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压舱石”,肩负着为服务国家和全省大局贡献更多力量的责任和使命。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立足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着重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问题。成都如何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中,展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近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
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
当好“试验田”
记者:请问您对这次全会有什么样的认识体会?从实际出发,成都如何更好担负起党中央和省委赋予的重大改革任务?
曹立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问题,充分彰显了省委对标看齐谋改革的政治定力、敢为人先促改革的担当魄力、聚焦发展抓改革的坚韧毅力,必将引领全省上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成都是全国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等先行先试经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都改革发展高度重视,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高度赋予成都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明确要求成都发挥中心城市协同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省委对成都改革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成都聚焦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谱写新篇章。
这些重要要求,为成都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我们将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抓改革,积极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加快构建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体制机制,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贯彻省委决策部署抓改革,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强化成都极核功能等改革部署落地落实;围绕提升超大城市发展能级抓改革,充分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当好“试验田”,切实将国省战略赋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以综合体制改革推进
“立园满园”
记者:工业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全会提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体制机制。对成都而言,工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如何破题?
曹立军: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工业稳则经济稳。我们将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持续把狠抓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发挥改革的先导突破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优化重点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完善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机制,优化“5+N”产业生态建设机制,加强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推动在蓉行业领军企业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引领带动本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借势起飞、加速成长。
着力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建立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动消费终端、汽车、建材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促进“老树发新芽”。
着力完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体制机制,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强化政策资源前瞻配置,构建新兴产业梯次发展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群。
着力推进产业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大力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持续强化园区统筹规划、扩权赋能、产业支撑,因地制宜探索“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和“一区多园”运行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
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中的
痛点卡点
记者:作为全省科技资源富地,您认为应该怎样运用改革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本地转化率?
曹立军:成都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平台众多、产业门类丰富,但在科技资源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痛点卡点。我们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切实解决“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
完善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在蓉国省重点实验室深化运行体制改革,优化“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发起、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面向重点优势产业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产出能力。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常态化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定期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建立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构建中试、孵化、场景等功能复合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科技交易大市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
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计划,加快建设一批科创企业孵化园和未来产业加速器,支持企业采取远期约定采购等方式开展“订单式”研发,优化产业链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需求清单发布机制,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
提升“成都消费”核心竞争力
和国际影响力
记者:当前成都正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您认为成都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有哪些基础优势?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举措?
曹立军:消费既是经济增长最基础、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成都是西部消费中心城市、全国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的省会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我们将探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和推进高水平开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全力以赴提升“成都消费”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健全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培育机制,实施“一区一特色”分级分区商圈打造行动,推动春熙路、交子公园等商圈与全球顶级商圈联动打造国际时尚消费地标,创新场景机会清单、租金让利、“外摆位”柔性监管等方式,优化各类企业参与消费场景营建机制;线上线下搭建产供销对接平台,建立政策奖补实时核算兑付系统,持续激发消费升级新活力。
完善“成都消费”品牌建设体系,深化国家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国际消费新热点,打造华西口腔、医疗美容、川派餐饮、中医药等“成都服务”品牌,办好国际非遗节、国际车展、国际美食嘉年华等展会活动,构建首店、首发、首秀、首展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打造全球优质消费资源集聚地。
构建国际消费全链条服务体系,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市内免税店设立等政策机遇,完善机场、公共交通工具、酒店商场、景区景点、街巷等场所外语标识设置,完善外籍人士来蓉线上预订、线下支付、离境退税、消费维权、体验评价等便利化服务,健全涉外导游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着力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
坚持问题导向用户思维
为企业纾困解难
记者:当前成都正在积极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经过前期走访调研,您认为在为企业纾困解难、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哪些进一步打算?
曹立军:今年9月以来,面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够稳固、动力还不够强劲,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仍然面临压力等现实挑战,我们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研究解决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关心关切的问题,用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各层级走访企业近3万家,收集问题诉求1.5万个、办结1.3万个,其余问题正抓紧办理。同时,我们梳理发现企业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4个方面。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用户思维,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切实疏通企业发展堵点痛点,力争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
建立企业沟通联系制度,坚持无事不扰、有需必应,分级分类推进企业服务常态化全覆盖,持续优化“蓉易见”机制,建立健全12345企业诉求提速提级处置机制,深化牵头部门“吹哨”、保障部门“报到”机制,推动现场解决、限时办结个性问题,专项研究解决共性问题。
完善资源要素供给机制,全面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常态化发布政府采购项目“机会清单”,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参与重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建设;创新灵活供地方式,深化“标准地”改革,健全“工业上楼”联合推进机制,以园区为基本单元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等能源协同保障体系,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优化涉企服务工作机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建立健全涉企审批事项“主动服务+绿色通道”机制;构建完善“政策找企业”机制,优化政策制定、发布、审批、兑付和政策效用评估机制,分类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易申快享,搭建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健全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完善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建强用好清欠工作智慧监管平台,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各类中介机构违规收费项目和摊派事项动态监管机制,整治“小过重罚”等问题,探索多部门“综合查一次”现场执法模式,建立健全检查场景清单、企业免检“白名单”等机制,切实维护好企业合法权益。
来源:四川日报
主办: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