝连;新——不拘泥于传统合院,把整个居住区根据四合院的空间模式进行演化;院——新型四合院作为空间原型,生机盎然的未来院落,也沁润着历史的馨香。设计理念源于团队对当代人居现状的思考与回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好房子不仅仅只是拥有好的户型,而且还拥有优质的景观环境和友善的邻里关系。如何在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城市社区中融入传统水平院落式的邻里交往空间是设计团队思考的重点。住区的在地性(Localization)特征不仅体现在其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而且应该回应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风情。北京·a 社区的方案设计以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合院文化”为起点,目标打造具有北京文化内涵和生活特色的“好房子”未来社区。一个有“温度”的社区应当从城市和人才的角度出发,关注城市背景下项目和人的需求。城市需要片区全面发展,打造城市绿肺、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人才需要好的配套、好的产品、好的环境。设计团队建构0°-100°的温度生活圈,将不同温度的空间在社区中剪辑,让生活的温度从交往开始,从北京文脉出发,把首层还给城市,打造合院式交互空间,通过蒙太奇手法把不同温度的空间剪辑成片段,让生活有动有静、有的放矢,在热闹与独处中感受生活,感受多彩生活的温度。项目所处板块为生命科学园板块,主要面向生命科学园、航天园区、中关软件园等产业人群。将项目定位为,立足昌平区发展优势,依托区位良好的前景、优越的自然环境及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科创航天人才聚居地。在设计中,设计团队用新中式风格,围绕"居园、筑院、弄景、写意"这四个主题,从环境、尺度、配套及住所等方面 ,用现代手法演绎东方美学,精确满足科创精英阶层对品质居住的美好需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对隔绝,与邻里街坊有所隔阂。该设计在城市居住空间置入“空儿”,设置连廊、屋顶、露台、庭院等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短暂休憩的角落,在繁忙都市生活中享受自然之美,感受邻里之情。设计以延伸生活为主题,从规划、裙房、单元、户型四个维度营造多元的常规生活需求之外的空间及场景,采用“溢”、“憩”、“隙”、“游”的手法将理念融入设计方案,打造一个公共交往空间丰富,与自然环境和谐、形态优美的好房子样板。该获奖作品由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作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代建筑方针,紧扣时代主题,夯实人民安居基点,围绕“新设计、新住宅、新生活”,为理想中的家园画上一个新模样。“阳光慧谷·玉带联珠”表达的不仅是一种设计的手法,更是一种对未来社区新生活氛围、生活态度的憧憬。希望通过社区与周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融合,打造开放社区,营造活力多元、全龄友好、智慧便利,具有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品质生活;重塑新时代住宅理念,聚焦建筑本体,构建安全可靠、低碳节能、灵活可变、兼备运维经济的新时代“好房子”;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配建“平急两用”、“一老一小”公共基础设施,增强社区韧性和幸福感,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用科技赋能好房建设,以创新筑就安居生活。好的社区应该是“烟火气”和“精神性”相融合的。通过场地打造,链接社区场景与居住行为,激发邻里交往和社群形成,共建美好社区。设计灵感来源于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好房子的标准亦应满足居民的“可行(好空间)、可望(好景观)、可游(好配套)、可居(好产品)”的高品质居住需求。《模块生长住宅》以“造未来人居好房子”为宗旨,通过社区与周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融合,形成“两轴八院”的开放社区,营造围而不塞、通而不透的空间结构。作品聚焦建筑本体,确定更适应北京市场需求的南北通透南向多开间户型产品,满足二人世界、三口之家、三代同堂、适老居住等多种住户需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百变大空间。