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基础物理层面,还为通信、成像及人工智能硬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例如,优化微型天线设计以突破尺寸限制,或在显微成像中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同时,这一理论框架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光学通信系统,提升空间波通道的利用效率。研究团队指出,未来将探索更多复杂几何结构下的波隧穿行为,例如柱状或非对称边界条件下的波传播机制。此外,如何将这一理论与实际光子器件设计结合,也是接下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为波的传播、耦合以及能量转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其对不同尺度波传播行为的统一解释,填补了现有理论的空白。其提出的隧穿逃逸半径与球面启发数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还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标准。这项研究展示了物理学家如何将数学模型与实验观测相结合,从根本上推动对波动力学的理解,并为多学科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4-01578-w
欢迎学术工作来稿,无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