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
“零队,今天大概走到几点?”,“零队,还有多远?”,“零队,今天要带雪套吗?”,“零队,后面还有爬升不?”……
夏塔全程,零红蝶都在回答这一类问题,尽管报名链接上有线路介绍,距离,海拔,时间等等,尽管每天出发前的晨会、休息间歇,零红蝶都会介绍当天线路与注意事项。当我们步入山中,第一次走这条线,面对未知,面对不确定性,心里都没底的。
作为一头老驴,对于距离、海拔、时间是有具体概念的,但对于天气、路面变化还是会心生忐忑、纠结,尽管我不开口问。一是,心理有阴影,当年零红蝶说还有500米,最后走了5个500米不止;二是,路就那么多,且走且珍惜,多迈两步就近一米,又或者走一步少一步。
第三天,大雪山营地扎营后,零红蝶用卫星电话和家里电话联系了解天气,得知14:00山里开始下雪,后天好天气,零红蝶说争取下雪前抵达双湖营地。
计划永远都是计划,预报也仅仅是预报。从大雪山营地出发,一大早起来河谷雾气弥漫,待出发时风吹散了雾,云层如河谷顶棚一般盖在上面。一路爬升,从雪山吹入河谷的风冰冰凉,11:00左右走完草甸,穿越河床,迈上碎石路,雪花飞舞而来,每块石头都顶着一个白帽帽,走得异常艰难。零红蝶选择在一个小小山窝中休整一下,尽管是避风港,也依然得到风雪关照。「911」给「漫步」照相要求漫步笑一个,「漫步」面色严肃斜瞅着他说,“笑不出来”,引得队友们笑翻,太真实嘞,这段雪路真特么不好走。
大雪山营地到双湖营地路上,我们遇到两拨AA队伍,都准备原路返回,打道回府。得知零红蝶带队,与零队沟通后,决定跟着我们继续走。他们都是第一次走夏塔环线,面对不确定性,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当得知领队是零红蝶时,是对其能力的信任,对自己体能的信心,把一部分不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让他们再次调整计划。
我们都是成年人,能不知道该不该添加衣物,该不该吃饭喝水吗?当我们走出舒适圈,步入山中,不熟悉的环境,不确定的变化,会让我们忐忑不安,慌乱无措。以至于零红蝶如保姆般时时强调“站着有一点点冷的着装就可以了,开始走会热起来,停下来休息赶紧穿衣服,到营地把羽绒穿上……”,就这, 还会遇到“零队,我穿这个行不行?”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冷不冷,这是有点儿小紧张。
第三天,从扫呼特营地前往大雪山营地,需要翻越阿苏萨拉达坂3850米,达坂两侧都有雪,爬升900,下降800,最终有队友爬升到达坂顶劈叉了,在达坂顶上决定求助,骑马下来。
我和师姐在达坂上看到这个情况,我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再鼓鼓劲,这位队友走下来肯定没问题,而师姐认为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这个线路挑战的确大,我们各执一词。当我们从达坂下行,走了1小时,离开雪线走上草甸。师姐说剩下的路也没那么难,那个队友肯定可以走下来,我说人的心理崩溃后,面对未知的每一步都是折磨,早已超越体能透支层面。我们都觉察到自己观点的反转,受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很意思。
面对不确定性,大部分人都期望有个确定性结果。随着时间环境变化,头脑中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会转换位置。
我徒步多年来,进山面对不确定性,能确定最大的收获是——专注行走,一步一步地把不确定性踩碎,把忐忑纠结驱散,把对终点的期待转变成对起点的怀念。
难走的山路,是自己选的,所以得亲自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当我走得头脑空空,心间清明,好像另一个我来掌控身体。所有的感知专注于躯体,感受每一步抬脚落脚,肌肉骨骼运动与感触,每一次呼吸,气息穿行肺腑的能量转换。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从物质丰富的城市,走入清新自然的山野,被动拥抱不确定性,一步步地耳清目明起来,头脑活跃起来,感觉相当不错。
