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长江!

百科   2024-08-13 07:31   北京  



球上
从未有这样一条河流
以超级磅礴的水量

养育着超级众多的人口

又在超级漫长的河道两侧

构建出超级多元的文明共同体


它的上游奔涌在高山峡谷

鸣奏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荡

(云南香格里拉金沙江虎跳峡激,摄影师@杜鹏飞


它的中游蜿蜒在平原腹地
浇灌出“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温柔

(请横屏观看,湖南岳阳附近春季长江荆江段河曲与油菜花田,摄影@蓑笠 张)


它的下游

则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无尽豪迈

一路奔向大海

(请横屏观看,江苏南京长江大桥日出,摄影师@方人二)


它就是长江

6397千米的绵长

孕育了它的意气风发

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和最深的海洋

因为它而紧密相连

180万平方千米的博大

孕育了它的丰富多元

一个锦绣中华

因这条东西轴线而紧紧联结

(请横屏观看,长江沿线主要景观带示意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它滋养着超过4亿长江儿女的家园

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图腾

与黄河并列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而追根溯源

长江如何成为一条超级江河?

它对这片土地又意味着什么?


或许

我们要将眼光

投向长江诞生之前的遥远时代



 01 
长江诞生之前

第一个有趣的线索

来自长江中游的鱼米之乡

即长江北岸的江汉平原

与围绕洞庭湖的洞庭湖平原共同构成的

江汉-洞庭湖平原


这里上演了长江的很多个“第一”

它是长江流经的第一个大平原

江水在这里第一次摆脱群山束缚

第一次在平坦的大地上

弯了个荡气回肠

(航拍湖南岳阳和湖北监利之间的荆江曲流,左上部开阔水域为洞庭湖局部,摄影师@吴亦丹)


不仅如此

长江还第一次邂逅了一个大湖

洞庭湖

每年汛期,江水灌入洞庭湖

水位暴涨如汪洋大海

古人笔下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实不虚也

请横屏观看,从岳阳楼看洞庭湖晚霞,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们通常也将这两处平原视作一个整体

称作两湖平原

它被北部的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

南部的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

等丘陵山地团团包围

(两湖平原地形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今天的两湖平原

湖泊遍地、稻田飘香

更是整个太阳系里

小龙虾产量最大的地方

每年可产出超过全国半数的小龙虾

(湖北荆门“引江济汉”工程拾桥河枢纽周围的农田和养殖塘,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但在成为富饶的大平原前
距今一亿年前的两湖地区

还只是一大片低洼的内陆湖泊

那是个长江诞生之前的时代

只有来自周围山地的零散小河

维系着湖泊的存在


由于当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而且没有外来大河的注入

湖水缺少足够补给、无法流出群山

最终不断蒸发越来越咸

从大约6000万年前开始

古江汉湖逐渐演变为盐湖

在两湖平原的地下

沉积了最大厚度可达2000米的盐类物质

(柴达木盆地大柴旦翡翠湖,仅示意盐湖的典型环境,摄影师@龚强)


谁能改变古江汉盐湖的命运?

谁能从崇山峻岭的封锁中

“解救”一个奄奄一息的古老盐湖?

大地呼唤着一位勇士

呼唤着一条改变山河的超级江河


它将从哪里诞生

彻底改变这片土地?



 02 
毫不起眼的萌发


就在古江汉盐湖存在的同一时代

来自地下深处的力量

在欧亚大陆东部启动了一场超级大撕裂

大地不断被拉伸、撕扯

沿着被“撕破”的区域

地面开始缓缓下沉

诞生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沉降区

(中国东部两种主要盆地类型成因示意,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降区蓄水成湖

让欧亚大陆东部众湖璀璨

它们是今日中国东部诸多大平原的前身

科学家们称其“沉积盆地”

其中也包括两湖平原所在的江汉-洞庭盆地

(武汉东湖,东湖是位于江汉平原东部的重要湖泊,摄影师@蒋红阳)


与此同时

从我国湖北直抵俄罗斯境内

总长度超过2400公里的地表也被撕裂

形成了欧亚大陆东部极为重要的

郯庐断裂带

两侧被撕裂的距离最大可超过500公里

(中国东部主要沉积盆地与郯庐断裂带位置关系示意,制图@陈志浩)


