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到过“抗生素加酒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会要人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否真的有这么恐怖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双硫仑双硫仑(disulfiram,DSF)又名戒酒硫?
用此药后再饮酒,轻者出现颜面或皮肤潮红、轻度头晕、心慌、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令嗜酒者不再思饮酒,而达到戒酒的目的,属于临床上用于酒精中毒或戒酒治疗的药物。使用了双硫仑或者一些与双硫仑具有相同结构的药物后饮酒,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什么是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酒醉貌反应,系指双硫仑抑制乙醛脱氢酶,阻碍乙醇的正常代谢,致使饮用少量乙醇也可引起乙醛中毒的反应。会出现颜面或皮肤潮红、轻度头晕、心慌,也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发热,重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人们把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所有抗生素配上酒都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并不是。主要指头孢类药物、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等)、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其他的抗生素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性非常低。
所有头孢菌素配上酒都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并不是。临床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确实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将近占所有药物的90%,常见的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米诺,其中以头孢哌酮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最敏感。但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克肟等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的头孢类药物,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使用抗生素只要不喝酒就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不止酒。还有含乙醇制品(包括饮料、食物、药物),如酒芯巧克力、腐乳、红烧肉、蛋黄派、提拉米苏、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某些止咳糖浆(如复方甘草合剂说明书中成分表里就含有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的酒精、某些含酒精的化妆品等等都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使用抗生素时,只要当天不喝酒就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错。使用抗生素后3天内饮酒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仍高达62.50%,较多文献报道服药后的5天或7天仍有很大机率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所以在用药前3天、用药期间、用药后7天内禁止饮酒和使用含酒精的药物和食物,确保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镇静催眠药物
苯巴比妥类(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仑)及水合氯醛等镇静催眠药本身具有中枢呼吸抑制作用。如果服药后饮酒,酒精会使呼吸抑制作用叠加,双重刺激下会使人反应迟钝、昏睡,严重者昏迷不醒、呼吸衰竭等。
降糖药
磺酰脲类、二甲双胍与酒精存在相互作用,若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期间饮酒,可发生低血糖甚至休克不良反应。酒精可增加二甲双胍对乳酸代谢的影响,有引起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降压药或抗心绞痛类药物
硝苯地平、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等药物可舒张血管发挥降压及缓解心绞痛症状。但酒精也可使血管舒张,所以服药降压药后饮酒可能会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头痛,甚至休克。
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即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与酒同服,会增加嗜睡、精神恍惚甚至昏迷的风险。
抗癫痫药
饮酒可降低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的浓度与疗效,降低治疗作用,导致对癫痫发作不易控制等。
感冒药
很多感冒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成分,用以缓解发烧及止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转化过程中,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其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毒性。但酒精同样消耗谷胱甘肽,会致使对乙酰氨基酚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造成肝衰竭的风险。
正值冬季感冒高发期,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建议大家饮酒后在酒精从体内消除完毕前,应避免使用任何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如已经使用过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时,用药期间及停药后尽可能长的时间内(最少一周)应禁饮酒类饮料和含酒食品。
温馨提醒:
头孢类+酒=毒药
感冒药+酒=肝衰竭
安眠药+酒=一条人命
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抗癫痫药+酒=药物失效
抗过敏药+酒=嗜睡昏迷
尝胃炎药+酒=更易醉酒
抗心绞痛药+酒=头痛、休克
解热镇痛药+酒=消化道出血
监 制:易伟国、曹继华
主 编:程 磊
责任编辑:董海亮
值班编辑:郭 静
来 源:急诊医学科
供 稿:侯凤茹
投稿邮箱:8675668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