迟到
迟到
夏塔环线7天6夜,需要6次拔营。跟随零红蝶徒步多次,拔营是零红蝶的爆点。零红蝶在第一天扎营就给大家做了心理警示“每天九点拔营,该几点起床,得自己估摸好。明天早上第一次拔营,如果晚了,我认为你是不会;后天第二次拔营,如果晚了,我认为你是不熟;第三天要是再晚……”。
夏塔草原营地,第一天拔营,09:00零红蝶穿戴整齐,背着包在营地来回巡视,回答着队友们的各种问题“防潮垫怎么塞不进驮包了?内帐有水怎么办?帐钉怎么搞?”最终,我们09:20集体开晨会。
第二天扫呼特营地拔营,09:15集体开晨会。我以为第三天拔营如果再晚,会招来零红蝶的怒火,结果,大雪山营地拔营,又一次晚了15分钟,零红蝶黑着脸没说话,让准备好的队员,先骑马过河,待所有人过河之后,在河对岸开了晨会。
双湖营地拔营,大雪一夜,拔营难度几何倍数提升。09:00零红蝶直接带着准备好的队员开拔,趟雪开路40分钟,等后面队员上来集合开了晨会。
夏塔整个行程6次拔营出发,没有一次准时09:00开拔,与我而言,这是此次行程的遗憾之一。
在进山的大巴车上队员们做自我介绍时,大学生的一个队员发言说“希望可以在诸位队友那里得到一些职场经验。”连续6天拔营目睹同行队友姗姗来迟,夏塔回来半个多月,中年大叔的爹味儿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作为一个团队,迟到对团队利益的损伤,大家都理解。一是,契约精神;二是,团队精神。
清晨拔营,每个人都依恋温暖的睡袋,每个人都期待滚烫的热茶与美味的早餐,每个人都不希望在清晨冰冷中伫立等待,每个人都希望能准时开拔让身体热起来。来到户外,条件有限,维护团队利益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那就需要有人更早起床离开睡袋,顶着低温开炉烧水做饭,有人更早离开帐篷,顶着风雪整理收拾装备。第一天迟到,发现提前2小时起来搞不定,分工合作还得优化;第二天迟到,发现物品摆放不规整导致翻找装备浪费时间……
说好9点拔营,都同意,那就得朝着这个目标去。当团队集体等待拔营迟到的队员,这与行进间速度节奏导致的等待不同,会损伤团队士气。
作为职场老兵,时间观念于我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作之初,总喜欢卡点签到准备,慢慢发现很多老同志都是提前很多去签到准备。后来看到一些牛人访谈节目,有一个共同点,赴约都是提前到场。我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后来随着工作经历累积,发现不完全是。提前签到准备,或者赴约,会获得一个良好状态,平稳心态。如果是带团队,会给团队成员带去信心,提升士气。如果赴约,会给对方给予尊重。
团队是迟到的最大受害者吗?不是的。迟到最大的受害者,是迟到者自己。
如果迟到了,一句“不好意思,对不起”,可以解决吗?当场也许看上去可以。直到有一天看到凯文凯利的一句话,「When you keep people waiting , they begin to think of all your flaws」,「当你让人们等待你的时候,他们开始思考你所有的缺点。」如被雷电击中一般,触动深刻。
不管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但凡一个集体,航班,班车,会议……你让大家都在等你,他们就会思考你的缺点,甚至是猜测,想象你的缺点。想想凯文凯利的这句话,有没有警醒刺激?!
回想每次自己卡点的经历,无一例外地过程慌乱,与差错毫厘之间,后怕不已。迟到的经历,更是后患无穷。
夏塔环线后半程,每次拔营出发前的等待,我会做一些徒步的热身准备,拉伸,活动关节,走起来感觉相当不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