这些大盆地和大断裂

成为催生长江的直接原因


但古长江的前身

可能只是中国东部璀璨湖群中间

一条毫不起眼的小河

身躯羸弱而又短小

水量甚至也微不足道

默默流向苏北-南黄海盆地的某个古湖

航拍淮河汇入泽湖,仅示意河流汇入苏北地区的湖泊,并不表示淮河曾是古长江前身,摄影师@吴亦丹)


随着大撕裂不断进行

古长江的命运悄然转变

而这场转变开始发生的地点

或许就位于大别山东麓

(安徽潜山的大别山天柱山风光,摄影师@沈奕铭)


东西绵延380多公里的大别山

其东部被郯庐断裂带生生斩断

山脚则沿着大断裂

诞生了潜山盆地、望江盆地等众多小盆地

原本的丘陵地带持续下沉

连成了一个狭长的低洼条带

分隔了大别山和江南丘陵

(大别山东部地形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菜子湖、龙感湖、大官湖等

一众湖群水波荡漾、万鸟翱翔

(安徽安庆菜子湖风光,摄影师@云飞


浮山、独秀山、小孤山等残存丘陵

则在彻底沉降消失之前

继续傲然挺立于长江之畔

(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小孤山,是紧邻长江的一座孤峰,摄影师@剑心)


甚至连鄱阳湖的诞生
也与这场超级大撕裂有关

甚至可以算作这个低洼条带的外延

(鄱阳湖枯水期的落星墩风光,摄影师@泽雷)


于是

古长江的源头

得以沿着这个低洼地带上溯

去往更遥远的南方

甚至一度以古鄱阳湖周围山地

为自己的源头

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庐山脚下的鄱阳湖,摄影师@李风)


可仅仅依赖中国东部大撕裂的力量

已难以将长江的故事续写下去

刚刚萌发的古长江还需要一股新的力量

助力自己继续完成自东向西的生长


幸好

年轻的长江没有一直等待

因为数千公里之外的西南方向

另一场更为剧烈的变革正蓄势待发



 03 
斩破群山的利剑


距今6500万年前

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展开全面碰撞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从此逐渐隆升

构建起人们熟悉的

中国地貌西高东低格局

江汉盆地也在此过程中缓慢抬升

古长江抓住了这一契机

溯源侵蚀的方式

向海拔更高的西部生长

(河流溯源侵蚀作用示意图,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它从大别山东南部开始向西挺进

用数千万年切开鄂东丘陵

形成今日湖北武汉至江西九江的江段

顺利进入江汉盆地

(湖北鄂州观音阁,建于鄂东丘陵地区长江河道内的残丘上,摄影师@冯光柳


直到这时

江汉古盐湖的湖水

才真正有了外泄的渠道

大湖逐渐淡化、最终退去

原本为大湖供水的河流

转而加入古长江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条

是从秦岭山地长途跋涉而来的古汉江

(请横屏观看,湖北武汉汉江与长江交汇处航拍,图左红色楼阁为黄鹤楼,摄影师@赵高翔)


此时的长江
已经拥有了今日长江将近一半的规模
可谓风头正盛、势不可挡
但一道选择题也摆在它的面前


是选择简单模式止步于江汉盆地

汇聚来自秦岭大别、雪峰武陵

和鄂西山地的众多河流

成为一条坐拥半个中国南方的大河

还是挑战地狱模式

找到一个更高、更远、更强的新目标

征服它

然后打开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

(鸟瞰三峡首峡瞿塘峡,摄影师@黎明朗


是的

我们都知道古长江选择了什么

长江命运的第二颗齿轮

在三峡开始转动

(长江三峡瞿塘峡入口夔(kuí )门秋冬风光,摄影师@weizigo)


三峡是现代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野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条大峡谷

延绵193公里

自古便以其险峻雄伟

震撼着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

留下无数美丽的诗篇

(长江三峡巫峡风光,摄影师@李心宽)


