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印人及沧州篆刻发展综述
韩焕峰
内容提要: 本文挖掘梳理了沧州古今印人、印事及印学篆刻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沧州印学艺术的客观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沧州印学篆刻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明晰了印学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填补沧州文化史的空白,也为构建沧州人文历史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坐标,更为直隶地域印学史的衔接与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
主题词: 沧州印坛 沧州印人 沧海印社 篆刻发展
沧州古郡、历史久远;
人类遗迹,五千年前。
人文底蕴,深有渊源;
雄才辈出,代有能贤。
古老的沧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无论从文学描写或史志记载,都是恶沱苦泽、负海险远,荒僻人稀、流徒罪犯的萧瑟芜疏之地。然而,她又是孕育文学和艺术的沃土,历史的简册,显赫记载了为我国文化发展所创造过无数伟伟煌煌的历史人物。如西汉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享,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刘长卿,元杂剧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清代著名学者、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等。他们象闪烁的星斗,镶嵌在历史的天空。沧州之名,正以其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面纱和对中国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贡献而逐渐为世人熟知和称道。
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沧州人文风物,彰显时代风貌乃至对后世精神的传承,无疑会起到承前启后的积极作用,更是对沧州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
古之“唯示信”证事物更以证民族之历史、生存和精神,可谓:印亦载文,文以载道也。《典论》载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印章在政权和生活中之重要。
前述历代先贤,大家耳熟能详,然沧州印人却鲜为人知,此不能不说是件憾事!唯怪治印乃“雕虫小技”为世人不足重之缘故吧?非也,一位成熟的印人,需有多方面的才情、修养乃至穷其毕生精力并臻而成就。缘此,为进一步了解沧州印人及沧州篆刻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笔者藉“征文”之机,应邀撰文,就沧州印坛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印学篆刻史的发展作一综述,分列于下:
一、清·陈苾(1793—1841)
自明以降,文何开宗,流派纷呈。有清三百七十年来,篆刻一技虽于畿辅陈述有佳,然直隶府县实可考征者,惟河间献陵万石山房少室公翘楚。
陈苾(1793—1841),字兰室,号少室,一作少识,斋堂题号万石山房,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献县乐寿)人,享春秋四十八载。嗜金石、工篆刻,著有《万石山房印草》印谱。篆刻直逼秦汉、遒劲苍秀,为直隶一带清秀劲健一路大家。据民国献县《陈氏家谱》载:“苾,字兰室,号少室,例授登仕佐郎即用巡检。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子时生,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辰时卒。……墓前志万石山房香案。”。(图1)
(图1)据孙健藏民国《陈氏家谱》
(图2)有福方读书
陈氏一族,于清中叶世居献县乐寿。从《家谱》所刊“春霁堂”、“爱华轩”、“万石山房”等父子的斋堂号看,颇俱书香风范,所结姻缘也皆功名仕宦之门。其父叔、兄弟、子侄皆具赠授,文风承脉,诗书有继,为一门之盛,可称“乐寿望族,簪缨世家”!
