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818黄金眼》又捕捉到了一起令人迷惑的纠纷。
事情发生在杭州。
25岁的小汪晚上9点多坐网约车回家,她发现司机走了条自己从没走过的小道,顿时心生警觉。
询问司机为什么走这条路,对方轻声答了一句,她根本没听清。
眼瞅这人三棍子打不出个闷p,“又看着周围一片漆黑,司机好像在往树林开”。姑娘越想越害怕。
照理说这时候解决恐惧最好的办法是报警求救,可她想着能自救就自救。
当车途径草坪时,就直接打开车门电锁,跳了下去。
结果不幸骨折。
用小汪的话来说:“没想到跳车这么危险。”
看到乘客整这一出,司机懵了。
等他下车查看时,小汪已经站起来了,一边打电话,一边躲着他。
问要不要继续行程,她也不说话。
无奈之下,师傅只能带着满头问号驾车离开。
后来,记者问他:看到乘客跳车为什么不减速?
他说,“因为我在专心开车呀”,等发现的时候,人已经下去了。
路线,完全是跟着导航走的。
所谓的小树林,就是高架下的绿化带。路口有监控,边上有路灯,还有个七点钟就亮灯的小区。
平台后续证明了他的说法,整段行程没有任何偏航。
记者实地探访也发现,那条路怎么都不算“一片漆黑”。
小汪的男友承认,跳车是错误行为。
但他认为,司机走小路导致乘客因害怕跳车,应该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所以希望司机和平台支付一部分医药费……
看完这个难评的故事,评论区又热闹了。
有人和司机一样懵逼,不明白女乘客为啥反应如此过激。
也有人同情伤者。
他们推测她当时可能联想到了某些负面新闻(比如,郑州空姐遇害案),恐惧极了才会出此下策。
这些还算正常讨论。
可没过多久,大家就把司乘矛盾吵成了性别矛盾。
女网友责怪男网友缺乏共情能力,只会高高在上地说教。
男网友却认为,正是某些“女权”打着抱团取暖的旗号贩卖焦虑,才会害得女孩子们整天疑神疑鬼。
“幸好这次没出人命。
否则,每个推波助澜的人都是凶手。”
双方越吵越抽象,最后变成了这种画风:
vs
……
事实上,小汪的操作不算个案。以前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2019年,长春女大学生坐网约车犯困,怀疑被司机下药。
因为害怕,她用刀防身,划伤司机。
2021年2月,长沙女生车莎莎坐货拉拉搬家,因为搬运费和等待时长的问题与司机产生龃龉。
一路上,司机对她没好气,还为了赶下一个订单抄近路。
这些举动触到了车莎莎的心理按钮。
因为害怕,她从车窗跳出,不幸身亡。
2021年6月,也是在杭州,一位女士在距离目的地不到4公里的地方忽然跳车。
司机和她就“车辆不按导航行驶”有过短暂交流,但没有争执,也没有其他异常情况,司机更没有违法犯罪的意图。
可她还是因为害怕,跳车了。
当年这些事的评论区是什么风格,大家应该还有印象。
大体就是,男人骂女人“小仙女”、“被迫害妄想症”;女人骂男人“直男癌”、“缺乏女性视角”、“欺软怕硬”的路数。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每次看到女乘客在男司机车上做出反常举动,男女对立的维度都不会在舆论场上缺席。
我不知道把这事上升到男女矛盾究竟有什么意义。
除了给社会制造更多戾气,给平台带来话题流量,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吧。
说“男人全都自带原罪,缺乏同理心”,显然没啥依据。
随便上网翻翻,就能看到不少男性表达自己对女性心理机制的共情。
只要你不嫌他们“爹味”,人家甚至会不厌其烦地劝你:
晚上少出门,非要出门的话,一定要注意安全。
同样,我也不赞同某些观点说的“女性怕男司机加害,是被迫害妄想症发作”,“是被女权洗脑养出了恐男情绪”。
因为之前确实发生过好多起网约车司机侵犯女乘客的恶性案件。
尽管极端个案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对于某些涉世不深又胆小敏感的女孩子来说,她们不敢拿自己的生命赌概率,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谁都不想被那万分之零点零几的噩运砸中。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2018年的数据)
其实,缓解安全焦虑有很多具象的方法,完全不需要在男女对立的抽象维度里争论不休。
如果司机真要害你,难道你跳下去了,他就不害你了吗?
躺在地上受伤的你,不是更容易被歹徒挟制吗?
很多人可能是动作电影看多了,看到里面的人动不动就跳车还毫发无损,就以为自己也可以做到。
其实跳车是很危险的,因为你相对地面高速移动,落地后根本不是擦破点皮那么简单。
尤其是头着地,或者头部撞到马路牙子,跳车人高概率当场去世。
即便头没事,如果你跳的不够远,躯干也可能被车辆碾压。
小汪这种伤势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因此,女生担心自己遇上独狼式司机,应该马上报警,而不是跳车。
你可以先看一下导航,确定车子是否偏航,是的话,立刻要求司机停车;
他不停,你就按平台的“一键报警”或者发短信给12110,不动声色地通知警方。
还有,夜间出行可以考虑打价格更高的专车,或者女司机的专车。
滴滴上就有这个功能。
每次发生跳车事件,专家都会建议网约车司机端正服务态度,加强和乘客的沟通。
大道理谁都明白,但实操起来挺难的。
就说小汪这次吧,她花了9.52元的惊喜特惠价打车。司机看她这单子便宜,肯定倾向于走近路,尽快完成这单再去抢下一单。
至于服务态度,人家开了一天车,累得热情不起来也正常。
如果你比较介意这方面,还是多花些碎银子打专车为好,也能给自己买个放心。
当然,我们还是期待平台能给出更好的机制保障司乘权益,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在这次的讨论里,我还看到很多人提到自己十多年前打网约车的“恐怖”经历。
在这个行业发展的初期,各方面管理不太严格,确实安全漏洞不少。
一些漏洞还造成了血的教训:
但今年2024了,网约车已经不是新事物了,各种监管和合规化方案,一直在上强度。
网约车已经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交通工具了。
再用十多年前的经验来衡量它,未免有刻舟求剑之嫌。
所以,我们真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
更别用跳车这种堪比自杀的“自救”方式害了自己。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