鲜为人知的是

在长江成长的历史中

三峡贯通事件本身

也是一幕极为恢弘的大地史诗

请横屏观看,长江三峡西陵峡全景,摄影师@王正坤)


在卫星视角下

从重庆到宜昌的这片“三峡山地”

恰好处在两个规模巨大的弧形山系之间

(三峡南北弧形山系示意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它的北侧是大巴山

密集的弧形山岭从秦岭不断南扩

成为阻挡暖湿气流北上的前锋

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

启发了诗人笔下的“巴山夜雨涨秋池

 (重庆城口县大巴山初秋风光,摄影师@刘勇)


其南侧则是从湘西一直推进到重庆的

武陵山-七曜山系

一列列山岭和谷地平行排列

构成颇为独特的平行岭谷景观

人称“大地琴弦

请横屏观看重庆周围的平行岭谷地形,摄影师@山风)


两大弧形山系彼此挤压间

三峡山地不断隆起

而这场隆起最剧烈的地方

出现在西陵峡所在的黄陵地区

原本深埋地下数万米

年龄超过8亿年的巨型古老花岗岩体

被硬生生抬升到地表

为今天人们修建三峡工程

提供了一个接近完美的坚固地基

(三峡大坝,摄影师@魏启扬)


最终

高山迭起的三峡山区

在中国大陆中部

树立起一个高大的分水岭

分别在东西两侧孕育出两个古代水系


分水岭以西

一条古老的河流自三峡山区向西南流淌

一路汇聚古嘉陵江、古岷江等河流

向西南地区奔涌而去

它便是今日长江川江段的前身

古川江

请横屏观看金沙江(画中)和岷江(画右)在四川宜宾汇合后始称长江,宜宾因此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城的雅称,摄影师@柴峻峰)


分水岭以的古长不会知道

大山的另一边

有一个“素昧平生”的盟友

正在和自己一起夹击三峡山地


它们的河源沿着山坡向上生长

冲刷山体、形成峡谷

最终竟然切开群山

这便是三峡的诞生

但二者的会盟却并不温馨


由于西侧四川盆地的海拔

早已高于东侧的江汉盆地

而且东部降水更甚

古长江拥有更强大的溯源侵蚀能力

当三峡贯通后

共同的对手突然消失

昔日的盟友却刀枪相向

古长江源头对着古川江痛下杀手

继续快速上溯

无情抢夺曾属于古川江的一切

请横屏观看古三峡分水岭贯通示意图,两江贯通三峡后,古长江继续上溯,“杀死”了古川江,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它抢来古川江的河道

一路向西南溯源侵蚀

它抢来古川江的支流

嘉陵江、乌江等水系纷纷加入长江

长江变得愈发强大了

而古川江则走向无可挽回的死亡

( 重庆涪陵乌江汇入含沙量更大的长江,摄影师@速溶咖啡猫)


面对正在逐渐隆升的大西南

已经变得更加强大的古长江

还能继续冲破无边无际的群山

变得更大、更长吗?



 04 
两强联合的大江


距今4000万年以来

伴随着青藏高原隆升

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同样开始快速崛起

令中国西南大地变得越发高耸

昔日相对平整的地面不断升高

化身西南随处可见的平顶高山

请横屏观看云南昭通大山包遥望远处的药山,二者都是顶平的高山,中间的峡谷由金沙江支流切割而成,高差超过1000米。摄影师@柴峻峰)


它们甚至继续升高

直到足以使水汽冻结

化身一列列高大的雪山

居高临下傲视苍生

请横屏观看哈巴雪山、玉龙雪山、金沙江同框,摄影师@梅翰林)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

就这样奔流在高山峡谷深处

雕琢出一个个大弯

将雪域高原的冷冽送去远方

(金沙江奔子栏大拐弯,摄影师@柴峻峰)


长久以来

金沙江的若干个剧烈的大拐弯

都备受科学家关注

特别是被称作“长江第一湾”的

云南丽江石鼓大拐弯

云南丽江石鼓镇长江第一湾,摄影师@柴峻峰)


