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发布!!!下一代晶体管器件!CFET!!!

科技   2024-12-20 08:32   英国  

导读

近日,来自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宣布他们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48nm栅极间距的单片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反相器。这种CFET反相器通过垂直堆叠nFET与pFET,显著提升了晶体管密度,同时改善了器件的电性能和功耗表现。该工作以“First Demonstration of Monolithic CFET Inverter at 48nm Gate Pitch Toward Future Logic Technology Scaling”为题,发表在202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IEDM大会上。

什么是CFET?

CFET(Complementary FET)是一种创新的晶体管设计,将N型晶体管(NFET)和P型晶体管(PFET)垂直堆叠,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与传统CMOS技术中NFET和PFET并排放置的结构不同,CFET通过垂直堆叠的方式,使晶体管在相同的水平空间内实现更高的集成密度
FinFET自2011年应用于22nm工艺以来,通过提升性能与降低功耗推动了技术发展。然而,进入5nm节点后,FinFET面临鳍片稳定性、栅极宽度限制及静电控制等挑战。
GAAFET作为接替者,通过将FinFET的鳍片旋转90°并横向堆叠,实现了更好的沟道控制能力。尤其是纳米片(Nanosheet)结构提供了灵活可变的沟道宽度,既能提升驱动电流,也能优化静电特性。然而,GAAFET在2nm节点后进一步微缩至1nm以下,依然面临巨大的工艺挑战。 
CFET通过垂直堆叠nFET与pFET GAA器件,打破了传统平面N/P-FET布局的限制,显著提高晶体管密度。与GAAFET相比,CFET将逻辑单元缩减至4-T(Track)高度,SRAM单元面积降低40%以上,为追求极致性能与高密度的未来技术提供了新的路径。此外,CFET的架构有望结合Chiplet与先进封装技术,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

技术突破:48nm栅极间距与垂直堆叠设计

研究团队首次在48nm栅极间距下成功实现了CFET反相器,这一突破标志着未来逻辑器件小型化的新里程碑。具体来说,团队开发了垂直金属化漏极局部互连(vMDLI)技术,用于连接nFET与pFET的公共漏极。此外,他们引入了背面中间连线(MOL)与电源分布网络(BSPDN),有效提高了器件性能与设计灵活性。


图1. 器件结构示意图

独立的阈值电压调控与高效器件集成

为实现高性能器件,研究团队采用了垂直偶极图案化技术,使得nFET与pFET的阈值电压(VT)能够独立调节。这一创新解决了传统工艺中n/p型器件共存的阈值电压匹配难题。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通过在硅纳米片通道周围集成不同的高k介电层与金属栅极材料,实现了对上下堆叠器件的精准阈值电压控制。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顶部nFET的阈值电压降低了约160mV,而底部pFET的阈值电压基本保持不变。

图2. 截面电镜图

背面互连与电源分布网络助力性能提升

CFET反相器中,背面电源分布网络的引入是一大亮点。通过背面金属化漏极(BMD)与背面过孔(BVD),PMOS器件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电源分布。此外,背面栅极触点(BVG)的集成进一步提升了器件的路由效率,缓解了前端布线拥堵的问题。

电学测试结果表明,CFET反相器在电源电压(VDD)高达1.2V的条件下,展现出平衡且稳定的电压传输特性(VTC)。nFET与pFET器件均表现出优异的亚阈值摆幅(SS)与漏电流抑制能力(DIBL),证明了垂直堆叠结构与背面互连工艺的有效性。

与现有技术的比较优势

与当前主流CFET技术相比,该研究的48nm栅极间距和高集成度设计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研究团队通过对器件的前端与背面工艺进行优化,确保了CMOS功能的完整实现,并在标准单元与存储单元应用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此次研究的成功标志着CFET技术在逻辑器件领域的重要突破,为未来芯片的性能、功耗、面积与成本(PPAC)优化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CFET架构有望成为未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的主流解决方案。

专家指出,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单片CFET工艺在48nm栅极间距下的可行性,更为未来技术节点(如2nm及以下)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未来,CFET技术的推广将助力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


欢迎学术工作来稿,无偿宣传


微光知远
光电领域推广学术科普分享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