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我们班值月生发起“写一篇最烂的文章”的倡议。倡议书中引用作家娜塔莉.戈德堡的一句话,“写作时,尽量不对自己有所期许,坐在桌前,说: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你必须给自己空间,没有目的,痛苦地写。”
看到这个倡议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关注,联想到李诞那句“写不好,还写不坏吗?”,直到读到值月生的作业,才被深深触动。
不是文笔华丽,主题突出,条理清晰,而是把她所看到的,感受到,回想起的,一气呵成。用她自己的话讲“真切感受,随心写,写到自嗨”。作为读者,对文中重庆火炉桑拿天感同身受,读出一种畅快淋漓。
我备受感染,即刻也想写一篇真切感受,随心写,写到自嗨的文字来。坐下来,脑海中浮现几个主题,然后就跳出一串问题“主题写哪个?提纲怎么列?哪些适合?吐槽,抱怨是不是太负面?”如同一个个格栅,阻断思绪。
想些什么写什么,毫无压力地表达,好像只有在日记里才会有。而公开发表的文字,缺乏真诚真实表达自我的勇气,总会把这里视为舞台,不自觉接受心理暗示,戴上精心修饰的面具。
人是接受暗示的动物,面具戴久了,就再也摘不下来了。这是韩寒和罗永浩说的。我对于公开的文字,会有许多预期,也会有掣肘与顾虑,逐渐习惯建立边界,带着面具,以至于诤友直言“读不下去”。
看着作业截止线逐渐逼近,写一篇最烂的文章,有可能变成“没有最烂,只有更烂”。最终的结果是烂尾,枯坐三小时,断断续续写了几个段落,碎片无法拼接串联起来。21号的007作业,提交了一篇之前的存货《年初立的flag进行的怎么样》充数。
碰巧读到战友的一篇年中总结,他们公司做工业品进出口,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以一系列的问题为提纲,文章从国际形势到自我洞察,读来并不觉得空泛,反而非常具体,大环境与小个体之间的脉络梳理清晰。
1、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2022年上半年的状态。 2、2022年的必做flag是什么?评估上半年完成情况如何? 3、上半年收获最大、感触最深的一条体会或者认知是什么?这是在什么场景下得到的?对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4、上半年,你参加了哪些小组活动?完成情况如何?什么收获? 5、上半年,你读了哪些值得再看的好书?最推荐哪一本?为什么? 知识星球
顺着问题,我试着逐一回答,直观感受是惭愧与愤怒,愧对flag,怒己不争。
情绪抽离后,看着面前烂尾的文字,是因为负面情绪影响吗?不是,是预期管理失败而已。总是希望写出让酣畅淋漓,让自己满意,让自己惊喜的文字,可那不是写作的目的。
再看两位战友的文章,具体的观察,真诚的表达。
有没有负面情绪?
有的。毕竟重庆火炉的桑拿天让人舒服不得,毕竟工业品进口贸易受到疫情,俄乌战争,汇率、通关核酸静置等等影响,工作生活都承受更大压力。
有没有预期?
有的。但并不是自我满意,更不会过多关注外部眼光,而是专注地向内求,用文字来自我疏解,自我梳理,从而抱持当下的压力。
这才是写作的目的之一,不是吗?
当下的环境压力,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感受寒冬将近。不自觉会思考如何过冬的问题?
降低欲望,取消计划,现金为王……努力寻找个人欲望和现实需求之间的结合点,但总会因为相较过去而失衡。自己在患得患失之间起伏,在自我膨胀和自我压缩之间摇摆,无法得到片刻安宁是一种折磨与消耗。逐渐眼神黯淡下去,奋斗小火苗奄奄一息,7天一篇也难以为继,烂尾文章在草稿栏里扔了好几篇……
面对烂尾文章,受战友文章启发,思考就会发现,降低拥有的欲望,剥离外物的羁绊,这和追求自我成长,内心坚定,眼中有光,没有丝毫关联,更没有因果。不是吗?
况且,烂尾文章标注着自己能力边界,也标明了方向。
俞敏洪校长讲的“绝境中寻找希望,掉进海里不会淹死,只有游,不停的游”。但是要有方向,没有方向,一切都是白搭。方向是内心的安宁,而非外物的丰富。
直面烂尾文章,以一种审慎的有限度的自知,慢慢码起来,内心获得些许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