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各类关于饮食健康的说法如潮水般涌来,其中鸡蛋这个餐桌上的常客,围绕它的争议更是层出不穷。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到底该怎么吃蛋才科学,怎样才能躲开那些让人忧心的“问题蛋”。
吃蛋争议:养肝还是伤肝?
刘大爷一直有个习惯,每天早餐都雷打不动地吃一个水煮蛋。可最近,他在网上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彻底懵了。有专家说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每天吃一个能养肝;但也有声音称,鸡蛋胆固醇高,天天吃会给肝脏带来沉重负担。这让刘大爷陷入了纠结,到底还能不能继续吃蛋呢?
其实,很多人都和刘大爷一样,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曾经有一位哈佛医学生尼克,为了弄清楚高胆固醇饮食是否真的会提高血液中坏胆固醇(LDL)水平,做了一个大胆又极端的实验。他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小时吃一颗鸡蛋,算下来一共吃了720颗,摄入的胆固醇量高达133200mg,远远超过了每日推荐摄入量。实验结果却让人意外,一周后,尼克的LDL降低了2%,三周后更是下降了18%。这似乎表明,吃鸡蛋对身体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危害。
不过,这个实验毕竟只有尼克一人参与,样本太少,科学性和普遍性遭到了质疑。那每天吃一个鸡蛋到底会不会伤肝呢?其实,这得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鸡蛋里的卵磷脂等成分,对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严重肝硬化患者,在出现低蛋白血症时,适量吃鸡蛋还能改善病情。但要是肝功能严重受损,比如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长期大量食用高蛋白的鸡蛋,就可能诱发肝性脑病,血液中的胆固醇也会升高,不仅加重肝脏负担,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人造蛋”风波:真相究竟如何?
最近,网上到处流传着“人造蛋”的可怕传闻。有人说,不良商贩用化学原料做出的人造鸡蛋,外观和口感都跟真鸡蛋没啥两样,而且成本低得吓人,一个只要一毛钱。这可把爱吃鸡蛋的消费者吓坏了,大家都担心自己会买到这种人造蛋。
在一则网络视频里,展示的人造鸡蛋看起来和真的几乎一模一样,再加上“成本一毛钱”的说法,更是让人心慌慌。但专家出来辟谣了,虽说从技术层面来讲,制造类似鸡蛋的产品是可行的,但成本根本不可能低到一毛钱一枚。要是想让人造蛋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都和天然鸡蛋差不多,那所需的技术和原料成本可高着呢。所以啊,市场上所谓的“人造鸡蛋”,大概率是误传或者被人夸大其词了。
虽说人造蛋可能没那么泛滥,但学会鉴别鸡蛋的真伪和新鲜度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有几个简单实用的小方法:
看外观:新鲜的鸡蛋外壳坚硬,有着自然的光泽,摸起来稍微有点粗糙,仔细看还有细微的白霜。
掂重量:新鲜鸡蛋因为水分没有大量蒸发,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而放久了的鸡蛋,内部水分流失,手感就会比较轻。
摇一摇:把鸡蛋轻轻拿在手里摇晃,新鲜鸡蛋里面很紧实,几乎听不到声音;要是听到明显的水声,那这鸡蛋多半已经变质了。
这4种鸡蛋,真的要少吃
鸡蛋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必备食物。但并不是所有鸡蛋都适合经常吃,下面这4种鸡蛋,大家可得尽量少吃,不然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
过期鸡蛋:鸡蛋在常温下的保质期大概是10天。要是超过了保质期,鸡蛋煮熟后可能会变得硬邦邦的,口感就像嚼橡胶一样,这种被称为“橡皮蛋”。吃了过期鸡蛋,很可能会损害肝肾功能,因为细菌和毒素会通过鸡蛋的气孔进入内部。
皮蛋:皮蛋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它的含铅量比较高。长期吃皮蛋,铅会在体内慢慢积累,对肝肾造成损害,还可能引发贫血。对于孕妇和儿童来说,危害更大。而且,皮蛋里的钠盐含量比新鲜鸡蛋高很多,吃多了对身体也不好。
毛鸡蛋:毛鸡蛋其实就是不能正常孵化的死胎蛋。在孵化过程中,它的营养价值已经被消耗掉一部分,而且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很高。要是长期吃毛鸡蛋,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溏心蛋:溏心蛋虽然口感独特,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但它内部温度较低,没办法有效杀死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吃了溏心蛋,很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
鸡蛋虽然营养丰富,但只有吃得科学、吃得安全,才能真正对健康有益。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咱们得保持理性,学会辨别真伪,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饮食养生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