陈苾于1793(乾隆五十八)年岁尾出生在献县乐寿西街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例授登仕佐郎即用巡检。其父为即用光禄寺典薄,例授征仕郎。二伯父曾为乾隆戊申科浙江乡试同考官,敕授文林郎,著有《古桐书屋文课》。父辈的熏陶,又因受其兄陈棻(字度香)绘事之目染,遂习隶工篆,渐嗜金石篆刻,且于此道,胼手胝足勤勉不辍,治印逾万,遂有斋号“万石山房”之称。曾一度因治印将手致伤,随生疖化脓致堕一指,创愈后仍奏刀不懈。1817年24岁时,择其所刻以万石山房之名辑成《万石山房印草》。
而立之后的陈氏,曾有“少不读书,一生恨事”之慨叹,“每与名流相对,辄以神仙中人目之,不知几生修到也?”是其一生向往,于是“偶镌是语,以志生平之憾!”藉以自励。以至于在几十年的印艺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可寻的印作,曾《摹汉云台官私印》(又名《汉三十二将绣像印谱》《云台像印汇辑》)、刻《六十甲子》印、《心经》印、《摩兜坚箴》印、《宴桃李园序》印,《万石山房印篆八种》,亦曾仿刻乾嘉印人聂松岩为阅微草堂纪昀所治《诗品》印(卽后传《廿四诗品印谱》)及赖古堂诸印。有鉴于此,或曾为高丽国王治印,为海外所景仰,致使高丽贡使每次来朝时,必问及陈氏。
陈苾印艺早年虽蜚声乡里,但1841年离世后的十数年间,随其印作的四散,为后人视为弥珍,声誉益振。献县雪庐先生崔士元,曾为《万石山房印谱》题长句,竭力褒奖赞誉;此后又有乡贤卢子昌辑拓陈苾所治《诗品》印成《廿四诗品印谱》存世。光绪间,河间府宁津(今属山东)美术史学教育鉴藏家、张之洞的外甥李浚之,曾藏陈印24枚,辑拓入集《津西堂初选印券》;后又将所得陈苾摹“汉云台官私印”勘校,钤拓辑成《汉三十二将绣像印谱》行存后世。更有民国时期的监察院副院长许崇熙,辑陈印成《万石山房印谱》四册拓行。尚有董式愈小韩补写《续印人传》(因汪启淑《续印人传》早行,未刊)以陈苾冠首,盐山王庆元(榖庵)御史曾题其画像并跋其印篆,沧州王侣樵先生《兰根草舍诗钞》也题其小像。由此可见,陈氏遗存于后世影响非同一般,其才情也为士林所尊。
(图3)陶冶性情
(图4)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陈苾篆刻生涯在嘉道间,其印虽不可与其身后宗师衍派相比拟,但其印意存古雅,体度端凝,可谓得髓秦汉,委迤明清诸家。其章法大雅;结字凝思细想;施刀率意苍秀,窥有超然特立之概。
陈苾治印得益于“东皋面貌”,以锺鼎、殳书、小篆、汉篆字法兼俱入印,并冲、切、埋之刀法皆有承继。从其创作实践看,篆刻得意植根秦汉风骨兼取六朝唐宋意趣的借鉴,但并非其印风形成的主流。他以“规范精致、严谨细腻、平稳和谐不乏疏朗跌宕”为主旨,尽其能事极显汉字笔意、章法布构与刀锲工率之大美。在其所刻印中,虽多不显“大才”张扬之貌,其“霸气凌人”者,不计工拙愚率,偶有为之,这种试图脱臼的探索,实为“心学”冲破理学的萌动,也是文人长期受抑的必然,于时人而言,能给人以面目之新。陈氏冲刀与长切结合之法,是构成其篆刻主体风格的主要要素,这种刀法在表现线条苍莽意趣的同时,体现了清秀和刚劲,既有高古气息而又自然峻逸。在乾嘉学风和金石弥盛的背景下,由于观念的更新及实践,使其表现出来的“金石气息”与“书卷气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为印艺非此道者难悟其道。
陈苾做为前辈印人,其艺不让今人,他深谙先秦两汉之奥赜,也曾为彰显个性作过多种探索。其印上采三代吉金、秦汉玺印,下汲东皋、明清诸家,启迪于清代文人“心学”的创作思维,遂有成于清秀劲健一路。抛开时代规律之外,与其渊博的国学底蕴以及取精用弘的艺术创作理念等综合学养是分不开的。其印文所涉内容,虽不言广,也无注释、叙记,然皆有来历,且易解其意,更可以此探其人生理念和思想主张。鉴于当时北方,尤其是直隶一带印家的寥若星辰,致使他没有象诸多南派宗师那样受到重视和弘扬,加之传记载述匮乏,以至于后人淡化了对其印艺成就的全面了解与评估。陈氏虽非开宗立派,但于直隶印学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他人难以匹敌和取代的。对他的研究,至少为探究直隶地域印学的渊源与流变,找到了一个接点,这是最为至要的。