北京赛题以绿色共享的视角对好房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解读。好房子应传承历史脉络,在更长的生命周期内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能够提供共享对话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开放链接的同时绿色经济。“立体聚落·未来家园”设计的立体生态创新建筑,代表了建筑领域技术的创新突破。该项目引入全新立体生态建筑,通过围绕“立体生态”和“健康建筑”展开创新科研及建筑实践成果的转化,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健康高效空间、健康便捷服务、健康安全科技的3个层面,实现“户内”、“户外”和“配套”全方位的健康升级,构建新时代的高质量的生活场景。在双碳背景下重构建筑“微循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旨在引领未来人居升级,绿色生态建筑迭代发展。项目位于南京市板桥新城,作品以规划思维展开建筑设计,从上位规划及周边现状出发,将厂房改造区域定位为“社区中心”,探寻厂区文脉,还原大地肌理。以“时空回环”串联历史、艺术、文化与生活,塑造场景化商业,激发场所活力,打造该片区居民的生活配套服务中心。住宅地块以“城市绿谷”概念缝合城市,打通“社区中心”与南侧带状公园的公共联系,强化城市绿轴。绿谷中设置公共配套功能,包括共享自习室、共享直播间、共享书吧、社区食堂、便民诊所、健身馆、宠物商店、便利店等,打造舒适步行圈,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基地原是中船辅机厂,相对封闭,交通与绿脉不畅。设计从厂房遗址、保留树木出发,整合周边城市绿地,构建初步的“公社框架”。用二层连廊连接,住区与园区,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在保留厂房里,设置“村落集市”,通过可漫游的二层共享广场,创造立体活动空间。遵循原有地形高差,分成四个台地,平衡土方的同时,让景观更有趣味性。一个围绕让城市更温暖,让居民更有幸福感的“绿洲公社”原型在这里诞生。“设计之外是更大的生活”,好房子肯定不是单纯的房子,而应是具有情感温度与亲密关系的温暖社区。绿洲公园,便试图以“绿洲之环”为核心,寻找跨越时间、空间、情感的连结,打造串联大梅钢厂区历史记忆与未来社区的共鸣场所。项目以城市尺度为切入点,着眼于当代居住模式、现状城市风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理性建构面向未来居住需求的住宅社区。整体构思是想创造一个“折叠街坊”,以设计复合重构居住、社交、城市活动的空间载体,融入街坊的空间,打造功能复合,路径复合,空间复合的开放社区。方案聚焦当代青年群体面临的多孩家庭与在宅养老的居住需求,在外置交通核和竖向管线空间的板柱建筑体系中,植入产品化的厨卫功能空间和地顶协同的移动隔墙体系,在适应家庭结构和使用需求变化的同时,创新提出面向空间交付和使用交付两种不同模式的住房产品。方案直面手机APP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构建了入户花园-交通连廊-空中花园的住栋1分钟交往圈和基于开放底层和序列连廊的住栋-住区的5分钟生活圈,创建有温度的全龄住区与共情社区。结合南京这座古老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城市背景,团队设想结合地铁站16号线,以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形成站城一体串联多个老厂房与住宅片区,多个公园绿地也融入其中,担任链接各地块生态引擎,激发生态共享、复合多元、焕发新生机的MINITOD。产品上通过3.3M*3.3M模数为基础模块进行自由组合,根据不同的景观资源定制户型,结合结构让空间实现灵活多变的可能性,来应对户型的生命周期和家庭成员回归本质的需求。整体结合新旧营造更多对话空间,打造产居一体,无界共享的小镇。在充分考虑居民阳光权和视野共享的前提下,根据场地围合形成高层居住组团,并在内部设置一条环形的对外开放商业街区,用连续的屋面和空中连廊将住宅与商业相连,形成可漫游的屋顶花园,创造更多的立体活动空间;在内部核心通过地形设计,植物种植与周围隔离,营造一处静谧的中央公园,忆古往今,还原传统记忆,再现金陵盛景,给年轻人一个安放心灵的圣地。本次大赛要求更加关注城市整体环境和社区配套提升,关注公共活动和邻里交往空间打造,功能复合、资源共享以带来更浓郁的“烟火气”。住宅建筑使用寿命50年或更长,适应全寿命期的功能变化是必然需求。長江都市将持续从使用者需求出发,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设计出更多人民满意的“好房子”。