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行第七期工作即将结束啦!
荣誉:国家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省级创新类比赛一等奖&三等奖等夏令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直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TIMBR(清华联培)项目直博、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直博
几个月前的我还怀揣焦虑浏览着从医行的一篇篇经验帖,而此时我在撰写自己的经验贴,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这种感觉十分奇妙。实际上,我萌生保研的想法是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后意外发现自己的绩点发生了质的提升,似乎保研会成为一条可以选择的路,我才开始尽力稳住和提升绩点,存了一点保研的心思。由于大一时完全没有读研的想法,我并没有太在意成绩,所以与排在我上一名的同学拉开了断层的差距,这也导致了即使后来四个学期我的绩点都是专业第一/二,最终三年总绩点却只是排名第三。我不想劝说学弟学妹们要在刚进入大学就以保研为目标安排自己未来的三/四年生活,那对一个年轻人太残忍,但我认为尽早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是很重要的。下面按照“三驾马车”成绩、科研、英语来分点讲述我的一点体会,以及提供一些关于基础医学或生物类专业择校、夏令营报名、联系导师的建议。
前已述及,我的成绩属于后来居上的类型,大一学年的绩点与前一名就存在极大的差距,而且我的专业是四年制,意味着我只有四个学期来追赶,难度还是很大的。我们的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几乎都是各门专业课,有记忆为主的(大部分生物学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也有需要一些理解的(遗传,病生和医学统计学)。对于所有课程,我的基本学习方法都是课上尽量专注,课下浏览一遍课本和课件(在下次课之前看完,可以不够细但一定要全)。并且及时整理出这节课的框架,框架不要求太细致,但尽量标注出老师强调的重点和自己认为的难点。期末周复习时,可以试图寻找一些往年考试题目(找学长学姐或者学校的课程网站),如果没有的话就直接按自己的节奏复习就好。我的个人偏好是哪怕不刷题或者少刷题,也要把课上讲过的内容过2-3遍。我的自律能力一般,考试周复习时会把手机关机(最好提前跟家人朋友说一下,不要让他们担心噢),放到书包深处或者我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你有学习搭子,也可以互相保管手机。一些锁屏软件的效果因人而异,不做评价。总之,对于绩点的提升,要认清这是个细水长流和不可偏废的过程,每一门成绩都重要,成绩的每个组成部分(课堂讨论,论文作业,线上学习,小组展示)都重要。我个人感觉对于论文类作业,找到属于你的亮点很重要,最好让老师觉得新颖或者有记忆点,字数只是次要方面。我的科研经历总结起来就是广而不精,比赛,大创,论文皆有涉及,但每一项都存在一定缺憾。我有两项省级创新类比赛的一&三等奖,但都不是医学/生物学范畴,偏向于文化传媒方向,是我自己很感兴趣的内容。当时参赛也并不了解相关的综测加分,主要是为了比赛的奖。这两项比赛我也放到了简历上,但是不太确定有没有给简历加分。作为基础医学专业,很明显科研是我们的归宿,所以我觉得科研训练对我很重要。在大二上就确定了一个实验室学习,但大二的课比较多,很少有大块时间去实验室,真正开始在实验室系统学习技术是大三。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技术后,向导师请求申报了一个大创项目。