二、清·民国·冯士塽(1842—1917)
冯士塽作为晚清民初的一介戎幕印人篆刻家,于当时乃至今日的印学界寂寂无闻,曾“四上春官不第,即绝意进取”,寞然而从之。一部《玩月草堂印存》不仅体现了其国学底蕴的渊雅和事理的博辨,更彰显了他豪迈不羁的文人才情;尤其是对族侄孙冯国璋的训诲,自开蒙、发轫乃至位及大总统,无不渗透着教益。对冯士塽的发现与考证:一是在于挖掘、整理、探寻一介戎幕印人生卒、生活、交往以及治印理念;二是藉以窥其印风成因、积淀印学资料,可以明晰印学在直隶乃至北方印坛的流变。
冯士塽(1842—1917年后),据其《履历》(图1)及《乡试硃卷》(图2)记载:“冯士塽,字晓亭,号西岚,一字旭珊,行二,道光(二十二)壬寅年八月初七日吉时生,直隶河间府河间县学优廩膳生民籍。”;“同治庚午科,中式第一百七十八名举人”。
(图
1)冯士塽《履历》首页
(图2)冯士塽《乡试硃卷庚午科》首页
冯氏生于汉博士毛苌设教之地——诗经村,其冯氏一脉世有厚禄显秩。自汉初冯异称“大树将军”,明初冯胜封“宋国公”,至冯国璋代理民国大总统,已是荣耀至极。作为一介印人的造就,与其家学渊源不无关系。其冯氏历世多庠生、太学生或文武赠授抑或恩赏顶戴者等,到1897(光绪二十三)年冯士塽选授正定府学教谕,也算是可窥家族文脉延续之一斑。
冯士塽髫龄开蒙于父,业师胞伯冯煜文、高湛恩、及庸敬、表叔李鉴等;课师前毛公书院掌教何崧泰,河间知县王蘭广、王福谦以及河间知府灵杰、恭钧、耆崑等。
冯“煦珊幼聪颖,未弱冠即有声,庠序间”,1865(同治四)年入淮军统领周盛传所率盛军营,戎幕于大沽直字营刘祺部下。1870年以经纶之才,中顺天乡举第一百七十八名举人;其后曾受知吏部尚书万青藜,国史馆副总裁杨式榖,礼部侍郎汪元方,刑部尚书庞钟璐及清流大老贺寿慈等。
1871年冯士塽所刻《桃李园序》印集成,1873年驻大沽口海防。1878年随军幕刘祺部下驻防安陵(今吴桥、景县一带)时,其《玩月草堂印存》初成,刘祺曾为其书题《玩月草堂印存》,至1891年49岁时结束刘祺部戎幕,遂于次年年春至1893年秋间刻成百寿图印两集。1897年55岁的冯士塽选授为正定府学教谕;1904年春,时值礼部尚书陆宝忠为学政、闱事按临正定,遂为自刻《玩月草堂印存》得陆序于常山试院;1905年夏赴保定探望侄孙冯国璋,国璋唯叔祖命是从,为《印存》附序,并由刘春霖代为楷录。
冯士塽对其印艺,曾在《印存》自跋中说“既无师承于前,亦不足垂法于后,且多秦汉篆文、平正刀法”,可谓以秦汉为源;然其印作依法精研弃取,于随心变化间不乏精美之作。究其变,其《印存》柴青藜序似有“曾见……,已摩献陵陈少室先生之垒”语,陈氏曾受东皋派创始人许容影响,冯氏印作尚存陈氏遗风,也有东皋信息流露,这种影响与区域性的传延不无关系,对冯氏大篆印风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在时尚汉风之际,为脱臼窠之困者,冯氏可谓治印的释义之人,虽未扫尽传统文人习气,但其浩落、爽键的气势于印中多有流露。就汉白一路,确有精到可见,但此一路并非尽善,其汉法过严,有板壮之感,于汉之精到有稍欠之意(图3)。冯印虽有陈、许之影响,但兼有赵之谦遗风,然终因探赜之中,未克臻于此,难免妍媸相杂(图4)。
