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眼科学中国十大原创进展项目介绍(21项)

学术   2025-01-27 00:03   辽宁  

1月9日,在第十届医学家年会眼健康论坛上,“2024眼科学中国十大原创进展”发布。论坛主席、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表示,自2021年第六届医学家年会开始,“2024眼科学中国十大原创进展”成为年会的固定节目,“这些成果都是能够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突破。”王宁利希望,通过每年推选“十大原创进展”的方式推动眼科学发展。

随后,“一带一路”眼科联盟副主席梁小玲发布了“2024眼科学中国十大原创进展”名单。据梁小玲介绍,“2024眼科学中国十大原创进展”是在全国眼科专家团队积极上报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检索信息,遵循原创优先的原则,经过《医师报》社和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严格筛选,最终推选出诊疗新技术、诊疗新设备/新标准及科普作品两大类,共21项原创进展项目,充分展示我国眼科医学研究的蓬勃活力。



角膜疾病的基因治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团队在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MCD)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发现角膜内皮在MCD发病及术后复发中的关键作用,并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了去除病变角膜内皮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显著优势。团队在靶向角膜内皮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临床前动物实验进展,为MCD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此外,团队在神经营养性角膜病治疗中筛选出可顺/逆神经传递的AAV血清型载体,成功实现神经营养因子(NGF)在角膜和三叉神经中的长期高效表达,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具有重要临床转化前景。

角膜疾病的基因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RB)

多中心临床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院士团队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诊疗中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多中心研究分析2552例患者,发现我国95%患儿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晚期病例占比72.5%。创新性开展超选择眼动脉介入化疗技术、颈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和颈外动脉旁路插管术,显著提升眼内药物浓度,大幅提高D期与E期患儿的保眼率。国际上首个开展RB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动脉化疗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优于静脉化疗,同时降低全身并发症,显著提高了RB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视网膜母细胞瘤(RB)多中心临床研究



基因突变与代谢异常: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的机制研究与治疗新突破



四川省人民医院杨正林院士、朱献军教授团队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研究中发现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突变通过异常激活Norrin/β-catenin信号通路,破坏细胞间黏附连接,导致FEVR发生。团队还鉴定了新的致病基因EMC1和CAPSL,分别调控Norrin/β-catenin和MYC信号通路。在青光眼研究中,团队发现ABCA1基因变异与中国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显著相关,ABCA1表达降低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他汀类药物可挽救小鼠青光眼表型,为青光眼诊断和预防提供了新途径。

基因突变与代谢异常: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的机制研究与治疗新突破



角膜交联精准诊疗技术创新与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团队在角膜交联精准诊疗技术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为圆锥角膜治疗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团队研发ZIF-8/RF木槿花状复合纳米材料滴眼液,提升跨上皮交联效果;提出非核黄素依赖的自供氧g-C3N4 QDs,解决“原位乏氧”问题,显著提高交联效率;首创个性化核黄素原位递送策略,通过微针阵列实现精准局部递送。此外,团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圆锥角膜早期诊断模型,结合角膜生物力学与形态学数据,将早期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提升至95%以上,为圆锥角膜的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角膜交联精准诊疗技术创新与应用



干眼炎症的启动机制



免疫炎症是干眼的核心发病机制,但其如何启动一直不清楚。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及眼科研究所,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祖国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干眼环境直接损害角结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功能,诱导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从而导致线粒体DNA泄漏进入胞浆,进一步激活cGAS-STING通路是启动干眼炎症反应的最早期事件。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干眼免疫炎症的最早启动时间,同时也发现了参与干眼炎症新的信号通路。

干眼炎症的启动机制



光学信号调控的近视防控与
进展控制策略开发、 评估与机制探索



温州医科大学吕帆教授、姜珺教授团队基于脉络膜厚度及血流变化与近视发展的相关研究,采用正负度数微透镜阵列匀光镜片(PLARI和NLARI),开展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周边附加正屈光度和负屈光度的微透镜框架眼镜均显著控制近视发展,更新了传统的周边近视性离焦理论,揭示了光学干预方法的近视控制机制。



干性AMD动物模型与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人群中心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干性AMD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眼科研究所、希玛眼科张敬法教授团队报道了干性AMD细胞/动物模型建立及相关研究进展。张教授阐述了多种细胞及动物模型,如3D共培养细胞模型、转基因小鼠模型、碘酸钠诱导模型、光损伤等动物模型,这些模型为研究干性AMD发病机制及探索潜在干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张教授还阐述了补体途径激活在AMD病理中的关键作用,为干性AMD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新方向。


