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沧州
吴桥杂技·仙人摘豆
掌间幻术 隐匿神奇
记者: 牛健存 彭爱 魏志广
实习生: 刘国辉 摄影报道
来源:沧州晚报
吴桥杂技·仙人摘豆是道具球和碗在杂技艺人手中时隐时现、变化莫测的传统古彩戏法。2008年,仙人摘豆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看过吴桥杂技·仙人摘豆吗?那可是民间传统杂技里的一绝!
一张三尺多长的木桌上,摆放着两个铜碗和几粒红色小球。站在木桌旁的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仙人摘豆第五代传承人张玉君。
他手持两只古朴的铜碗,在众人的目光下,将五粒红球从铜碗中拿出。随后,他的手指灵动飞舞,红球在他的手中时隐时现,时而隔空出现在碗里,时而又从一只碗里“穿越”到另一只碗里。红球在张玉君的手里身影难测,仿佛有仙人相助。台下观众目不转睛,沉浸在这神奇的技艺里。随着红球的消失与出现,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1
岁月长河中的幻艺明珠
“左边碗里3个球,右边碗里2个球,我现在把右边碗里的球变到左边碗里去。”张玉君指着桌上倒扣的两个铜碗说,“一个过去不叫好,两个过去才是棒,就这么一变一走。哎!小球就过去了。看,五个球在一起了,这就叫五福临门……”
自角抵萌芽至乐舞百戏,杂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南朝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写道:“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便是杂技的雏形,而吴桥正是古冀州的一部分。至汉代,杂技技艺已渐成熟。
吴桥,位于运河之畔,地处交通要道。为了养家糊口,农家人忙时耕种,闲时卖艺,半农半艺是曾经的吴桥人重要的谋生方式。
练几手绝活儿行走江湖,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吴桥杂技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今,这说起来有些辛酸的过往,却成为了吴桥人骄傲的底气。
吴桥杂技如同浩瀚的星空,各项杂技艺术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辰。吴桥杂技·仙人摘豆,便是众多星辰中独特而神秘的那一个。其起源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市井街巷,彼时,杂技艺人凭借着一双巧手和简单道具,在街头巷尾为百姓带来奇妙欢乐。
历经朝代更迭、风雨洗礼,它如顽强的火种,在民间艺人的悉心守护下代代相传。从古老的庙会市集走向繁华城镇,从乡间野台登上大雅之堂,承载着无数观者的惊叹与欢笑的杂技,一路演绎着奇幻篇章,沉淀为吴桥杂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符号。
2
口传心授的绝活儿
“我今年66岁,是吴桥杂技·仙人摘豆的第五代传人。”张玉君说,7岁时,就开始跟着他的父亲张永和学习杂技。
张玉君
晨曦微露,他便在庭院中苦练手法,从最基础的握球、藏球练起,小球在手指间穿梭无数次,直至灵动自如;炎炎烈日下,汗水湿透衣衫,他专注于小球的转移变换,力求每一个动作精确无误、不着痕迹;寒星闪烁,屋内灯光映照着他反复琢磨铜碗开合角度与小球滑落轨迹的身影,只为那瞬息间的奇妙呈现。
“记得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海南演出,看的人太多了,我哪敢上台啊!节目都是会的,主要是心里发虚,要不是父亲逼着我,还真不敢上。”张玉君兴高采烈地描述起第一次上台表演的场景。
“别看是第一次登台,演出效果还不错。从那以后,我的心里就有底了,慢慢地先从前半场演起,逐渐开始压轴出演。”回忆起这些事,张玉君像是竹筒倒豆子一样,述说着曾经和父亲一起演出的日子。
“‘仙人摘豆’这个古彩戏法历史十分悠久,表演手法已经很成熟了。很多观众对这个戏法也很熟悉。不过,想要表演效果好,就得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张玉君说,为了表演效果,他改变了传统表演套路里放球的动作。
此前,杂技艺人在表演“仙人摘豆”的过程中,把小球放进手心里的时候动作很快,而且还有遮掩。因此,经常有观众质疑小球根本没有放在另一只手里。
“现在,我在表演时不但放的动作清楚明了,放好后我还会向观众展示,手心里确实攥着小球。”张玉君说起练习的过程十分简单,可只有那上下翻飞的双手知道,为了将这一技巧练得炉火纯青,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3
退而不休 研艺不止
“你们现在猜猜这个球在哪里?”被“骗”了数次的学生们无法肯定自己的想法,只见张玉君手指轻捻,从一旁一名观摩的学生指尖捏出了那一枚小小的红球……
走进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6楼的一间工作室,不大的一方木桌四周围满了学生。张玉君从小布口袋里掏出五粒红球,拿过两个小碗,一根筷子,这就是他表演所用的所有道具,也是他教学用的教具。
“我的儿子张志涛和女儿张玲玲也从小跟着我学习古彩戏法。这些年,我也收了不少徒弟。”张玉君说,他想不遗余力地把“仙人摘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张玉君深知传承之重,退休后,他选择走进校园,给学生们教授各种杂技技艺。“3年前,我开始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给学生们教杂技课。现在,除了每周有10节杂技课,我还开设了一个杂技兴趣班。”张玉君说,自己想把吴桥杂技教给更多年轻人。
在教学时,张玉君亲自示范每一个细微动作,耐心纠正学生们的偏差;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他更注重传承杂技艺人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宛如一棵苍劲古树,萌发出嫩绿新芽,向着未来的天空伸展枝丫……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联系微信:18232790185 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编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