总体策略以设计八要素作为方案生成逻辑,串联南北地块形成互动,拓展缝补城市肌理,完成新旧片区的自然过渡与转换。设计从社会层面、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角度剖析其需求,最后以“无界”为题眼,从五个方面来“消除界限”,为板桥年轻人提供一种理想社区的样本,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板桥、建设板桥,最终迎来“板桥的胜利”。南京赛区涉及两个地块,南侧为居住用地,用地面积66031平方米,容积率为2.9;北侧是保留工业厂房的商业用地,占地面积17715平方米,容积率为0.7。结合南京的历史文化背景、场地区域概况,探索住宅的创新性设计,提出“偶遇人生 和谐邻里”的设计理念。通过文创融合、垂直森林、风雨连廊、共享盒子、灵活租住等设计手段,打造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住宅空间。在户型设计上,采用可变空间设计,打造全生命周期户型。通过架空活动空间、情景化空中花园、个性化定制等设计手段满足不同客群需求的同时,呼应主题。充分考虑未来青年刚需客户居住的需求,促进社区与城市的开放融合,构建“住宅-住区-城区” 良好关系的栖居环境的好房子。设计团队以“好房子”为切入点,分别从规划设计、户型产品、社区配套、绿化环境、智能科技五方面进行设计与打造,实现从“好房子”到“好小区”的提升转变。其中在规划设计方面,方案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本着外围布满、内置庭院的规划原则,最大限度利用楼栋之间的间距布置集中绿地,形成了“四轴线、双楼王、大间距”的规划结构,同时利用场地的高差形成下沉庭院,局部形成 2 层地下车库,满足整个住宅社区的地下停车需求。 设计突破了住宅小区以封闭围墙占满边界的常规做法,将北侧及南侧边界的空间塑造为高品质的开放空间,并基于这两条开放边界将公园、城市绿带和工业厂区再生地块串联为连续的城市界面。本方案在整个用地的基底打造了一个由一条主轴、五个聚落及两大主题游园场地组成的城市底盘聚落系统,南侧链接工农河城市景观带,东侧链接规划公园绿地,北侧链接南京船用辅机厂工业遗址公园,既给社区提供巨量有趣公共空间,又将整个片区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同时,方案在50米标高设置了一条串联所有楼栋的空中街巷系统,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活动交流空间。在空中街巷顶部采用新型建材-光伏发电玻璃系统,既可以有效的遮阳,又能发电,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能源节约。根据住宅地块“年轻人社区”的定位要求,分析需求特点和用户画像,结合周边资源和场地条件,确定了“我家客厅在城市,我家阳台在社区”的愿景。通过创造符合年轻人“共享社交”和“私享乐活”两个维度的空间,以“时光”点题,以“一纵两横”的整体结构为年轻人提供一处中国好房子,让年轻人享受一段南京好时光。项目赛题位于南京老厂区街坊多块用地中的2块,一块是住宅用地,一块是有工业遗留的商业用地。我们尊重既有居住习惯,以项目所在街坊为基本单元,以老厂区为街坊生活核心,住宅用地形成居住组团,打造示范性的社区样本。中心公园式绿地串联周边绿带,打通生态绿廊。适度改造遗留厂房,形成社区级活动中心,与住区形成有效分区,满足对精细化生活的要求,扩展和提升各自的生活品质。项目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新城,设计顺应道路关系,设置两条开放街区和一个共享花园,通过地面道路及底层架空的慢行系统相互交织联系,并延伸至北侧由工业遗产改造的社区配套及东侧城市公园绿地。底层街区开放的同时,限定社区边界,积极构建触发公共交往的开放空间系统。基于绿色健康社区的设计理念,设计让城市绿廊在场地内继续延展,构建契合场地布局的初步底盘框架,并将南侧和东侧城市公园的景观引入社区,打造生态基底。在充分考虑居民主体为年轻人和保障阳光权的前提下,建筑围合形成高层居住组团,形成自由灵动的规划形态;并在地面设置二层连廊,结合架空层,形成可连续漫游的花园平台,创造更多的立体生态空间;空中以屋顶花园、空中客厅的形式展开,通过云廊相接,将崭新的云端生活注入社区,创造更多的邻里共享活动空间。如此一来,一个开放无界、立体多元、森意盎然的“天空之城”社区原型在这里诞生。“好房子”社区应适应挑战,面向未来。方案以“堆宅叠城”为设计概念,用灵活可变的建设模式实现长期宜居的混合社区。实现“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规划可变”,规划指标随城市发展而变化,通过城市运营大数据分析给予政策支持;“社区可变”,根据人群成长的不同居住需求,可动态调节底层混合功能与业态比例;“建筑可变”,采用计算性设计、装配式建造、模块化安装实现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 理想之城项目集传统四合院、别墅、胡同街巷及第四代住宅的优点于一体,创新性地打造独特的绿色生态住宅。