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挪威北极大学的物理与技术系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宣布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悬浮纳米光子波导,用于同位素特异性二氧化碳(CO2)的检测。这种纳米光子波导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的气体检测,检测下限低至亿分之一,并首次实现了稳定同位素比率的高精度测量。该研究以“Suspended nanophotonic waveguide for isotope-specific CO2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Optica》期刊上。
突破性技术:将复杂的气体检测系统集成到芯片上
传统的气体检测系统通常依赖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设备,其应用范围受到便携性和扩展性的限制。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一种悬浮膜结构波导,解决了微型化气体传感器的核心挑战。该波导采用微结构包覆层设计,实现了外延场约束因子高达102%的超高光场-物质相互作用,同时保持低传播损耗(3.4 dB/cm)和有效的干涉抑制。
实验结果表明,该波导能够在4.345微米波长范围内检测到最常见的CO2同位素(12CO2和13CO2),并实现了δ13C同位素比率精确到0.2‰的突破性水平。这一性能相当于高端激光吸收光谱仪的表现,但设备体积更小,成本显著降低,为传感网络的扩展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原理:高效的光场-物质相互作用设计
研究团队的设计核心在于优化波导的几何结构,通过悬浮的低应力硅氮化物(SiN)膜与二维亚波长阵列包覆层相结合,增强了光场外延场的分布,从而提高了气体分子的吸收信号。此外,该波导特有的对称性防止了模态间的辐射损耗,使其成为一种固有的无损导波模态(BIC)。
波导的膜厚度为0.5微米,并设计了5排缺失孔的核心区域,以确保单模操作和横向约束。通过实验测得,该波导的外延场因子达到102%,内延场因子仅为4%,在提高光场-物质相互作用的同时,极大降低了波导材料吸收损耗和侧壁散射。
实际性能与应用前景
团队的实验表明,该传感器能够以显著高于自由空间光谱的信噪比实现CO2的同位素检测。其检测灵敏度在12CO2为1 ppm,在13CO2为20 ppb。在450秒的时间序列数据中,δ13C比率的测量精度达到0.2‰,足以满足环境监测和气候研究的需求。此外,该设备在减少复杂光路调整的同时,极大提升了便携性和成本效益。
团队还强调,这种波导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高精度和灵敏度,还在于其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波导制造工艺采用商业化的CMOS兼容流程,易于实现与激光器和探测器模块的集成,未来可用于构建高端芯片级系统。
此次研究为同位素特异性气体检测开启了新的篇章。与传统系统相比,该悬浮波导在体积、灵敏度和成本之间找到了平衡,不仅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诊断以及考古研究等领域。
研究团队相信,通过进一步优化波导设计并引入更适合中远红外波段的新材料(如硫系玻璃),这一技术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气体检测领域的主导方案,为环境保护和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论文链接:
欢迎学术工作来稿,无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