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眼健康做出卓越贡献的国际组织简介

学术   2025-01-10 00:02   辽宁  
在庞大而复杂的医疗保健世界中,眼部健康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视力问题和失明严重影响着数百万人,阻碍了教育、就业和社会融合。这篇文章聚焦在中国眼健康领域表现突出的国际组织,他们做出巨大贡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改变生活的手术到倡导政策变革,再到为眼保健专业人员提供培训,他们的努力在抗击失明的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不仅让人们重见光明,还让他们重燃希望、自立自强,过上充实的生活。

这些组织提醒我们视力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全球行动以确保无论生活在哪里,每个人都能获得所需的眼保健服务。这些眼健康英雄体现了奉献、创新和同情心,照亮了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


国际奥比斯组织


国际奥比斯组织1982年3月成立于美国休斯敦,总部在纽约,是致力于消除可避免失明的非营利独立组织,其宗旨为“使全球失明者重见光明”。



该组织以其创新的飞行眼科医院而闻名,这是由一架 MD-10 飞机改装而成,内部设有预检室、检查室、微型手术室、护理室等手术设备,既可施行手术又可从事示范教学。自1982年成立以来,来自29个国家的600多位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先后访问了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2万余名眼疾患者在专机上进行了手术治疗,使他们重见光明。

奥比斯为世界上一些缺医少药地区的眼保健专业人员提供前沿培训,有3万多名各国眼科医生、护士参与了该组织的培训计划,成为推行防盲、治盲的骨干。奥比斯还着力发展远程学习,通过双向通讯设备,直接与示范医生进行问答,并创建屡获殊荣的网上医疗教学平台 Cybersight。该平台内拥有丰富的中文课程与学习资源,吸引了超5000名中国用户,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Cybersight 平台让眼保健人员能跨越地域和时间界限,随时获得学习资源和手术指导。

比斯在中国开展防盲工作有诸多显著成果,例如引入了眼科远程会诊和咨询系统;在中部地区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小儿眼科中心;在重庆建立了示范性眼库,这是中国西部第一个眼库,为中国眼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地区开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项目,推动县乡村三级眼保健网络建设,提高公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注和认识,促进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奥比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防盲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眼健康的重视和对可避免失明的认识,采用综合方法解决眼健康问题,将临床服务、教育和宣传相结合,以促进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Fred Hollows 基金会



Fred Hollows 基金会是一个全球性组织,受已故澳大利亚眼科医生和人道主义者 Fred Hollows 教授的理念和精神的启发,其使命是消除可避免的失明,并改善全球土著和贫困社区的健康状况,这体现了其对社会公平和健康正义的追求。该基金会重点关注那些因经济、地理等因素难以获得眼保健服务的人群,在提供高质量且负担得起的眼保健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Fred Hollows 基金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白内障手术项目,已帮助超过 2500 万人重见光明。除白内障外,基金会还关注沙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他常见眼病的治疗,使数百万人恢复了视力,极大地提高了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Fred Hollows 基金会1998年扎根中国,先在江西开展近10年的防白内障致盲项目,帮助许多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眼科医疗人才。2011 年在云南昆明正式注册办公室后,基金会开展了综合农村眼保健项目,包括眼部疾病筛查、诊断、治疗以及眼健康知识教育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配备了专业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培训了大量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外科医生和诊所支持人员等,使当地农村居民能够在不出村的情况下获得基本的眼保健服务,及时发现和治疗眼部疾病,减少了可避免的失明情况发生,后续其在多地设办公室,将工作拓展到云南、内蒙古、四川、安徽、新疆等中西部省份。2020 年全国爱眼日,该基金会在安徽省启动了首界 “儿童眼健康综合模式试点” 项目,为36,000名学生进行了屈光不正筛查,同时开展了针对儿科眼科和视光专业人员的培训。该基金会还在北京从事政策倡导,协助政府制定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眼保健服务的政策。2017 年 3 月,基金会在中国正式注册。当下,正在云南、安徽、新疆、甘肃、河北和广西6省推进综合农村眼保健项目,推广整体式防盲模式,并搭建起国家与地方的合作网络。