浆声灯影秦淮盒,设计团队用“新营造法式”来诉说秦淮河边的好房子。沿边界围合并向公园打开,中部置入金陵第一园“瞻园”的游廊盘曲,轩榭亭亭,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氛围融化在社区核心。二层屋面的连接形成空中漫道,儿童盒、适老盒在这里交织,营造全龄共享立体维度的社区,空中漫道延申至北侧以新型菜场为核心的复合配套空间,这里是烟火气的回归。聚焦25至35岁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按照外倾E和内倾I两种人格维度,将社区细分成E人聚落和I人绿岛。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地。设计团队将参赛作品命名为“你好 ,邻居/ hello, neighbor”。当今住区内部空间与城市割裂,内部环境差,公共空间及配套缺乏,造成邻里之间缺乏交往 ,人情淡薄。我们希望塑造一个融合居住空间、邻里共享空间、社区共享空间为一体的“年轻人社区”,传达出一种新的生活姿态,这样的住区中,我们能恢复生活该有的烟火气,重拾邻里交往的街巷生活,重塑邻里之间友好氛围 ,让居民们能愉快的说出“你好,邻居”。本厂房改造设计以“船”为元素,将整个商业街区想象为一艘在文化浪潮中航行的方舟,其设计灵感借由传统船舶的外观造型,商业街区中形成了丰富的立面组合。结合船身的外观,将其抽象化为建筑本身的造型,而船帆也以现代化的方式,在这艘方舟上得以重新演绎。方案以剖析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提出“以规划及行政手段为策略,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终极目标去缓解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设计目标,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母题,强调无界的生活空间 + 流动的生活场景的设计理念为设计理念,描绘了一个无界的开放社区。南京赛题以“新设计·新住宅·新生活”为主题,团队以“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区”为策略对设计主题进行深入剖析。 结合不断演绎的“老”的记忆与“新”的故事,遵从目标人群期望的“爽”点,设计团队将方案命名为乐活城(FUN CITY),从打造新设计、新住宅、新生活入手,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打造大家心目中的好房子。“好房子”好在“新设计”。通过营造中央地景和高线绿廊串联小学地块,衔接商业地块,打通街角公园。将建筑外置,板块的中心以地景式建筑的手法,将邻里共享建筑融入公园绿地,使建筑消隐在草坡之下。年轻人在这里可以释放无限创造力,打造一个拥有无限想象的“盲盒”场所。营造架空层 + 错层阳台 + 共享空中庭院 + 屋顶花园组合的四层生态“立体森林”。打造全生命周期户型,运用相同的框架,营造不同生活场景,满足单身贵族、二人世界、三口之家、三代同堂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团队尝试在原有场地及文脉的基础上,将时代的工业遗产转化为能够吸引年轻人群的优势要素,重拾场地精神,以年轻群体的需求为主,衍生出新型 “流动开放、绿色多维、历史新潮”的综合活力社区。设计以满足目标人群的生活、体验、社交为目标,尝试创造一个具备面向新生代的国际化未来生态社区及沉浸式新潮体验感的工业遗存商综。“好房子设计竞赛”为我们提供对传统住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平台,团队在讨论、质疑和突破过程中收获颇丰,最终以设计成果《无界融“生”境——与城市相栖的活力社区、生态居所》呈现我们对“好”的理解。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开放且无限可能的居住环境,融合居所、社区、城市多个维度,重构居住、社交和城市生活的空间载体,以“会呼吸的房子”为引,让居民能够在其中自由发展和塑造他们的居住体验。规划设计上,力求打造一个真正开放、可达、可玩、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立了开放共享的立体架空慢行系统,连接社区内各居住组团。从一层的步行街区到二层的平台花园,营造适宜全龄段的生态社区,让人们慢下来感受时光,让烟火重回生活。裙房部分设计多层次交互空间,提供互动交往和运动娱乐的场所,对居民实际的需求做出空间响应。小区内部打造中庭广场,提供一个吸引人们在此举办各种活动的舞台,模糊社区内外之间的界限。