因为人们高度怀疑

在数千万年之前

古金沙江曾经在石鼓附近向南流去

汇入南海北部湾

而大拐弯西侧三十多公里外的老君山

恰恰隐藏着

这条古代神秘大河的踪迹

请横屏观看,云南丽江老君山风光,摄影师@付滔


这是一片以丹霞景观著称的群山

每当落日余晖之时

红棕色的岩石通体泛着金光

显得格外辉煌灿烂

(云南丽江老君山丹霞风光,摄影师@万诱引力)


这便是那条神秘古代大河的杰作

在某个遥远的时空

它从尚还较矮的青藏高原呼啸而至

沿途堆积下巨厚砂石

最终化作红棕色的岩石

成为今日丹霞胜景的基础

(云南丽江老君山丹霞风光,摄影师@大闯karma)


这条大河便是古金沙江
曾作为古红河的上游

沿着类似现代红河的方向汇入南海

而在三峡贯通之前的古川江

可能就曾汇入古金沙江

(长江金沙江段地形图,丽江西部的老君山被认为可能是古金沙江留下的地质证据,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但随着横断山和云贵山区不断抬升

古金沙江逐渐向东改变位置

直至遇见了沿着古川江溯源而来的古长江

二者之间的阻隔猛然被打破

古金沙江开始汇入古长江

原本南流的河道则被逐渐废弃

这种变化被称作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示意,袭夺是山区河流常常发生的自然变迁,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从这里开始

西南山区河流的面貌彻底改变

曾经显赫的古红河消亡了

但古金沙江和古长江

也得以合二为一、强强联合

孕育出一条年轻的超级江河

并实现了惊天转向

从南下入海变成一路向东

最终成为一条全流域都位于中国的大河

(云南昭通巧家县金沙江风光,摄影师@柴峻峰)


从这里开始

这条新生江河的源头

爬上了正在隆升的青藏高原

将这个年轻的高原

与遥远的太平洋彼此相连

(请横屏观看,青海玉树治多县通天河峡谷景观,摄影师@水冬青)


从这里开始

冰川下的每一滴水

西南群山的每一场雨

南国大地的每一条河

纷纷化作咆哮江水

切开群山、填平盆地、贯通湖泊

向着东方不停奔流

请横屏观看长江正源沱沱河起源于拉丹冬雪山姜古迪如冰川,图中的东南部冰川也为南源当曲供水,摄影师@马忠海)


从这里开始
长江诞生了

尽管我们至今仍无法准确回答出

长江诞生的具体时刻

甚至连很多细节也依旧模糊

但从长江正式贯通的那一刻

另一场更加伟大的创造便也同时开启

(请横屏观看,长江演化模式示意,仅展示长江源头向上游延伸、贯通的过程,不体现数千万年里的海陆变迁和地形改变。制图@刘志鹏)



 05 
超级江河的创造


长江首先创造了超级广大的流域

那些曾经各自辉煌的大江大河

如今尽数臣服于长江

将各自在三级地貌阶梯上

形成的流域、创造的风景

尽数奉献给长江

(请横屏观看,长江全流域示意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的

岷江、大渡河、雅砻江

为长江带来了

属于雪山冰川的高冷和凌厉

(四川眉山岷江上空远眺峨眉山,摄影师@李陈)


发源于秦岭的嘉陵江汉江

为长江带来了

属于古老中央山脉的宽广和博大

请横屏观看晨雾笼罩的下的江汉平原江静静流淌。影师@Jerry


发源于西南喀斯特大地的乌江、

为长江带来了

源于天坑、溶洞、地下河的清澈

请横屏观看湖北恩施清江蝴蝶岩全景,摄影师@李云飞)


湘江、资江、沅江等江河

潇湘大地的火辣

凝聚成八百里洞庭

为中游长江继续添砖加瓦

(湖南长沙湘江橘子洲风光,摄影师@蒋小翼)


赣江、抚河、修水等江河

又把赣鄱大地的壮阔

汇聚为无边无际的鄱阳

为下游长江继续注入动力

(枯水季鄱阳湖畔的蓼子花海 ,摄影师@沈俊峰


当它最终流入海洋

又将这源于广阔空间的无穷泥沙

不断堆积、堆积

以一个宽广和富饶的三角洲

为长江创造的无限精彩

画上一个大写的惊叹号

(航拍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摄影师@老J)