大概是因为课题比较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并且我的立项书写得也比较简单,最终项目只拿到校级立项。但聊胜于无,毕竟这是一段与我的专业相关的科研经历,可以堂堂正正地放在简历上,而且在实验室的训练比项目本身要珍贵许多,这是夏令营面试时回答科研问题的基础。我出于兴趣选择了一门循证医学相关的课程,是一位临床老师授课,结课作业是一篇meta分析。因为属于选修课,不计入绩点,所以我就直接将我一直很想知晓答案的一个问题作为选题,这样在检索文献,分析,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不至于太无趣。很意外的是,老师觉得我的选题很有意思,而且目前相关研究分析是缺失的,我的结课论文写得也很不错,所以他想让我写成一篇可以发表的论文。然后我经历了大学最痛苦的一段时期,在考试周,感染新冠,扩充和润色论文,用更专业的软件分析和作图。那段时间留给睡觉的时间很少,该睡觉时又焦虑得睡不着。很遗憾,在参加夏令营时,这篇论文还处于review状态。我个人认为,即使参营时论文没有发表,但只要老师们提问相关问题时能回答得很好,跟发表了论文差别不大。我的四级成绩还不错,但六级成绩560+就非常平凡,对于top学校来说更显得不太够格。不过个人体会是对于基础医学/生物学的同学,英语要求没有临床那么高,550+算是不拖后腿的程度了。我的本科实验室导师原话是“560+和580+无非就是几道题目的区别,根本证明不了英语能力的差距”。我属于阅读比较好,听力极差,写作翻译平平无奇的类型,口语的准确度尚可,但是口音不地道。保研毕竟不是传统的英语考试,所以准备起来不能完全按照应试的标准。我把重点放在了口语练习,听力提升和文献翻译三方面上(因为我听力太差,担心听不懂老师的英文问题,所以额外练习了听力,对于听力尚可甚至一般的同学,我觉得都不需要放太多精力在听力上)。我之前并没有专门学习口语的经验,所以直接报名了从医行的口语打卡活动(点击查看),也是希望通过打卡督促自己。在报名口语活动之前,我已经针对一些高频问题准备了相应的口语答案,或者大致的框架,以待口语课上进一步润色。我在前三节口语课选择了不同的外教老师,并确定了其中一位老师作为后续所有口语课程的固定老师,这样也有利于老师了解我的情况,不需要每节课都浪费时间在互相自我介绍上。并且我们约定每节课末尾的五分钟作为freetalk环节,彼此熟悉有利于我们更顺利地交谈。打卡活动结束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更容易开口说了,表达也更流畅。对于听力的提升,我选择的方法是毫无技巧地磨耳朵,包括粗听和精听,这两项都可以借助“每日英语听力”这个app完成。我的粗听语料主要是一些每日更新的英语广播,没有固定的频率频道,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就听一听,每天至少听半小时。精听语料选择了app里的“双语精读”版块,每天只精听20个左右长句子,每个句子听三遍,然后写下来,纠错时将每一个没听清没写对的单词或短语反复听。如果听力基础不好,不建议听语速很快或者口音奇怪的语料,会降低自信,导致难以坚持。文献翻译不仅是提升英汉翻译能力,也可以增加科研知识储备。精读一篇文献耗时耗力,可以将频率定为一周1-2篇,不要依赖翻译器,遇到不认识的专业名词及时积累。仅靠精读整篇文献提高翻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强烈建议每天读一篇与自己目标领域相关的文献摘要。先通读英文,再一句句翻译成中文,而且非常推荐打字出来或者写下来,不要只在脑子里过一遍。整段摘要翻译完成后调整语序,润色用词,尽量达到“这本来就是一篇中文摘要”的效果。我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专业名词积累增加了,读文献也更轻松更快。 今年是疫情后第一年举办夏令营,各院校都普遍选择了线下举办,不同于往年线上夏令营,择校和夏令营报名策略都需要有所调整。