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中心国际竞赛方案,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上)

百科   2025-01-17 11:39   重庆  

Urban Convergence

城市聚场



“城市的坐标,不仅来自于视觉形式,也来自于其所创造的城市生活的公众属性。”


——朱培栋



△ Image by Mir



武汉长江中心位于武汉武昌内环滨江核心水岸,江对岸便是武汉市政府、外滩金融中心等CBD要地,地理位置优越,具备极强的城市辐射力。而其所属的武昌滨江商务区,地处长江主轴核心位置,被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为“深化长江沿岸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展示区”,并将建成以总部经济为龙头、国际金融和信息咨询产业集群为支撑的高端商务区。

△ 城市区位分析

△ 项目鸟瞰

长江中心的整体建设用地面积19.4万平方米,已分期开发建设380米超高层塔楼办公和商业购物中心、高端住宅等功能业态,C地块是长江中心用地内仅剩的一线沿江待开发用地,也是最为重要的沿江城市展示界面。该地块由三块子地块组成,两块矩形和一块L形,并由两条城市道路隔开。

△ 长江中心规划分析

△ Image by Mir

作为整个长江中心临江的核心位置,C地块天然地具备构成武昌CBD新城市封面的潜力,同时也是整个区域开发的活力节点,因而项目在近几年中曾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机构参与出谋划策。在竞赛任务书中,业主方也明确了设计要求:在100米限高、视线通廊、天际线变化、板式方案等前提下,打造一个具有高能级的城市坐标建筑

△ Image by Mir

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朱培栋受邀参与了“武汉长江中心C地块项目国际竞赛”。作为本次国际竞赛中唯一一家本土设计机构,line+与两家国际知名先锋事务所同台竞技,围绕“滨水城市坐标”的开放式命题展开创作。



传统地标建筑往往在高度或尺度上具备强烈的辨识度,结合形式语言的操作或某种“符号性”甚至是“纪念性”的方式来象征着城市或企业的发展雄心。但回到现代城市的本源,即为市民构建安居乐业之地。相比静态的城市封面式建筑,我们希望当代新坐标建筑,既是空间的坐标,也是生活网络的地标,它理应是向市民开放、并能够吸引市民聚集和停留的场域,是都市的活力节点,是“城市聚场”。不仅仅是视觉识别性的强化,更是多样生活场景和市民文化活力的汇聚地。

△ Image by Mir

因而我们提出了化整为零的“群组”布局策略,既满足地块的高度和体量限定,且能够与城市肌理网格及长江沿岸滨水环境更好地融合共生。同时,群组式布局也将通过“群像”形式,突出坐标建筑的多层次视觉体验,激发市民更具松弛感的群落空间感受和多样化的行为模式。

△ Image by Mir

在武昌湾这一重要界面上,场地拥有近600米长的滨水展开面,如何在这个尺度上合理规划布局,使项目的观江资源和城市的观景效果双向最优,成为设计中的重要挑战

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人视结构的江景视野评价体系,在建筑折叠度、江景资源的质和量等要素中探索平衡。在开发容量、建筑高度、城市视觉通廊等多个输入条件下,我们最终确定了双U形+L形”的布局方案

△ 布局方案分析

△ 整体布局模型

这一布局不仅为周边建筑创造较好的视觉通廊,最大化地块内江景资源,同时通过8座高层塔楼围而不合的迎江姿态,创造出三处向市民开放的滨水绿洲公园,成为城市活力的全新节点。

△ 场地布局分析

△ Image by Mir




面对“城市聚场”模式下的滨水城市坐标塑造,我们从区域整体结构、街区肌理延续到建筑技术整合、空间场域塑造等多种尺度上展开深入探索,并通过不同的策略实施,提升这一“城市聚场”的能量密度与吸引力,使其成为不仅是视觉上,也是人们记忆里和生活中的可感知和体验的坐标建筑。具体的核心策略我们将之总结为:网格,立体,悬浮,开放

△ Image by Mir

 网格:城市路网与开放式链接 

“双U形+L形”的布局方案,在规划形态上最大程度地顺应城市路网和片区肌理;而与武昌滨江滨水界面的退让所形成的口袋式开放公园,在与自然景观的过渡界面中构建出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 Image by Mir

在行人尺度上,我们通过建立垂直分层的慢行交通网络,将地块与周边区域的城市慢行系统进行链接。天桥和地面的文化绿廊将三个子地块,与周边街区、万象城商业综合体和滨江公园贯通串联;去围墙化的设计和开放的街角可以多方向导入人流,充分实现地块的开放性与可达性,以提高人流的集聚活力。
△ Image by Mir

