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方励,里斯本丸不再沉默

时事   2024-09-24 18:37   江苏  
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10年前看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以为这只是一句感慨悲伤的歌词,没想到它的背后,是一段真实沉重且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历史。

1942年10月2日,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航行至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鱼雷击中。船上载有1816名盟军战俘,日军暴行导致其中828位盟军战俘葬身海底,危急关头,善良的中国渔民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大海,最终救起了384名盟军战俘。

因为参与了电影《后会无期》的制作,冥冥之中,身兼海洋物理学家和制片人的方励,在东极岛勘景时听闻了里斯本丸的故事。

事件发生在遥远的二战期间,主角是英国战俘,施暴者是日本军人,救人的中国渔民只当稀松平常,并不以此为壮举。所以它被全世界忽略,没人愿意揭开这段历史的伤疤。

如果不是方励,带着疑问和好奇,用声呐找到了这艘沉船,有关里斯本丸的真相也许会永远沉睡深海。

沉默了82年的里斯本丸,终于遇见了替她发声的天选之人。方励不止一次向记者表示,这是自己一生中做过最重要的事。“我认真想过,我不干谁干?懂得海底成像搜索调查又懂电影的人,除了我没别人了。虽然我没有做过纪录电影,至少沾边,知道影像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一直对自己说,活该你干,不干你就是历史罪人。”

电影最具分量的一句话,是开场的一行字幕: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有海洋沉船科考探秘,声纳追踪,有全世界范围内幸存者线索征集,英国主流媒体登寻人广告,有相关学者的学术阐述,有家族创痛记忆口述,有道德困境哲学醒思。

对历史最好的还原是物证、人证俱在。物证找到了里斯本丸沉船,人证就是这些还在世的亲历者,不管是当年的英军战俘还是拯救他们的中国渔民,乃至他们的后代都已经不再年轻。方励当时就明白这已经是历史的一个“尾巴”,再不去讲就湮没在历史中了。

他花了两年时间,与时间赛跑,抢救性采访,用亲历者的口述拼凑出了事情的原貌。电影的几位主要讲述者,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他们在2020年后相继离世,没能等到电影上映。

历史的真相,不仅由受害者组成,也包括施害者。方励找到了美方鱼雷射手的后人,美军当时并不知道船上有盟军战俘,射手甚至还收到了一张生日贺卡作为庆祝礼物。得知真相后,他背负巨大的愧疚活着,主动寻找幸存者渴求原谅。

日本船长的后人也平静地被拍摄并讲述了“有罪方”的人生结果。日本军国主义无疑是非正义的存在,但它来自于集体,让个体被精神控制,陷入了侵略战争的地狱环境之中。

非常重要的是,方励没有人为刻意地“批判”任何一个个体,而是尽可能地展现盘根错节的战争极端环境、人性所有的挣扎角力。

记录者的克制冷静,以及不偏不倚的视角,赋予了影片无与伦比的深度,就像幸存者最后总结的那句:战争是肮脏的勾当。

战争惨绝人寰,但在方励的视角里,即便身处地狱,依然不乏人性的光辉。在幽暗的船舱底部,英国军官说即便赴死也要“死得像个英国人”;当木梯断裂,除了哀嚎,还有歌声;逃出船舱的军官,又返回到底部,给重伤已无生还可能的战友,最后一支烟,最后一口酒,最后一句安慰。

中国渔民的出现,更是电影的高光时刻,他们秉承了朴素的救人观念,沉默奔向海上战场,冒着枪弹射击去抢落水战俘,捞起一个走一个,藏起一个是一个。你看,有赶尽杀绝,就有仁心义胆;恶本能释放,善也会本能出手。

电影不仅隔着历史的长河质问战争的残暴,更是在试图挖掘生命之间绝对的善意。

不是揭露、分歧、深挖才是纪录片的本质,还原也是。让海底的生命被记起,被看见,被思念,被告别,这就是《里斯本丸沉没》存在的意义。

致敬方励。


江苏影视频道
江苏影视频道自身栏(节)目介绍、影视娱乐资讯、线上线下推广活动,以及与受众的交流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