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视临床个性化诊疗专家共识(2025)

学术   2025-01-17 00:02   辽宁  

专家共识·Consensus

文章来源: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 老视临床个性化诊疗专家共识(2025)[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 27(2): 81-87. 


文章作者: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


摘要:

老视是人类步入中老年阶段的常见视觉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视觉需求的变化,老视的病因及矫治方式等研究有很大进展,对老视的矫治理念也相应发生变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联合全国眼科及眼视光领域专家,对老视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个性化矫治手段进行了充分讨论,形成共识性意见,为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键词:

老视;诊疗;个性化;矫治


实践指南注册:

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EPARE-2024CN1224)


DOI:

10.3760/cma.j.cn115909-20241213-00438.

G

老视(Presbyopia)是由于晶状体逐渐失去弹性[1-4]、睫状肌的肌力下降[5-6]、睫状小带和巩膜的生理性变化[7]导致的与年龄相关的动态调节范围缩小[2],是每个人步入老年阶段时不可避免的生理性变化[8-9]。老视概括为当调节能力下降到某一程度后,在最佳远矫正状态下,个体的近视力无法满足其近用视觉需求的现象[9-10]。

老视的发生与环境[11]、近距离用眼需求等因素相关,在各年龄段发生率不同,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13]。亚洲国家40 岁以上老视现患率为 30.4%~67.3%[8, 12],50 岁以上老视现患率为77.5%~86.8%[8, 14]。根据预测,203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超3亿人,2050年将超3.8亿人[15]。目前并无完全恢复晶状体弹性及睫状肌肌力的治疗方法[16],需通过框架眼镜、接触镜、老视补偿的屈光手术以及缩瞳药物等矫治方式来改善近视力[16-22]。

由于年龄相关的眼生理改变及视功能影响个体间差异显著,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巨大,因此老视个性化诊疗是老视问题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联合全国眼科及眼视光领域专家,在对近10年国内外有关老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充分讨论,并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撰写初稿,由学组牵头组织数十位专家经过开放讨论、多轮修改、审稿及定稿等程序,最终形成本共识,供广大眼健康领域专业工作者参阅。


1 老视矫治所面临的挑战


1.1 需矫治人群数量庞大

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5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32.5%,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4.2%。预计到2032 年,中国50 岁以上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40%,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至20%[23]。随着中国老年人口占比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智能终端普及所带来的近用视觉任务负担的加重,老视矫治已成为中老年群体日益迫切的需求[24]。


1.2 矫治必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个体形象年轻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40~55岁年龄段人群往往处于职业生涯黄金期,他们可能选择隐瞒或忽略老视问题,不愿配戴明显具有老视标签的矫正工具[25]。部分中老年人认为老视只是眼部生理改变,不会影响整体健康,因而对老视的矫治持消极态度,最终导致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引发潜在安全风险,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6]。


1.3 个体诉求未被重视

视觉需求与职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调节功能、眼健康状态和视觉需求在不同年龄阶段呈动态变化。如何科学地将老视矫治所需的个体需求沟通、临床检查诊断、矫治方法选择和评估、长期随访管理等多个环节一并纳入到老视诊疗和眼健康管理中,提升从业人员的认知,满足老视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是当下老视矫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 获得科学合理的老视处方


2.1 问诊沟通

通过个体的病史、日常视觉需求、视功能问卷等,了解个体的主观感受,判断是否为老视,并决定后续的检查和诊断流程。问诊中要重点关注年龄、生活方式和职业需求、主观症状及持续时间,既往病史及治疗史,以及习惯性屈光矫正方式。


2.2 全面眼健康检查

老视人群伴随其他眼部疾病的概率比较高。因此需对眼前节、眼底、眼压等进行全面的眼健康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的眼部健康问题[27],确保患者获得准确诊断。


2.3 规范老视验光流程

常规老视验光流程应包括习惯性屈光矫正方式下的远视力近视力检查、主觉验光、必要的双眼视功能检查、近附加和近视力。需注意,老视验光通常以40 cm作为检查距离,检查需要在眼屈光全矫状态下进行,因此获得准确的远距离下的主觉验光结果十分重要。通过年龄、屈光度估算或调节测量获得初始近附加,再通过正负相对调节精确近附加,最后通过工作距离验证和试戴调整获得最终近附加处方。


