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各种致病菌生长,繁殖加快,加上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导致人的抵抗力下 降,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和细菌开始蠢蠢欲动,寻找机会,入侵孩子的身体。除新冠肺炎外,秋冬季 高发的校园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快来看看这些常见传染病如 何预防吧!
(1)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佩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便前便后都要 洗手,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要用上臂或者纸巾、毛巾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之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触 摸眼睛、 口鼻等。
(2)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空气良好的情况下,家庭的居室也需要保持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一次, 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尽量减少到密集场所的活动。如果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应该居家休息,及早 就医。
(3)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 ”,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动。最好采取步行、私家车接 送,乘坐公共交通或者校车的时候,应当注意个人防护,同时要注意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避免用 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
(4)注意一日三餐的营养均衡、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在膳食方面,保证平衡膳食,多喝水, 最好不要喝含糖饮料。
建议:预防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 ”疫苗,每年流行季节前(9—12 月)接种一次,免疫 力可持续一年。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尤其易发、高发;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极易在中小学形成聚集性疫情。
传染源: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 1~2 日至患者皮疹干燥结痂,
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 污染的用具间接传播。
飞沫传播——水痘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很容易误以为“感 冒 ”,患者打喷嚏或咳嗽,其喷出的飞沫都有可能把病毒传播出去。
接触传播——学校、幼儿园人员聚集,孩子们都在一起玩耍, 抵抗力弱的孩子接触到被病毒侵袭的玩具、衣服、用具等,也可能 感染。
易感人群:未接种过水痘疫苗、未患过水痘的人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发病率可达 90%以上。
患水痘有哪些症状?
水痘潜伏期为 10-24 天,平均潜伏期 14-16 天。儿童和成人被感染后,症状可 能有较大差异。
儿童的症状:以全身同时出现斑疹、丘疹、水泡及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病初期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随后很快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随后可蔓延至四肢。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速变为 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水疱,形如“水珠 ”,疱液先为透明,后变浑浊,疱疹处常伴瘙痒。1~2 天后疱疹 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1 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少数患儿可以引起败血症、 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以引起死亡。
成人的症状:具有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相关神经元内,当抵抗 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 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即 “成人带 状疱疹 ”。皮疹由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此外,若妊娠期感染水痘,可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
学校预防:
1.阴雨天气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别活跃的时候,学校保持环境整 洁,加强教室、宿舍等场所通风、换气;应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落实日 常预防性消毒措施,最大限度阻断水痘的传播途径。
2.学校落实以晨(午)检为核心的水痘症状监测,对晨午检发现的
可疑水痘病例要及时告知家长并劝其到正规医院就诊,减少水痘蔓延或病 情的延误。
3.如果发现本校、本园发生临床诊断或确诊水痘病例,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尽快寻求卫生专业部门的指导。
4.做好家校沟通,取得家长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要严格掌握隔离学生、复课标准, 严格隔离直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持辖区指定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方能返校上课;要查看 并保存复课证明并做好相关记录。
家庭预防
1.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膳食均衡,提高防病抵抗力;注 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物。
2.学生、家长宜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水痘相关科普知识,掌握水 痘防控基本技能;应正确认识和看待学校发生的水痘聚集疫情,支 持、配合学校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患上水痘怎么办?
1.出现发热、皮疹(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 将相关情况告知学校;确诊患者应根据医院建议,居家或在院隔离 治疗,痊愈后方能外出玩耍或上学。
2.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 煮、烧的方式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
3.注意保暖,用温水给孩子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因瘙痒难耐而抓破水疱,预防继发感染。
4.剪短患者指甲,保持双手清洁,以减少抓破水痘,引发感染的可 能;可为孩子套上棉手套,避免用手揉眼,防止病毒感染眼睛,形成角 膜炎,影响视力。
5.多给孩子食用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及半流质食物。忌食油腻 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饮热水。
6.家庭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7.应遵照医嘱和学校要求,积极支持和配合落实隔离治疗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 ” [zhà sai],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在腮腺肿胀时传染性最强。冬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肆虐的时节, 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发病人群为 15 岁以下儿童,其中 5~9 岁儿童发病率最 高。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是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
为什么中小学生易患流行性腮腺炎?
(1)人群普遍容易感染,尤其是儿童对腮腺炎病毒无天然免疫力;
(2)流行性腮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所以病毒 容易传播;
(3)拥挤的教室通风比较差,飞沫及病毒不容易扩散,儿童普遍抵抗力低;
(4)极少部分可能通过接触传播,学校里孩子相互玩耍,共用物品多,接触 机会多,儿童之间亲密的接触亦可能传染。
虽然说中小学生易患流行性腮腺炎,但不是说大人就不会被传染。一些大孩子和成人也会罹患,而 且成人患者的症状更重,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我们需注意:不是所有的腮腺炎都具有传染性,当孩子疑 似患了腮腺炎时,应注意鉴别是流行性腮腺炎还是化脓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
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根部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 垂为中心呈弥漫性肿胀,并有明显的压痛。在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腮腺炎患者除了腮腺部位肿痛外,大部分患者还有发热症状,体温在 38℃ 左右,间断性。如果没有并发症,一周左右可自愈,患后终身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唾液和呼吸道分泌液中,通过空气传播或飞 沫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感染者唾液污染的衣服、玩具或公共用具间接传染。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一般在 2-3 周内发病。
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目前,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 腺炎的有效手段。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18~24 月龄儿童应常规接种一剂次麻 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但接种 1 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防病效果有 限,推荐儿童入小学前再次接种一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 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应立即洗手, 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2)少去公共场所。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 尽量居家休息。对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煮沸消毒,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提高自身免疫力。合理睡眠,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科学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4)病后不要立即到校。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性强,患病的小孩需要在家休养,直到腮肿完全消退,凭 医疗机构证明方可返校复课。
(1)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最小病原微生物,没有细胞壁,粘附于呼吸道粘膜,寄 居于细胞内导致细胞坏死,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引起一系列组织损伤,除呼吸道感染外可引起许多并发 症。比如:心肌炎、心包炎、肝炎、肾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肌痛、关节痛、 麻疹样皮疹等等多系统损害。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表现:轻重不一,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可表现为鼻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肺炎多有发烧, 热程 5 天以上。初为干咳,渐加重为阵法性刺激性剧烈咳嗽,夜间咳重。痰液多为白痰,可有血性痰, 并发细菌感染可有黄痰。胸片显示肺炎,而肺部听诊多无明显湿啰音。
(4)诊断:常用检查:抗肺炎支原体抗体 IGM 滴度增高>1 :160 以上,或短期内进行性增高。抗体定性 检查阳性不能作为目前感染依据。肺炎时胸片可见肺部片状阴影,有时阴影于两肺间呈游走性变化。
(5)治疗:没有细胞壁,细胞内寄生的特点决定了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 生素对其无效。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类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 类、奎诺酮类可以抑制其生长。适合儿童的只有大环内酯类:代表药物 有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根据病情两药可单独或交替使用,疗程不少于三 周。清淡饮食,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感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重视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 流行与传播,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体卫艺处
责编:倪丽斯
一审:赵禄艳
二审:何建元 吴成
三审:李宗良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