但是有极大概率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条件与梦校有一定差距,而保底院校跟梦校的夏令营时间冲突,应该选择梦校还是保底院校?这个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我的个人见解是首先在夏令营报名时就注意增加保底院校的数量。同一层次的学校不止一所,大概率会有另外至少一所院校可以作为保底选择,这样如果时间冲突就可以选择梦校;如果真的只有一所保底院校,那这所院校就跟梦校一样具有了唯一性,不如就选择成功可能性更大的保底院校,等预推免(如果有的话)再冲刺梦校。线下举办导致很难同时参加时间相近的夏令营,这会促使大部分人采取海投策略,其中不乏履历非常优秀的保研人。当履历非常优秀的保研人报名了层次中等的院校夏令营,很可能就会挤掉原本与院校层次相当的保研人。但是不必过度担心,非常优秀的保研人参营时也会因为时间冲突放弃很多夏令营,参营机会就向后顺延了。尽管如此,我仍然建议适度地海投,院校层次要丰富,梦校大胆报,与自己水平相当的院校广泛报,保底院校也必须要报。报名材料遵循在通用版本上结合院校要求修改的原则,千万注意不要出现张冠李戴,写错院校信息的情况。联系导师因学校而异,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入营筛选机制,最好找往届学长学姐询问院校特点。一般在院校官网或者院校提供的夏令营手册中会有导师的邮箱地址。联系前多了解一下导师的研究方向,不求看完导师的所有文章,至少不要让导师看出你在用套话广撒网,用词要尊敬,不要出现错别字,行文要有逻辑,可以在最后附上自己的简历和个人陈述。一般来说,如果导师对你非常感兴趣,可能会直接通过腾讯会议与你进行提前面试或交流。但大部分情况下在夏令营之前联系导师,导师的回复往往是带着疏离的客气表示欢迎,并不会有明显的态度倾向,这是正常的,不必感到沮丧。
展示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我没有拿到清华的入营资格(大概率是因为非rank1),所以即使拿到了北大的入营,我也没有奢求能够拿到优营。现在想来这种心态对我帮助很大,重在参与的心态使得我在准备面试和真正面试时都比较放松,有利于我的发挥。我的面试被安排在了下午,所以前一天晚上我检查完ppt后就早早睡觉了。第二天上午我一直在练习ppt展示,我很了解自己在真正展示时不可能完全按照文稿来说。索性就以文稿为主要框架,具体内容就偏向自由发挥,这样真正展示时既不显得生硬,也不至于导致时长偏差太多。我的PPT整体风格很简单,深蓝色为底调,图片为主,文字较少,没有本校和北大的校徽。我所在的面试组的老师大部分是比较年轻的PI,基本都面带笑容,看起来非常和善,但是提问时很犀利,也很细致。是必须很了解自己的科研经历才能勉强回答出来的程度,甚至还有根据我的科研经历外延的一个统计学假设检验方法的问题。个人感觉在面试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压力面,可能因为我被提问的全是科研经历相关问题,都有对应的明确的回答,所以考察不到心理承受能力。研究工作设想部分建议选择一个自己比较了解的方向,不要太空太大,而且一定提前了解北大哪些老师是做这个方向研究的。文献翻译比较简单,也可能是我幸运地抽到了一篇医学相关的文献(因为是生命科学学院,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以各个方向的生物相关文献都可能抽到)。读一句翻译一句也降低了难度,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在脑子里翻译一下,所以我读的语速偏慢,这样可以读完直接说出翻译,给老师的印象比较好。但是,这样也导致我没翻译完就到时间了,幸好翻译过的句子都是基本正确的。我个人觉得求对不求快,只要前面翻译的都是对的,即使没翻译完也问题不大。(2) 你的这个xx实时检测的原理是什么?怎么实现?(3) 对三个样本的均数进行差异分析要用到什么假设检验方法?