本设计从三个维度全面对居住消极空间进行了微提升:住宅维度方面,消除走道交通空间,消解天井幽闭空间,激发开场互动空间;街坊维度方面,消除居住遮挡角,扩展老幼活动角,提升生活服务角;街区维度方面,提供多样慢行步道,置入活力商业街区,更新温情历史街区。通过消灭住宅、街坊、街区边角,旨在创造一个“无角”的居住空间体系,同时结合项目场地为原有老船厂这一历史背景,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重塑和再造场地记忆。方案将场地划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分区:青年居住区、工厂改造商业区、社区活力区、城市公园区。在公共空间塑造时,提出包容性强的“圆环”作为设计引导要素,对场所进行空间限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地面车行流线和架空层人行廊道对区域功能进行串联,结合南、北两侧保留的现状林荫带,对住区及厂房改造景观节点网状织补。 “不同于传统的批量化生产住宅,我们希望‘好房子’是一个能与住户共生共融、携手成长的伙伴”,主创谢东彪如是说道,于是“伴宅——HALF HOUSE”应运而生。“伴”同半,强调“伴宅”是一个可生长空间,具有不确定性,既满足于住户当下需求,又为将来的弹性拓展提供空间,实现了眼前与远方、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平衡。“伴”又指互助、陪伴,具有相同爱好、属性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圈层共同体,“伴宅”为这种共同体的存在提供空间场所,加强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与关系。设计以蜂巢为灵感,结合场地特性,以六边形网络为参考的空间模式,形成了多维度院落空间的水平延展,去中心化的同时,强调空间的均好性;同时网络化的立体生态步行系统的建立,串联各种组成要素,在场地内形成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社交共享场所。项目结合“编织”工艺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编织聚落”的设计理念。从规划、空间、生态、户型以及立面五个维度,完成建筑空间的交互嵌套、生态和造型的立体编织以及功能活动的相互融合,实现了重塑人居生活方式、探索未来新型社区的设计目标,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交互融合的新居住空间和新生活方式!项目以生态廊道连接共享社区,以山水之势延续城市基因,打造具有城市基因的人居环境;以园林之意衍生多维院落,以工业遗产赋能商住联动的手法,营造符合场所特征的社区模式。 该设计保留南京水乡园林、拱形板桥、湖边互答的市井气息,将传统人居“前庭后院”的原型化用为“前厅后园”的当代模式。围合式小区院落、住宅围绕中心湖的设计,形成了多层级复合化的绿化空间,最大化利用景观资源,唤醒了南京人行走江南水院蜿蜒小道的乡愁记忆。《南门绿忆》地块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新城(南京市九大新城之一)中部组团,地处河西新城中心区、老城新街口和南部新城中心区的西南方向,是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的新型小区。本项目以“前后一体的空间感受,开阔贯通的视野景观,依托城市工业记忆,创建立体共享空间,打造城市南门绿忆”为设计理念,以建设多元化、适应城市需要的小区,构建“住宅—住区—城区”良好关系为设计工作目标。方案从古建“木作营造”中柱、梁、枋的榫卯连接获取灵感,以生长魔「枋」为理念,从最小标准模数单元起步,探讨可装配、可拓展、易实施、能推广的住宅样板和政策建议,延长未来居住建筑的空间活力。方案整体定位为青年至中年的年龄结构变化,家庭经济条件逐步好转,从单身到二孩或者三孩出生,住宅需求从刚需型到改善型转变,设计从住宅的基本模块研究入手,通过装配式、大空间、大柱网、盈余荷载等创新结构设计,实现未来空间的结构拓展可能性;在前期设计中充分考虑后期功能补充后的日照间距、消防间距、安装条件等问题,预留条件;同时方案也在探讨政策层面的落地可能性,建议合同明确,适当降低前期土地销售容积率等相关配套政策,实现未来社区的有序、合理生长。提取当代年轻人典型人群,即爱宠人士、运动达人、亲子家庭、文艺青年、佛系青年、斜杠青年,量身定制适应六类人群的六个代表户型。本项目从云锦华丽的图案中找到灵感,提取“祥云”作为基本元素,抽象变形,重新组合,构成规划布局的主要形态特征。创造出生活便利、私密安全、全龄友好、健康舒适、安全耐久的高品质生活样本,希望打造如云锦华彩般的诗意栖居,树立“好房子”的典范。