干性AMD动物模型与研究进展




减少糖摄入可防控近视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赵斐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周翔天教授团队在《Cell Metabolism》杂志发表研究,揭示了缺氧通过激活巩膜“糖酵解-乳酸-乳酸化-Notch1”轴促进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减少胶原,进而引发近视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高糖饮食通过激活巩膜胰岛素信号,增强糖酵解,诱导近视形成,并加剧近距离工作引起的近视。该研究明确了高糖饮食是近视形成的风险因素。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建议青少年减少糖摄入,并避免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进行近距离工作,从而防控近视。

减少糖摄入可防控近视 

图/宋琳琳@CYANTIFICA Studio



彩色动态视觉系统测试平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学民教授团队开发了彩色动态视觉系统测试平台,提出动态视觉概念,突破传统静态视力评估的局限性。该平台具备视标运动模式、大小、速度、色彩、背景等多维度可调功能,支持动态立体视觉、离焦曲线及对比敏感度等多维度检查,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其创新方法完善了动态视功能评估体系,揭示了动态视觉检测在干眼症及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为疾病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团队通过动态视标颜色刺激研究感光细胞的运动视觉信号传导通路,为视觉科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新视角。

彩色动态视觉系统测试平台



人类眼病患者来源的
视网膜器官芯片的构建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唐仕波教授、陈建苏教授团队利用重编程、分化和类器官芯片技术,构建了人类眼病患者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ROs)芯片模型,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XLRS)的发病机制。团队通过模型筛选靶向药物,并开展CRISPR/Cas9基因编辑及ABE单碱基编辑器修正患者来源iPSCs的研究,探索临床表征与类器官的关系,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手段和理论依据。

人类眼病患者来源的视网膜类器官芯片的构建 


基于组织工程学技术的
促进角膜损伤少瘢痕化修复的全周期治疗策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姚克教授团队选用新型围产期干细胞——人羊膜上皮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出角膜基质细胞,有效调控角膜损伤微环境,并利用可光固化、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明胶基水凝胶作为细胞支架,构建仿生角膜基质以治疗角膜损伤;同时,突破主流研究致力于促进损伤愈合而忽略瘢痕形成的局限性,创新性地结合组织工程学手段,提出通过重建基底膜屏障来调控损伤愈合级联反应、实现角膜有序再生和修复的“防治一体”新策略。

基底膜仿生水凝胶用于促进角膜损伤少瘢痕化修复




眼科图像大模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武教授团队等多机构合作,成功研发出多模态、多任务眼科基础模型——VisionFM。该模型基于340万张涵盖多种眼科疾病及成像模态的影像数据进行预训练,具备卓越的诊断与预测性能。VisionFM不仅能实现多模态诊断与多任务预测,还能从眼底图像中预测颅内肿瘤,揭示眼底与外眼图像与全身健康的紧密联系,为“眼窥全身”健康监测提供支持。此外,VisionFM 通过深度学习生成影像,助力罕见病和典型病例的医学教学,开创了眼科AI领域的新篇章。


眼科图像大模型



基于智能手机的眼健康自我管理新模式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院长团队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眼健康自我管理新模式,首创婴幼儿视功能损伤“居家”筛诊,实现眼表色素肿物筛查、疑难眼病智能随访及先天性眼病早期预测,准确率超96%,降低并发症和患者费用。智能手机还可监测衰老疾病风险,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团队开发“数字面具”技术解决隐私保护与诊疗矛盾,结合区块链+AI保障数据安全,为眼健康管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面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管理的视觉
-语言多模态大模型DeepDR-LLM 



黄天荫教授领衔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盛斌教授等医工交叉团队,构建全球首个面向糖尿病及其视网膜病变(DR)诊疗的多模态基座模型DeepDR-LLM,融合大语言模型与眼底影像深度学习,为基层医生提供个性化糖尿病及DR的诊疗意见。团队在亚非欧七国多中心队列中完成回顾性验证并通过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验证,首次为垂域大模型在糖尿病诊疗的应用提供高质量循证证据,有望提升中低收入国家糖尿病及DR管理水平,为全球糖尿病管理提供革命性数字解决方案。