在长江形成超大流域的同时

不断隆升的青藏高原和三级阶梯

也促使东亚季风气候最终成型
流域内的充沛降水

赋予长江不断突破群山的力量

并最终让它以约9700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

成为水量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河流

是名副其实的超级江河

请横屏观看,武汉长江上空的雷雨,摄影师@CHACHA)


更重要的是

长江主体位于亚热带地区

它的流域气候比热带和寒带更加温和

而且是处于同一气候带的东西向河流

比跨越不同环境的南北向河流

拥有更优越的雨热条件

(世界主要大河雨热条件对比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正因如此

长江离开高原后的大部分流域

都凭借着充沛的水量和能量

极为适宜人类生存发展


距今一万年前左右

中国先民在长江流域首先驯服了水稻

稻作农业从这里走向世界

不仅点亮一个古老文明的曙光

更在当代养活了全世界一半的人口

(安徽芜湖即将成熟的水稻田,摄影师@陶洪)


千百年来

人们航行在长江流域庞大的水网

造就了繁荣千百年的黄金水道

不仅为一个古老文明的成长

做出极为重要的贡献

更在今天继续为世界贡献发展活力

江苏扬州瓜洲古渡公园,是京杭大运河起点处诸多古代人工河的一部分,古代航运与现代长江水运在这里彼此辉映,摄影师@李琼)


与此同时

人们还不断修建大规模的水利设施

抵御洪水、发展灌溉

迭代出极为强大的社会组织力

以适应长江洪水频发的生活

(湖北荆州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建于1952年,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不仅为一个古老文明的最终成熟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更在今天凭借着一系列超级水电站

引领这个文明

迈向更加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请横屏观看,金沙江白鹤滩水利工程,摄影师@柴峻峰)


什么是长江?

它是这片大地的伟大创造

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萌芽

是斩破群山的利剑

也是两强联合的超级江河

它以无比决绝的姿态实现惊天转向

将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

全部化作滚滚东逝水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风光,摄影师@滕洪亮


什么是长江?

它是东亚大陆最伟大的连接

是挽起高山与大海的纽带

是从雪山走来的无尽源泉

是向东海奔去的惊涛巨浪

是移山填海的澎湃伟力

是流向天际的无限温情

(航拍武汉到九江段长江,摄影师@会孑)


什么是长江?

它是点亮中华文明曙光的源泉

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无穷乳汁

更是护佑中华文明成长的巨龙

最终和黄河一起

共同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图腾

(黄鹤楼上空远眺长江,摄影师@田春雨)


何其有幸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
分处东西同看长江长的我们
无分南北共饮长江水的我们
便是长江最伟大的创造
我们赞美长江

(虎跳峡中观赏激流的游客,摄影师@杜建明)


我们依恋长江

荆州长江大桥附近进行水上运动的市民,摄影师@耿汶舜)


我们敬畏长江

(夔门高山下的船只,摄影师@李果)


我们建设长江

(江苏常州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摄影师@中吴映像


我们热爱长江
热爱它漫长的生命历程中

与我们共存的这个刹那


我们更要感谢长江

感谢这条古老的江河

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

将一个古老文明

与长江和谐共生的恢弘史诗

继续谱写下去

(黄昏时在重庆长江江滩休闲的一家人,摄影师@张炬)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云舞空城  
图片:夏雪  地图陈志浩
 设计:刘志鹏 & 汉青
  审校:李楚阳 & 吴昕恬
封面摄影师:魏启扬 & 陈鹰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 杨超群,朱祥峰,王亮,等.长江三峡的形成:时间、证据及争议[J].地球科学进展,2024,39(02):124-139.

[2] 郑洪波,魏晓椿,王平,等.长江的前世今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04):385-393.

[3] 何登发.中国多旋回叠合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规律[J].地学前缘, 2022(006):029.

[4] 徐曦,朱晓颖,单希鹏,等.下扬子区中新生代沿江盆地群的盆地结构与沉积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8,40(03):303-314.