2.4 个性化处方调整

完成规范老视验光流程后,在选择最终近附加和矫治方案前,应评估各种应用场景下视力、视觉质量及双眼视功能,以确保满足个性化需求[28]。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单眼、双眼白内障,屈光术后老视人群,应根据眼部特征进行更全面评估及处方调整。见图1。


3 选择适宜的临床矫治方案


3.1 个性化用眼需求分析

3.1.1 年龄 不同年龄的个体诉求有差异。40至50岁,初发老视的中年人常见问题为视近疲劳,需要动员和鼓励尽早采取矫治措施[29],辅以生活习惯指导,避免视近疲劳影响近距离用眼需求。5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调节力进一步下降[30],所需近附加持续增加。这部分人群需要关怀和指导,采取必要矫治措施以帮助矫正近视力。

3.1.2 戴镜习惯 戴镜习惯不同,个体对矫治方案接纳程度有差异。既往不戴镜的人群,多为低度远视或正视,往往不习惯长时间配戴框架眼镜。可采用药物治疗,或仅在看近时配戴近用单光框架眼镜,必要时可选择屈光手术。不戴镜的低度近视人群,在老视早期阶段不需要矫治方案的比例较高,30%~50%可以依赖自身近视度数补偿近距离阅读需求。既往配戴框架眼镜的近视人群中,低度近视可通过摘镜看近,也可建议使用渐进框架眼镜。中高度近视更容易适应和接纳渐进框架眼镜[19]。屈光参差则建议采取单眼视矫正方案。既往配戴接触镜的人群,可优先选择老视矫正用接触镜,或单眼视及优化单眼视方案的接触镜处方矫正老视。

3.1.3 视觉任务需求 个体在不同场景中的用眼时间和距离范围存在差异,可将各个场景中用眼时间最长的习惯近用工作距离作为优选距离[31],以提供更加精准和便利的近用矫正方案,还要注重视觉质量和双眼视功能的平衡。对立体视要求较高的个体慎用单眼视矫正。对视力和视觉质量要求较高的个体慎用多焦或渐变焦设计接触镜[20-21, 32]。渐进框架眼镜可以兼顾视力和立体视觉,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视野和眼球运动受限[20, 33]。兼顾不同场景的视觉任务需求,才能提升视觉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恢复日常生活中的最佳视觉状态。


3.2 方案选择

3.2.1 框架眼镜 单光框架眼镜经济易获得。单眼视处方单光框架眼镜适合屈光参差个体。渐进框架眼镜可通过不同通道长度,以及更个性化的自由曲面设计,在一个场景中兼顾多个工作距离。双光和三光框架眼镜可在设定的工作距离有较大视野空间,适合某些设定视距的特殊职业。

3.2.2 接触镜 原接触镜屈光矫正配戴者,适合选择老视接触镜,方式有单眼视矫正或优化单眼视矫正[34],也可双眼配戴双光、多焦或渐变焦接触镜矫正。硬性接触镜成型性好,适合高度近视、远视和散光配戴者[20]。

3.2.3 屈光手术 角膜屈光手术适合老视初发阶段的个体[21],有双眼近视、单眼视、优化单眼视等多种方案[21, 35]。老视眼内屈光手术对有需求的白内障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案。根据视觉需求可选择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景深增强型人工晶状体、全视程人工晶状体或可调节人工晶状体[32]。老视眼内屈光手术对于晶状体透明的个体要综合评估,慎重开展[36]。

3.2.4 药物 低浓度缩瞳类药物可通过收缩瞳孔来增加景深,改善近距离视力[37],适合非近视或低度近视的轻中度老视者单独使用[38],或配合其他光学矫正方法使用。对于高度近视需要谨慎评估效果[39]。具体临床矫治方案选择建议见图2。


