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lectronics: 二维半导体!!!突破摩尔定律极限?

科技   2024-12-18 08:46   英国  

导读

近日,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宣布他们成功研发出基于二维半导体的三维晶体管设计框架。这种三维晶体管结构,可以在保持高性能和低功耗的同时,进一步推动CMOS技术微缩到纳米级水平。该工作以《Three-dimensional transistors with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for future CMOS scaling》为题,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Electronics》上。

突破传统:二维半导体的新希望

众所周知,传统的硅基CMOS技术在沟道长度微缩至15纳米以下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电流开关性能下降、漏电流增加以及器件性能的显著衰减。为了解决这些瓶颈,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二维半导体材料,尤其是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这些材料凭借原子级的厚度和优异的电学特性,如低表面粗糙散射、良好的电场控制能力以及较大的能带宽度,展现出极大的潜力。

三维晶体管设计框架:从理论到实践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量子输运模拟的新方法,将二维半导体与三维晶体管结构相结合。这种设计方法通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所得的材料特性,实现对器件性能的精确模拟与优化。研究发现,三层钨二硫化物(WS₂)是最具潜力的材料,其能量延迟产品(EDP)相比传统硅基晶体管可提高55%以上,从而将CMOS器件微缩延展至亚5纳米水平。



图1. 器件结构示意图

纳米板架构:十倍集成密度的未来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二维纳米板场效应晶体管(2D NPFET)架构。该设计通过在绝缘衬底上垂直堆叠二维纳米板,有效增加了器件的驱动电流与集成密度。与传统的纳米片晶体管(NSFET)相比,二维纳米板架构的电流驱动能力提高了近十倍,而器件的占地面积并未显著增加。这样的设计不仅为高性能计算应用提供了支持,还为未来集成电路微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性能对比:超越硅材料的绝对优势

在具体的性能评估中,二维半导体晶体管在多项指标上展现了对硅基器件的优势。例如:

  1. 亚阈值摆幅(SS):WS₂器件在缩短通道长度至10纳米时,仍能保持约60 mV/dec的理想值,而硅器件的SS值显著恶化。
  2. 漏电流抑制:WS₂材料的较大能带宽度有效减少了源漏隧穿电流,提高了器件的开关电流比。
  3. 电容效应:由于二维材料的超薄特性,器件的寄生电容相比硅器件降低了60%以上

工艺展望与挑战

尽管当前二维材料器件在制造工艺上尚存一些挑战,例如栅氧化层的沉积和接触电阻的降低,但近年来的工艺进展已逐步缩小这一差距。研究团队指出,通过优化接触材料与工艺,二维半导体晶体管有望进一步实现高性能与高能效。

该项研究的成果表明,二维半导体材料不仅能够克服硅基技术在微缩过程中的瓶颈,还为下一代高密度、低功耗的CMOS器件提供了新的路径。三层WS₂作为最佳候选材料,结合创新的纳米板架构,或将成为推动摩尔定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论文链接:

ttps://doi.org/10.1038/s41928-024-01289-8

欢迎学术工作来稿,无偿宣传


微光知远
光电领域推广学术科普分享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