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2025年
全市人社工作有哪些重点任务?
一起来看→
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16万人、429万人、411万人;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
聚力打造人社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劳务协作机制,积极开展京津冀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落实京津冀鲁苏五省市劳务合作协议,健全跨区域就业信息协同和发布制度。加强三地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等技能培训资源统筹,支持三地联合举办职业技能赛事。推进京津冀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
积极推进“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成势见效,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天津软件园发展,加速推进协和留创园、中国电科留创园、天开海归小镇载体建设。推动三地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共享技术人才培训资源。加快三地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联合举办京津冀创新创业大赛、招才引智大会等一系列活动。
持续推进优化三地社会保险经办协同机制,探索扩充公共服务“同事同标”“跨省帮办”业务清单,推进社保高频事项跨省办、就近办,推动社保数据信息交流共享。着力提升社保政策调整联动,转移接续便利化水平。优化完善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生态,搭载更多更高质量民生服务,树立“一卡通”服务品牌。
聚力激活人社事业发展新动力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见行见效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研究出台本市实施举措。组织开展天津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机制。拓展数字经济、绿色就业、康养就业等就业新空间,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强化劳动力调查工作保障。
稳步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工作,全面落实病残津贴政策,完善特殊群体退休办法。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新一轮过渡政策。探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政策。扩大社保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规模,完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推动新业态从业者参加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在重点创新载体实施职称评审改革。深化职称监管改革。扩大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积极争取在我市部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
加强企业工资宏观指导调控,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加快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总额改革。
聚力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水平
推动就业优先战略积厚成势
完善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岗位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就业见习等政策,实施津企用工服务保障计划,健全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实施招聘服务提质增效计划,完善招聘岗位归集办法,创新招聘活动方式,促进人岗精准匹配。修订就业补贴项目监管办法。完善规模性失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就业工作调查研究。
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支持计划。发挥“三支一扶”计划示范作用。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帮扶,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131”帮扶机制。实施失业人员就业帮扶计划,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平稳实施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8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万人以上。实施农民工服务保障提升计划,培育壮大本市特色劳务品牌。
实施创业助力“苗圃”计划,培育“津彩e起创”品牌,开发一批特色创业培训课程,强化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创业培训针对性和创业成功率。组建创业项目资源库。用好创业担保贷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政策,破解创业融资难题。实施“创业指导师工作室”建设,鼓励孵化平台建设,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积极构建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职业生涯全程的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强养老护理、长期照护等领域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强企”行动计划,新认定企业培训中心100家,组织开展1000人次师资培训。
健全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实施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行动计划,培育“津彩e就业”服务品牌,全市建立就业驿站100家以上。强化数字赋能就业,拓展就业服务移动端、网厅端、自助端应用。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开发一批就业驿站专项公益性岗位,规范零工市场建设。
聚力顺应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
推动社会保障惠民利民
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机制,加大建筑业按项目参保推进力度,出台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障政策,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优化多部门参保资源信息交互机制,深化税费数据共享。探索建立各区扩面联动机制,推进长期持续参保。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工伤长期待遇,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修订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推动更多单位建立企业年金,大力推进个人养老金。
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持续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加强社保精算能力建设。启动实施社保全险种业务“大管控”体系建设,守牢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
加快新一批“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建设。打造“社保服务进万家”特色品牌。组织多种形式的工伤预防宣传。畅通为老年人代办服务的线下渠道,提高服务适老性。加快京津冀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实现社保卡场景服务全面升级。
聚力积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推动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贯彻实施《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持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载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入职、入住、入户、入学等保障机制,扩大“海河英才”人才品牌影响力,集聚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在津创新创业。
落实国家级重点博士后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天津市联合资助项目。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更新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人才培育三年行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滨城工匠”“运河工匠”“雍阳工匠”等技能人才品牌建设。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推行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举办“海河英才”大会、创新创业加速营、“海外赤子津门行”“双一流”招聘、津洽会等系列对接活动。举办“海河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系列赛事、“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天津技能周等人才活动。主动服务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重点项目、天津软件园等创新平台。积极备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落实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依托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开展机构等级认定工作。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开展产业园考核评估。
聚力提升高效能治理新高度
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争议预防化解工作。围绕企业拖欠劳动报酬、漏保断保等问题持续开展检查稽核。加大对劳动关系领域争议纠纷调处力度,完善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重点打击欠薪欠保、就业歧视、非法职介等违法行为。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开展专项行动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加强新业态行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鼓励平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新就业形态企业专项劳动保障维权。
持续深化治理欠薪,推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地见效。开展治理欠薪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支付预警平台作用,加强欠薪失信名单管理,重大违法行为公布,强化行刑衔接,重拳惩治欠薪违法行为。大力培育工程建设领域“安薪项目”,树立“薪满意足在天津”品牌。
聚力提升自身建设高效能
推动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可靠
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人社领域发展成效和困难问题,深入研究“十五五”人社事业发展支撑因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起步工作。
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高质量立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推进政务公开透明,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科学布局基层服务网点,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数字人社建设。加快推动12333热线智能化。持续组织“局处长走流程”和“青年干部在一线”活动,加大行风问题抽查检查力度。科学谋划推动评比表彰和创建示范工作,更好发挥激励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资金管理,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安全管理,从严从细加强各类技能赛事、现场招聘等活动风险梳理排查,精心组织、安全有序实施。
内容来源:天津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