4 临床评估及随访管理


4.1 临床评估

包括主观满意度和视觉功能评估。主观满意度主要通过询问个体在优选距离下的视物清晰度,以及在阅读、电脑操作、夜间驾驶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感受,有无视觉问题,在舒适、便捷、美观方面是否达到心理预期。视觉功能至少应包括矫正后优选距离和标准远、近距离的视力,便于同矫治前近视力作对比评估。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特殊检查,如对比敏感度检查、双眼融像范围和立体视测试[33, 40]等。


4.2 随访管理

新的矫治方案需要时间适应。为老视者安排短期随访评估,持续跟踪适应情况,可显著增加矫治成功率和满意度。框架眼镜及接触镜一般在配戴后第1周进行随访,药物及手术则根据不同方案细节进行评估和指导。

适应后,需每6~12 个月随访,这是因为当眼部健康、屈光状态、患者诉求发生改变时,需要重新调整处方或选择新的矫治方案。随访应涵盖矫治方案使用情况,全身及眼健康状况,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主动的眼健康管理对于年龄相关眼病的早中期诊治有重要意义,是真正解决和提升老年人群视觉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5 结语


年龄相关的调节功能衰退不可避免,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形象年轻化的需求增加,我们需要重新了解老视人群特征、个性化需求,调整临床诊疗思维和策略。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更精准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将不断丰富,为老视者带来多元的视觉健康管理。

执笔团队

(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1 陈 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2 黄小明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3 姜 珺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4 金婉卿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5 蓝卫忠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6 李丽华 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

7 刘陇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8 吕 帆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9 毛欣杰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10 倪海龙 浙江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11 邵一磊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12 汪育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13 王 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14 杨 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15 杨 晓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16 张丰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形成共识意见的专家组成员

(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1 白 继 重庆白继眼科门诊部

2 常 枫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

3 陈 兆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4 陈晓琴 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

5 陈有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6 陈跃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7 崔冬梅 深圳市眼科医院

8 邓应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9 杜显丽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10 冯 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11 符爱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12 何 伟 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 何鲜桂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14 洪 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15 胡 亮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16 胡媛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17 黄国富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18 黄焱磊 朝聚眼科集团

19 贾心刚 大庆眼科医院

20 贾智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21 柯碧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

22 李 瑾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23 李伟力 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

24 李晓柠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25 李筱荣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26 李朝辉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

27 李志敏 贵州普瑞眼科医院

28 廖咏川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29 林 珊 武汉普瑞眼科医院

30 刘冬梅 长春易视顿眼科医院

31 刘晓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32 刘晓男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

33 刘 悦 美国加州伯克利视光学院

34 陆 燕 普瑞眼科医院集团

35 陆相庆 大庆眼科医院

36 吕天斌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37 吕燕云 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

38 马 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39 梅 颖 上海美视美景眼科中心

40 米生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41 潘美华 厦门眼科中心

42 瞿 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43 瞿小妹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

44 盛迅伦 甘肃爱尔眼视光医院

45 宋红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46 苏 敏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

47 孙 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48 孙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49 唐 萍 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

50 王 华 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

51 王 雁 天津市眼科医院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52 王霁雪 长春一诺眼科医院

53 魏瑞华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54 魏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55 温龙波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56 文 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57 吴 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58 夏晓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59 向 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60 许 迅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61 许 烨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62 严 宏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 陕西省眼科医院

63 杨积文 辽宁爱尔眼科医院

64 杨智宽 湖南省视光工程中心(爱尔眼视光研究所)

65 叶 璐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 陕西省眼科医院

66 于 翠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

67 余克明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68 曾骏文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69 张 晗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70 张立华 山西省眼科医院

71 张铭志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 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72 张新颖 吉林市中心医院眼科

73 赵 琪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74 赵明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75 钟兴武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海南眼科医院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 老视临床个性化诊疗专家共识(2025)[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 27(2): 81-87. DOI:10.3760/cma.j.cn115909-20241213-00438.

眼界
聚焦中国眼科重要新闻,传播中国眼科界正能量。截止2024年9月,全国眼科专家、医生、行业高管等关注已超13万人,涵盖近90%中国眼科医生,年新闻阅读量近300万人次。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特约通讯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工作秘书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