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不会做,AI来帮忙。很多中小学生在AI的帮助下完成作业,秒出答案,让老师、家长担心降低自主学习能力。
对此,很多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感觉孩子完全依赖AI,一下搜出答案了,下次再碰到这种题,还是一样不会,成绩怎么会提高。
包头市中学生刘哲卉说,借助AI完成作业也并非全是弊端,一般会查询一些历史资料。原先是搜索和翻阅才能找到,现在,通过AI,可以更快地查找到资料,并且还能帮她进行整合。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很多语文老师看来,靠AI搜索的语文答案通常比较死板,作文更是缺乏个性,甚至雷同,学生阶段建议少用,甚至不用。
包头市青山第六中学数学老师丁飞表示,从效率和便利性来说,在学习中遇到许多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相当于每个学科都有线上“老师”可以24小时一对一的辅导。但也有缺点,目前看来学生长期使用AI不仅影响学业,还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作业来看,不清楚孩子究竟是通过AI来的知识,还是自己学的。
包头市心理咨询师李博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长期依赖人工智能也会让孩子有思维惰性,遇到难题就会退缩,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
对此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国家开放大学国培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王龙飞认为,AI在教育领域的介入是大势所趋,我们应正视其“双刃剑”效应,积极引导学生,让AI工具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助力器。
任何新兴技术都有其两面性,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报道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感受来看,当学生出现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就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问题,而是直接寻求AI的“快速答案”,这无疑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甚至会产生惰性心理。此外,AI答案的准确性并非100%,学生在盲目相信AI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知识点产生误解。
但不可否认的是,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同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它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进行精准推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AI的引入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探索空间。
面对AI在教育领域的“双刃剑”效应,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规避其潜在风险。北京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已经率先发布了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发展。
这份《指南》带给的教育界不只是一次改革,它也释放出明确信号,要让人工智能成为教育创新的助推器,学校、老师、家长要引导学生让AI工具“为我所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编辑:敖 琳
审核:刘 璐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奔腾融媒 新闻广播》官方微信
推荐阅读:
点亮“在看”,与您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