[5] 冯盈.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古近系物源变化及其地质意义[D].兰州大学,2022. 

[6] 徐佑德.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相邻盆地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09. 

[7] 崔学军,陈祥云,楼法生,等.赣江断裂带的特征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J].地学前缘,2002,(04):339-340. [7] 代彬,刘彧,王世杰,等.长江三峡地区数字地貌特征及对古分水岭位置的指示[J].地球与环境,2022,50(05):676-690.DOI:10.14050/j.cnki.1672-9250.2022.50.105. 

[8] 王平.川东—雪峰褶皱逆冲带的弧形构造及长江中游袭夺—反向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9] 郭汝军,李长安,李亚伟,等.基于填充海拔的金沙江南流泄口位置[J].地质科技情报,2019,38(04):175-180.

[10] Valer′evna L D ,王鹏程 ,李三忠 , et al.东亚大汇聚与中—新生代地球表层系统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37(04):33-64.

[11] 张洋,陈孝康,林旭等.江汉盆地新生代早期河流演化研究:来自地表河流和盆地钻孔碎屑锆石U-Pb年龄的约束[J].地质科技通报,2023,42(06):106-117.

[12] 顾延生,管硕,马腾,等.江汉盆地东部第四纪钻孔地层与沉积环境[J].地球科学,2018,43(11):3989-4000.

[13] 余小灿,刘成林,王春连,等.江汉盆地大型富锂卤水矿床成因与资源勘查进展:综述[J].地学前缘,2022,29(01):107-123.

[14] 杨超群.江汉盆地及周缘热年代学研究及其对长江三峡贯通的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21.

[15] Zheng H, Clift P D, He M, et al.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end in the late Eocene gave birth to the modern Yangtze River, China[J]. Geology, 2021, 49(1): 35-39.

[16] Zhao T, Zhu G, Lin S, et al. Indentation-induced tearing of a subducting continent: evidence from the Tan–Lu Fault Zone, East China[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52: 14-36.

[17] Zhao X, Zhang H, Hetzel R, et al. Existence of a continental-scale river system in eastern Tibet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Palaeogen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7231.

[18] Rohrmann A, Kirby E, Schwanghart W. Accelerated Miocene incis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driven by headward drainage basin expansion[J]. Science Advances, 2023, 9(36): eadh1636.

[19] Deng B, Chew D, Jiang L, et al. Heavy mineral analysis and detrital U-Pb ages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Paleo-Yangzte basin: Implications for a transcontinental source-to-sink system during Late Cretaceous time[J]. GSA Bulletin, 2018, 130(11-12): 2087-2109.

[20] Guo R, Sun X, Li Y, et al.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onstraints from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1, 579: 110586.

[21]Sun X, Tian Y, Kuiper K F, et al. No Yangtze River prior to the late Miocene: Evidence from detrital muscovite and K‐feldspar 40Ar/39Ar geochronology[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1, 48(5): e2020GL089903.

[22] Zheng H, Clift P D, Wang P, et al. Pre-miocene birth of the Yangtze River[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19): 7556-7561.

[23] Huang H, Xiang F, Zhang D, et al. New evidence from heavy minerals and detrital zircons in Quaternary fluvial sediment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South China[J]. Quaternary Research, 2023, 113: 162-181.

[24] He M, Zheng H, Clift P D, et al. Paleogene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Paleo‐Jinshajiang (Upper Yangtze) in the Jianchuan Basin, Yunnan, SW China[J].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021, 22(6): e2020GC009500.

[25] Wang P, Zheng H, Liu S, et al. Late Cretaceous drainage reorganization of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J]. Lithosphere, 2018, 10(3): 392-405.

[26] Lin X, Liu-Zeng J, Jolivet M, et al. Sedimentary provenance constraints on the Cretaceous to Cenozoic palaeogeography of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Jianghan Basin, South China[J]. Gondwana Research, 2024, 125: 343-358.

[27] Fan C, Wang E, Su Z. Stream evolu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 case study of the Jinsha-Red River system[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24: 106069.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主笔、地图设计师、视频剪辑、三维动画师、图片编辑、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合作请联系:xqyjs1991(留言说明品牌与需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