 立体:复合功能与空间整合 

上位规划对项目用地有一系列的开放和联通要求,我们通过一种立体化的底盘方式来回应纷繁的需求,同时实现开放性与商业性的平衡,赋予场地更高的功能复合性与空间活力。

△ 全息底盘系统

地面层的开放街区和6米标高的天街,为多元商业形态的引入创造了空间条件,吸引人流并增强商业可达性;而10米标高的高线公园则致力于生态优化和体验提升,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立体景观公共空间。从而使项目的办公、商业、休闲、生活的多元人流可各取所需,并通过多样化的开放社交空间,促成不同区域的互动。

 悬浮:技术路径与分区设计 

项目的低区作为市民参与的主要空间,强调开放性与亲和力;而高区则主要服务于未来入驻的企业和创业者们。基于商办市场的不确定性,空间的设计需要对未来潜在的多方客户个性化要求做前置预留。综合了塔楼不同标高空间的需求匹配,我们选择了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利用竖向交通核中置核心筒与Y形斜柱进行荷载有效转换,并在形体上形成三处平台。

△ 结构系统分析

△ 单地块模型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高层单体建筑如同“悬浮”于场地和立体底盘之上。一是保证了低区空间的交通连贯性与功能完整性;二是可以避免标准层中那些常见的柱子等支撑结构,最大限度地导入江景,并为未来的不确定使用场景预留弹性发挥空间。

8座塔楼以外露结构构成的体块堆叠与退台设计,融入了两处空中花园与屋顶花园,也为高空中的使用者营造了亲自然的公共空间。

△ 露台结构

△ Image by Mir

△ 高层墙身大样

△ Image by Mir

 开放:场所精神与活力连结 

“开放”是贯穿设计的核心策略,也是场所设计的最终目标。将空间平等开放于城市市民、周边居民、和在驻的使用者群体,我们希望以此激发更丰富的人群互动和多元活力。

种开放不仅为商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提供了人们多样化的休闲空间和都市景观,更为武昌滨江的城市开放带注入新的内容,促使建筑群落不止于图像,也有机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共享与交流的精神坐标空间。

△ Image by Mir



坐标建筑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规模或高度,而在于其活力的能量密度与城市精神的内在表达。在“滨水城市坐标”这一开放式命题下,我们构想了一种理想原型——与城市相融、与街区相宜、与自然相近、与生活相生
△ Image by Mir
通过群组式布局和立体式、完全开放的城市生活综合体理念,我们试图将传统坐标的静态符号性,转变为一个动态、可体验的空间场域,为未来的企业、使用者和市民所共享。沿江展开的塔楼群,将如屏风般形成“长江画屏”,其如晶体般的表皮映射出活力都市和长江景致,形体间的结构收分处理也使其如江畔的“百舸千帆”,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城市记忆。
2024年年中,随着项目业主华润置地委托line+在业主确认的空间格局基础上,展开全新的方案设计,这又为我们重新提供了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契机,让“滨水城市坐标”从图面走向实践。
△ Image by Mir


项目名称:武汉长江中心C地块项目国际竞赛
设计单位:line+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朱培栋
设计团队:吴海文、王俊、钟奕芬、江原、蔡相航、张熠、张振、陈璞瑜

业主:华润置地
项目位置:湖北,武汉
建筑面积:207000㎡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刊载的所有文章内容,旨在传递信息,并提供读者更多知识和信息,仅供参考使用,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或建议。阅读者在使用本公众号所提供的信息时,应谨慎对待并自行判断其适用性。

1.文章内容来源:本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除非特别注明,大部分来自于作者的独立观点和经验分享,也可能引用自各种权威媒体、互联网资讯、书籍及其他公开渠道。对于这些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2.素材使用:本公众号在撰写文章时,可能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2519282103 或者 V:myxff001),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或删除。

3.知识产权:本公众号的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擅自转载、复制或用于商业用途。

4.外部链接:本公众号可能包含指向第三方网站的链接,这些链接仅为方便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而设置。对于这些第三方网站的内容和隐私政策,本公众号不负任何责任。

5.合法免责: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公众号所提供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公众号及其运营团队不承担责任。

6.内容变更:本公众号保留随时更改或删除任何文章内容的权利,恕不另行通知。

7.建议阅读:我们建议读者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帮助,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信息。

感谢您阅读我们的免责声明,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

[梅吟雪飞凤]

梅吟雪飞凤ARC
建筑资讯、表现;设计推广、参考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