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近期,关于“药品丙类目录发布等于原研药回归”的讨论引起了医药行业的广泛关注。
2025年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保障人民健康赋能经济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明确今年,在基本医保现有的甲乙分类基础上,研究制定丙类目录。
此次新闻发布会后,众多自媒体纷纷解读,进口药原研药要重回医院了。
我国现行医保药品目录里的药品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目录:全额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按规定比例报销。
乙类目录:需个人自付一定比例,剩余部分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再按规定比例报销。
而丙类药,指的是医保药品目录外的药物,此次医保局拟对未在医保目录的药品制定丙类目录。
要认清一个事实,原研药在医保目录里的不在少数,比如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林),默克公司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等都在医保目录里。
原研药≠丙类药,把原研药跟丙类目录对等过于武断了。
大家有没有听过“50万不谈,30万不进”这个概念?50万不谈,指的是如果某种药品的年治疗费用或单价超过50万元,那么这种药品则不会被纳入医保谈判的范围。而30万不进,则指的是如果某种药品的年治疗费用或单价在30万元以上,但未到达50万元的门槛,虽然可以参与医保谈判,但谈判成功的难度也会相对较大。这就是医保的保基本原则,该原则是为了平衡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和患者的用药需求,以确保有限的医保资源能够用于更多患者的治疗。然而,这也导致一些高价但疗效显著的药品,尤其是罕见病药物或肿瘤药物等,难以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关于丙类药品目录的探索应运而生。以肿瘤药物PD-1抑制剂为例,这类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广泛应用,在中国,已有多个国产PD-1抑制剂获批上市,并进入了医保目录,与此同时,进口PD-1抑制剂如O药(Opdivo)和K药(Keytruda)由于过高的治疗价格一直未被纳入医保目录,却一直在各种惠民保目录里,惠民保是中国各地政府联合商业保险公司推出的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而此次国家医保局提到的丙类目录,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家层面的商业保险。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在答记者问时,是这么说的:“丙类目录的商保结算价格由国家医保局组织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协商确定”。其中这两大进口PD-1用药就是专业人士预测很大几率进丙类目录的产品。与之相对的,近期引起热议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由于其原本就在医保目录里,行业人士均不认为其原研拜阿司匹林会被纳入丙类目录。若同一通用名不同生产企业的药品被分别列进了两个目录里,那才是真正的开历史倒车了,一旦医生故意引导,“带金销售”模式就会死灰复燃。无论药品丙类目录如何落地,对于业内人士而言都是一线希望,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创新药。过去5年创新药很多未通过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未纳入医保的品种主要集中在CAR-T、PD-L1、狂犬病及其他品种上,包括5家CAR-T品种,4家PD-L1品种,2家狂犬病品种及其他各领域品种。对于那些成本较高或适应症较窄的产品,丙类目录是个机会。而对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来说,一样是一个机会,企业在制定研发策略时,不仅要考虑药品生命周期内的商业价值最大化,还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战略方向。有了丙类目录后,研发企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将新药直接定位在丙类目录内,不再追求进入基本医保目录;另一种则是先利用丙类目录作为过渡阶段,待条件成熟后再尝试进入基本医保目录。通过丙类目录+商保差异化发展的创新支付机制,创新企业所面临的进院难、报销支付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一定缓解。2024年年底,就有接近国家医保局的人士在半公开场合透露,丙类药品目录的制定正在抓紧时间研究讨论中,近一两个月可能发布征求意见稿,并指出丙类药品目录是国家医保目录的补充和提升,弥补基本医保的空白,提升基本医保的水平。12月14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也已明确,探索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引导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及时将创新药品纳入报销范围,研究探索形成丙类药品目录,并逐步扩大至其他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这就意味着,丙类药品目录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商保支付的国家级药品目录。该消息很快引起了医药行业者以及广大患者的高度关注,关于丙类药品目录即将出炉的消息也流传出了多个版本。直到1月17日上午,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到,丙类目录将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主要聚焦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
在使用范围上,国家医保局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支持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将丙类目录纳入保障范围,其他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也可以使用丙类目录。在工作安排上,丙类目录与每年的基本药品目录调整同步开展,计划在今年年内发布第一版,工作程序也参照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将注重发挥好市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保险公司将充分参与丙类目录的药品和商保结算价格,由国家医保局组织商业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协商确定,同时探索更严格的价格保护措施。在支持落地应用上,国家医保局将探索优化医保的支付管理政策,对于丙类目录可不计入参保人自费率的考核,和集采中选可替代药品的监测范围,符合条件的病例也可以不纳入按病种付费的范围,暂时实行按项目付费,具体的工作方案我们将尽快进行完善、尽快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大家持续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另外,由于丙类目录要与商业健康保险进行对接,必须给产品的设计、精算、落地留下一定的时间,因此从今年(2025年)开始,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时间周期要提前,预计今年从4月1日起开始申报,争取9月份完成调整。为了减少对行业的影响,经过反复研究,今年拟采取预申报的过渡措施,即对4月初申报开始时尚未获批,但预计今年5月底前能够获批的新药,企业可进行预申报。只要这个品种能在5月底前正式获批,就能赶上今年目录调整后续的专家评审这些环节,通过这个措施尽可能减少对行业的影响,给大家一个稳定的预期。[1]好医生:首版丙类药品目录有望于今年推出!将给医生带来哪些影响?[2]制药网:这一政策,或将在2025年深刻影响国内医药行业!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