(1) 从3-5篇文献中任选1篇(纸质版),要求2小时内熟读,理解。 (2) 由5人组成的复试小组进行面试,时间为20分钟。内容包括:v. 针对本人本科期间的研究背景,由复试小组的老师提问一些基础问题。(3) 面试结束后,需要完成对文章摘要(abstract)的翻译,该笔试成绩不计入面试总成绩,仅作参考。北生所的夏令营体验是我觉得最棒的,导师们都很年轻,介绍各自的课题组工作时语言诙谐,气氛很活泼。夏令营最大的亮点安排是学生可以和意向导师共进晚餐,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与老师畅聊,了解彼此,晚餐的质量也非常高,好吃好吃。我选择的是英文自我介绍,1min非常好准备,注意重点突出即可,一定达到发音标准,超级超级流利的程度,会大大增加印象分。北生所的考核设置与其他院校的夏令营有所区别,主要考察点是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毕竟这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选择文献时,我所能选的3-5篇都是结构或者免疫相关的,都是我很不熟悉的方向,最后硬着头皮选了免疫。两小时内不借助任何资料阅读一整篇文献对我来说比较困难,我的原则是读完优先于读细,figure优先于文字。首先要通读abstract,introduction以及results的每个小标题,对整篇文章有个整体把握,然后阅读每个figure。遇到不熟悉的实验技术或者方法一定及时到注解、正文或者methods部分寻找答案。面试时老师的提问不一定是考核要求中给出的三个问题,可能只是要求你对某一个figure的某一幅图进行讲解,或者借着文献中某处内容考察你的知识储备。总的来说,北生所的面试考察很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一点科研素养。面试过程中老师们很会“夸夸”,所以我也完全没有紧张,整个面试都挺顺利的。最后老师们没有问题要提问了,还剩下六七分钟,老师们让我提问,好在我事先准备了一个问题,没有冷场。建议大家在参加每场面试前都准备1-2个要向老师提问的问题,即使面试要求没有提到这一环节。
1. 考核程序:
(1) 实验操作考核
a. 演示学习:由工作人员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营员观摩学习;
b. 操作考核:营员根据要求完成实验考核操作。
(2) 面试(每个营员不少于20分钟)
a. 自我介绍:3分钟,口头介绍,不作PPT;
b. 英语考核:根据现场专家要求完成;
c. 现场问答:回答现场专家提问。
我在本科阶段没有神经科学相关的科研经历,只是非常有兴趣,所以我的相关知识很欠缺,就开始学习骆利群老师的《神经生物学原理》。然而,在面试之前连一半都没有看完,记住的内容也是寥寥。在学习过程中,我其实也渐渐有些知难而退了。因为参加复旦脑院的夏令营之前我已经拿到了两个理想的有效力offer,所以我必须承认我的态度有所松懈了。当然,我没有拿到优秀营员最主要原因是我个人能力不足。首先是实验操作考核,一组十个人同时开始,实验内容是小鼠脑切片固定,限时二十分钟完成。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甚至观摩过这个实验,尽管通过老师的示范记住了大致流程,但是实际操作时状况百出,最终卡着时间勉勉强强完成,脑切片已经有破碎的地方。面试时自我介绍还算顺利,英语考核是朗读一篇小短文(非文献,类似于科普文),然后翻译其中一小段,再对老师英文提问的问题口头作答,问题并不难。我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场问答部分,也许是几天的特种兵式赶车让我休息不足,头脑不清,对于科研经历的提问我回答得比较混乱,简单的神经科学问题(e.g.突触的类型)也脑子短路回答不全。面试结束时,我已经能基本确定自己拿不到优营了,最终也确实没有拿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夏令营具有绝对效力,预推免仅提交材料,无考核。
回顾起来,我认为我的整个保研历程没有太多惊心动魄和跌宕起伏,算是比较顺利地走完了全程。焦虑的情绪虽然一直伴随着我,但是还比不上任何一个期末考试周。我甚至记得自己在准备夏令营的过程中,还去问过一对一指导的学姐怎样让自己的状态紧张一点,感觉自己太过松弛了。据我了解很多临床的友友在大四下学期仍然有很多专业课,所以准备保研时精力很有限。我个人感觉不用太担心这一点,我在寒假快结束时开始准备各项文书初稿并系统梳理自己的科研经历,其他专业知识和口语的准备基本都是在六月份速成的,感觉最终的效果还不错。当然,时间充裕的话最好尽早开始口语练习和文献阅读,这两项都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最后,要非常非常真诚地感谢我的父母给予的情绪支持,以及一对一指导的菲菲学姐给予的专业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整顺利地走过这条路,他们都是我的好运气。还要感谢并肩走过的朋友们,很高兴我们各自都有满意的去向。最后的最后,祝愿每一个看到这篇经验贴的学弟学妹都能从容地走过保研路,上岸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