在成果方面,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完成超108万人的眼健康筛查,开展超10.6万例眼部手术;发放7万多副眼镜;培训近8800人,充实了基层眼保健人力;让 370 余万名学童和社区成员接受眼健康知识教育;新建、翻新804个相关设施,全方位提升中国基层眼保健服务的软、硬件水平。


国际狮子会 “视力第一”行动



国际狮子会全称国际狮子会俱乐部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ions Clubs),是一个国际性的慈善服务社团,于1917 年创立,致力于人道主义服务,关注全球视力健康问题。2005 年,中国狮子联会在北京成立,并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国际狮子会

随着全球盲症和视力损害人数的增加,国际狮子会于1990年发起了 “视力第一” 计划,致力于筹集资金以支持全球范围内的防盲治盲工作,该行动体现了全球抗击失明和视力损害的承诺,重点是根除可预防和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动员全球狮子会成员广泛的网络,支持保护和恢复视力的举措,包括开展白内障手术、视力筛查和分发矫正眼镜。“视力第一” 计划非常重视通过培训眼保健专业人员和改善缺医少药地区的眼保健基础设施来建设当地眼保健能力。
 国际狮子会 “视力第一中国行动”
1997年,何明光教授参与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与中山眼科中心合作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其成果引起国际狮子会重视,随后该会投入3000多万美元开展 “视力第一中国行动”,截至 2024 年,已成功开展了三期,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期。

15年间国际狮子会共计捐赠3488万美元,为中国的520余万例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在中国200余个县医院建立了眼科,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中国完成了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为中国防盲治盲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视力第一中国行动”的第四期加强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眼科综合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促进中国基层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提升县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以及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等常见眼病的综合诊疗服务能力,通过开展培训、技术支持、制订规范等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能力水平。

截至2024年11月,已在河北、山西、辽宁等19个省份59个县开展实施,顺利完成第一年度第一阶段工作,已有18个省份完成了近9万名50岁以上成人可避免盲快速评估工作。2024年11月22日,三方共同签署了《“视中” 四期第二年度合作协议》。


 世界卫生组织视力规划



世界卫生组织的视力规划体现了全球维护视力健康和抗击可避免失明的努力。作为世卫组织对全民健康覆盖更广泛承诺的一部分,制定视力规划及实施战略,以减轻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眼病和视力损害负担。它强调将眼保健服务纳入国家卫生系统,倡导公平获得眼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视力规划。
 Vision 2020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防盲协会和其他机构联合发起 “视力 2020” 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除可避免盲(主要包括白内障、沙眼、河盲、儿童盲和屈光不正及低视力),通过4个5年计划分别从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按计划分阶段实施。中国加入了该计划并取得了成效。
  • 沙眼防治积极落实 “SAFE” 策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14年宣布消灭了致盲性沙眼,这是中国在防盲治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白内障防治在中国大力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通过组织医疗队下乡、设立专项救助基金等多种方式,为大量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免费或低收费的手术治疗,使白内障致盲率显著下降。
 SPECS 2030
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 SPECS 2030倡议,目标是到2030年,将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覆盖率提升40%。该倡议呼吁在5个关键支柱上采取协调行动,包括改善屈光服务的可及性、建设提供屈光服务的人员能力、开展人口教育、降低屈光不正服务的成本以及加强监测和研究。

国际防盲协会(IAPB)



国际防盲协于1975年1月1日在伦敦成立,目前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组织组成,包括国际慈善机构、眼科医院、学术机构、专业团体和企业等。

作为全球眼健康领域的重要联盟, IAPB 积极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等沟通协作,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的防盲和视力障碍预防工作,倡导将眼健康纳入国家卫生政策和发展规划,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努力实现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可及、可负担、高质量的眼保健服务的目标,以消除可避免的失明和视力损害。IAPB 处于全球预防失明和视力损害努力的前沿,在决策和实施抗击失明项目、促进全球范围内防盲治盲经验技术和资源共享与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999年, IAPB 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起“视力2020—— 享有看得见的权利” 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可防治盲,通过疾病控制、人力资源建设和环境建设等策略,提高贫困社区眼病防治能力。中国政府做出承诺并积极参与,制定实施了相关的防盲治盲规划,如“十一五”期间大力推动防盲治盲工作,“十三五”期间制定了《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 年)》等,这些规划与 IAPB 的目标相呼应,旨在提高中国的眼保健水平,减少可避免盲。