面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管理的视觉-语言多模态大模型DeepDR-LLM



人工智能赋能角膜生物力学精准诊疗新突破



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眼科医院王雁教授团队通过创新性引入动态角膜形变分析与高精度角膜轮廓提取算法,实现细微生物力学检测,使早期圆锥角膜诊断准确率达95.73%,显著降低误诊漏诊率。结合交叉学科,团队构建智能诊断模型,诊断准确率接近100%,全球领先,并建立筛查、诊断、治疗、预测一体化的智能化精准诊疗体系。成果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国际专利,相关理念被国际顶刊《Ophthalmology》指南引用,推动全球早期圆锥角膜诊疗水平提升。


人工智能赋能角膜生物力学精准诊疗新突破



自适应光学影像及导航激光对
眼底疾病的精准治疗与应用研发



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蒋沁教授与南京博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张杰博士团队针对眼底疾病早期诊断、细胞诊断精确性和治疗难题,研发自适应光学眼底影像系统、眼底智能导航激光和早期诊断试剂盒。自适应光学眼底影像系统具有实时非侵入式成像和亚微米分辨率,能精确分析视网膜细胞和血管结构,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并用于细胞诊断和疗效分析。眼底智能导航激光技术提高了眼底疾病治疗智能化和精准性,可通过5G技术实现远程治疗。两款革命性仪器技术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

自适应光学影像及导航激光对眼底疾病的精准治疗与应用研发

图. 星镜®自适应光学眼底影像系统和秩光®眼底智能导航激光



超广角OCTA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川省人民医院雷春涛教授运用Intalight赛炜公司超广角OCTA技术,突破了传统OCT/OCTA技术的局限,实现了150°超广角成像,提供更全面的眼底血管信息。其核心创新包括:12mm超级深度成像,提升视野10倍以上;40万次/秒高速扫描,10秒完成150°成像;真·血流算法精准探测早期微小新生血管病变,避免假阴性;3D全层去伪影和人工智能分层技术确保结果精准。超广角OCTA极大提升了高度近视等复杂眼底病变的诊断能力,推动了眼底疾病临床科研的发展,为眼科诊疗提供了革命性工具。



SKY全眼影像技术



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通过创新融合扫频OCT、超广角眼底激光成像等技术,构建全眼影像平台,实现多模态眼科影像的同步拍摄,一台设备即可获取全眼结构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其在临床中可精准对照眼底不同病灶影像模式,支持联合诊断,优化诊疗流程,大幅提升医生效率和患者舒适度。同时,该技术首次实现从全眼结构影像角度观测眼球,为眼病诊断提供全新视角,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SKY全眼影像技术



超透镜光刻技术

在人眼光学产品领域研发创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与南通诺瞳奕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突破超透镜光刻技术,研发出超越衍射极限的二维平面透镜,具有卓越聚焦能力和轻薄设计,为传统光学系统提供革命性替代方案。项目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实现纳米级精度控制,满足个性化需求,在儿童近视管理、老视矫正及军用护目镜等领域展现广泛应用潜力。自主研发的超透镜光刻设备支持多种基片材料,具备高分辨率和高速度加工能力,推动人眼光学镜片进入纳米级时代。项目还在高折射率镜片、夜视镜及AR/VR技术融合等前沿领域创新应用,为眼科领域带来深远科学价值和社会应用前景。



《角膜塑形镜验配规程》团体标准



温州医科大学吕帆教授团队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角膜塑形镜验配规程》团体标准,规范了从初步检查到镜片适配的关键流程,确保验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标准综合国内外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提升了验配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保障患者视力健康、减缓近视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该规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验配不当导致的并发症风险,提高近视控制效果,推动近视防控科学化和规范化。



《眼睛的故事》眼健康科学纪录片



《眼睛的故事》是由爱尔眼科集团、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出品的首部聚焦眼健康的四集科学纪录片。该片由《中国》导演李东珅执导,邀请18位权威眼科专家和21位博士、博士后团队提供专业指导,通过专家采访、动画CG技术和后期特效等丰富手段,系统化、普及化地传播护眼知识和近视防控科学。影片以“小而美”的创作手法,在科学性与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为大众与医疗领域搭建了沟通桥梁,填补了我国眼科学传播领域的专业影像空白,为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排版:张晶

编辑:杨瑞静

审核:王丽娜


眼界
聚焦中国眼科重要新闻,传播中国眼科界正能量。截止2024年9月,全国眼科专家、医生、行业高管等关注已超13万人,涵盖近90%中国眼科医生,年新闻阅读量近300万人次。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特约通讯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工作秘书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