以“绿色乐活”为设计理念,创造多元活力的公共空间与共享设施,营造绿色生态的居住空间,创造高品质生态人居环境,汇聚更多的青年群体,创建具有归属感的情感场所,形成青年友好社区典范和生活模板。本方案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寻青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通过灵活布局、空中共享庭院、三分钟生活圈、活力配套等,打造一个具有生活空间品质、促进邻里交往、精神生活丰富的居住产品。另一层面,本方案也通过“基本户型——基本单元——社区——城市”,层层递进,在探寻适应新时代的住宅、小区的设计同时,也探寻在社区层面和城市层面意义上的“好房子”。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开发模式带来的品质低下、公共空间缺乏、过度商业化等诸多问题,与双碳背景下群体对场所精神需求的矛盾日益扩大,我们提出“云上漫城”概念,针对快节奏下年轻群体的焦虑、压力、社恐等问题,希望住区生活状态可以慢下来,可以烂漫起来。极致的私密空间可以畅享未来,有边界的院落营造温暖的邻里关系。强调闹与静界面关系,尊重年轻人对主题社交和品质的追求。三级维度塑造公共空间,让年轻人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主人。City Walk,指的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游,是一种城市微旅游式。几个人按设定路线和主题,步行游走城市街区。我们将这种漫游从城市带入社区,在“微缩的城市”中贴近城市的呼吸,感受社区独特的气质。设计链接南北旧厂遗址与城市公园,打造中央步行动线,把人流引进这片社区,让社区回归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本方案以公共空间做底,粘合所有公共空间做成大底盘,把住宅进行融合,结合社区里的小广场和线性空间,放置多个口袋私家花园,打造“开放+半开放+私密”不同层次的未来社区。设计方案以“‘园’融汇”为设计理念,通过“公园融汇”、“田园融汇”、 “家园融汇”三个层面的设计思考,构建出一处慢生活、亲自然、共交往的未来新青年聚居社区。设计方案以城市景观、都市街巷、邻里花园三个层级的邻里交往体系,系统性融入地域文化邻里场景,打造成了片区文化活力地标,结合未来社区一心三化九场景,通过资源的共享性和社交行为的便利性,人与社区真正发生情感的链接,社区将成为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刊载的所有文章内容,旨在传递信息,并提供读者更多知识和信息,仅供参考使用,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或建议。阅读者在使用本公众号所提供的信息时,应谨慎对待并自行判断其适用性。
1.文章内容来源:本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除非特别注明,大部分来自于作者的独立观点和经验分享,也可能引用自各种权威媒体、互联网资讯、书籍及其他公开渠道。对于这些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2.素材使用:本公众号在撰写文章时,可能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2519282103 或者 V:myxff001),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或删除。
3.知识产权:本公众号的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擅自转载、复制或用于商业用途。
4.外部链接:本公众号可能包含指向第三方网站的链接,这些链接仅为方便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而设置。对于这些第三方网站的内容和隐私政策,本公众号不负任何责任。
5.合法免责: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公众号所提供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公众号及其运营团队不承担责任。
6.内容变更:本公众号保留随时更改或删除任何文章内容的权利,恕不另行通知。
7.建议阅读:我们建议读者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帮助,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信息。
感谢您阅读我们的免责声明,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
[梅吟雪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