IAPB 还发起了“2030 in sight”战略,为未来的全球眼健康工作提供方向2016 年发布 Vision Atlas 数据平台,汇集了关于失明和视力损害的原因和流行率数据,为眼健康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IAPB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组织世界视力日活动 ,旨在提高公众对盲症和视力损害的重视;还通过参与和支持每年6 月6日中国举办的 “爱眼日” 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爱眼护眼的良好氛围。

2024年,IAPB 携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防盲治盲培训基地,举办首届“2024 中国 - 拉美眼科机构发展合作论坛”,同期还启动 “中国 - 拉美培训项目”,由何氏眼科与辽宁何氏医学院出资,助力拉美眼科医生、视光师来华考察学习。


SEVA 基金会



SEVA 基金会是一个国际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于1978年。SEVA 在梵语中意为 “为他人无私服务”,体现了该组织的核心使命与价值观。SEVA 基金会是全球抗击失明和视力损害努力中的希望灯塔,它秉持着恢复视力是减轻人类痛苦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之一这一理念。

该基金会在全球 20 多个国家开展工作,包括中亚、东南亚、东欧、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也与北美本土社区合作开展美国印第安人视力倡议。主要业务是与当地社区合作,发展由当地运营、符合文化习惯且能自我维持的项目,以增加人们获得眼保健服务的机会,提供从白内障手术到处方眼镜等关键眼保健服务,确保即使是最脆弱的人群也能获得所需的护理。

SEVA 基金会在中国主要在西藏开展过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眼科护理服务,包括白内障手术、提供眼镜、药品等。
  • 开展手术:通过组织流动眼科医疗团队和手术营地,为西藏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免费手术
  • 提供物资为西藏当地医疗机构捐赠眼科医疗设备、药品和眼镜等,提升了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 专业培训:与尼泊尔的 Tilganga 眼科中心合作,为西藏的医疗专业人员提供眼科手术和护理培训。
  • 组织研讨:帮助举办关于“西藏的失明问题”的研讨会,增进了对当地眼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了眼保健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海伦・凯勒国际组织



海伦・凯勒国际组织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于1915 年创立,初衷是援助一战失明士兵,后发展为通过应对失明、健康不良和营养不良相互交织的挑战,来改善世界上最脆弱人群生活质量。

主要工作聚焦防治白内障、沙眼、盘尾丝虫病等致盲病;关注屈光不正,提供手术、药品、设备,培训人员实施维生素 A 、铁 / 叶酸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的补充计划,强化食品,开展园艺、健康活动,推广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以及进行营养监测,为各国政府和发展伙伴提供关键数据,以制定更有效的营养政策和项目。该组织以基层为战略重点,通过直接服务与提升当地能力双重方法,带头努力预防失明和减少营养不良。

20世纪70年代,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在维生素 A 与儿童失明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其旗舰项目维生素 A 补充计划帮助全球每年数百万儿童补充维生素 A,有效预防了因维生素 A 缺乏导致的干眼病及失明,极大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在沙眼流行地区,如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海伦・凯勒国际组织通过提供药物治疗、开展卫生教育、改善环境卫生等综合措施,帮助当地居民预防和治疗沙眼,控制了沙眼的传播,减少了因沙眼致盲的人数。

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海伦・凯勒国际组织为大量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复明手术。例如在塞内加尔,福建省援塞内加尔“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中,福建专家组助其完成大量手术。还在美国等地区的低收入社区学校进行视力筛查,自 1994 年起,已筛查超 210 万人,并免费提供 35 万副眼镜。

海伦・凯勒国际组织长期进行与防盲治盲相关的研究和数据监测,为全球防盲治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也为其他组织和国家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眼界
聚焦中国眼科重要新闻,传播中国眼科界正能量。截止2024年9月,全国眼科专家、医生、行业高管等关注已超13万人,涵盖近90%中国眼科医生,年新闻阅读量近300万人次。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特约通讯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工作秘书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