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去年,政府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让争议多年的延迟退休政策落下局点。为了落实这一政策,1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明确了弹性退休的办理程序、基本养老金领取等内容。
根据此前决议,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提出,自2025年1月1日起,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女职工50周岁、55周岁及男职工60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的,至少在本人选择的退休时间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告知所在单位。
同时,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所在单位与职工应提前1个月,以书面形式明确延迟退休时间等事项。弹性延迟退休期间,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终止弹性延迟退休,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不管是想要提前退休,还是延迟退休的人,都有了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的发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视。
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也就是说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22.5名老年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指出,无论是以60岁还是65岁为老年人口的界定标准,中国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地位将持续到本世纪60年代。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峰5.2亿,占比超过40%,进入超老龄社会。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养老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养老金制度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国家责任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旨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第二支柱是企业雇主发起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定位是“补充养老”及“雇员福利”;第三支柱是个人或家庭自主自愿安排参与的养老储蓄计划,主要是商业养老保险。
根据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在70%以上可以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60%~70%可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而低于50%则会导致退休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养老金仅仅依靠社保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大部分在职人员都无法享受企业年金,个人自筹养老金已经决定大部分人的老年生活保障水平。
尽早规划养老保障
去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希望通过强制储蓄和个人养老保障,缓解社保压力,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伴随着个人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持续走低,有必要提前开启一份科学、合理的养老投资规划。实现“养老自由”要满足三个前提:
第一,做好健康保障基础。想实现自由自在地养老,就要先关注健康风险。中产和破产、小康和贫穷之间,只差一场病。为了更无“后顾之忧”,除了做好定期体检外,医保、惠民保、百万医疗、重疾险、长护险等健康方面的保障都要准备好。
第二,尽早尽多实现“本金”的积累。“退休储蓄黄金法则”就提出,越早为养老目标储蓄,每年储蓄的金额也就越少,因为合理投资和复利有利于养老目标的积累。
第三,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争取资产的长期增值。“4%法则”明确提出,在攒够年生活费的25倍之后,还要通过资产配置达到4%的年化收益率,通过“本金+被动收入”来支撑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开支。
准备养老金要注意三个方面:
1.安全稳健,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养老资金属于中长期的刚性支出,要用安全、稳健的方式准备。股票等的投资,有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部分配置。
2.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从养老角度考虑,如果人还活着,但养老钱提前用完了,该怎么办?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7.93岁。
3.多方式多渠道准备。所有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社保一定要准备好,但是光靠社保养老不太现实,企业年金目前只有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的员工可以享受。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正是我们容易规划的一个环节。国家推行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每年每人可以存入1.2万块,还有相应的抵税优惠。大家一定不要忘记这个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