冯氏从个性追求有所突破,他的反汉印变,缘自小学功底,将大篆化圆作方入印,构成了“藏妍于朴茂,寄巧于端庄”的主体风格。成功之处在于此类巨制,无论阴阳皆较成功,从此处论,冯氏突显了个人特点。于大篆中觅印法,冯氏可谓慧眼独具,是其从真正意义上寻求印艺出路的价值所在。尽管所用文字兼有时俗古异,篆法或有拘谨,章法难避空泛,却给后者带来了极大启迪;鉴于所处时代的局限,其目光尚停留在大篆入印的表面形式,对金文玺印内涵未能更深一步。总体看,未尽脱初期文人书印游离的状态,于“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未及高度融合。冯氏篆刻刀法也颇具特性,他一反众俗弃碎切而用长冲削之法,避免了线条的涩滞与奇崛;虽少了苍莽、古拙的金石气,所表现的却是爽利挺拔的个人精神。这种个性特征,是“力量”和刀法关联的结果,其线条清爽、挺厉、刚劲,负变化于微妙之中。其用刀虽爽,体现了“不合于世”的本体意识,但无意间也暴露了刀法锤炼的单纯与单一。在作品主题和个性表现上,虽做了积极的探索,然而于内在气质的“尚意”思维,体现尤为不足,甚至出现了兼有怪巧的作品。
冯士塽做为封建文人,其印风的形成时期,正值光绪间“清流”兴起,其作品虽于士大夫的清幽寒敛中,不免透露着消极的因子;但其“浑穆、朴茂、爽利、刚劲”唯尚的印风理念,给人以“漱流枕石”之感。也正是基于这种清守,至使其由戎幕到教谕的一生,自正定完成了从封建末代官吏到近代篆刻家的华丽转身。
(图
3)云水光中洗眼来(图4)读圣贤书 接豪杰客 除聪明累 结观喜缘
三、民国·新中国·冯书楷(1911—1992)
冯书楷先生一生业医岐黄、载誉杏林。余事研习书印孜孜以求,尤擅篆刻。其印撷邓石如、赵之谦之精华并广泛涉猎。承继齐白石衣钵,广收博蓄,终磨砺出,清、峻、率、雅、浑朴苍古、酣畅淋漓之风。所治齐派印、其线条具刚劲力度,又具儒雅隽秀,独有儒雅风范,既有齐派大气豪爽,又有灵动浑朴内涵,绝少轻浮浅薄流弊,遂成自家方略和个性。
冯书楷(1914-1992)字景范,号署垂目山人、柏梨庐主、枣园丁等,河北沧县前枣园村人。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篆刻研究会顾问、沧海印社艺术导师,沧州市政协委员。先生书印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和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篆刻作品曾赴日本鸟取县和小平市展出。
撰有《篆刻刀法管窥》《篆刻章法十要》《篆刻章法实践》《齐白石篆刻艺术探踪》《篆书技法浅见》等多篇学术论文,其多篇学术文章参加省书协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书印传略被编入《河北十人篆刻集》《沧海印社篆刻集》《百家书法墨迹》《全国印社篆刻联展作品集》《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文艺传略》《当代篆刻家大辞典》等十余部专集和辞书。
先后在沧州,石家庄举办个人书印展并应邀在省城讲学,有《冯书楷书法篆》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社出版。
冯书楷先生青年时期,游学于大江南北,他客金陵、游沪上、住西安、居北京、广搜历代金石拓片,秦汉印玺和名贤刻印。凡甲骨、封泥、瓦当、碑额、古币、镜铭等自有研究价值的文物等皆竭囊收藏。由此广收博蓄,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先生之视野。加深了他对我国古文化的积淀,也奠定了他对古今金石书画鉴别考定的基础,更为形成和不断完善自我在金石篆刻艺术方面儒雅大度的美学观做了厚实的辅垫。
中年时期,由于先生对当时世事之厌弃,毅然从北京返回故里,自此清心寡欲、深居简出,悬壶济世之余对篆刻情有独钟,精研细作,心手不闲,数十载如一日。经过多方面探求,终于磨砺出自己的方略与风范。从先生大量遗作中,清、峻、率、雅、浑朴苍古,酣畅淋漓印风随处可见。
(图1) 铁石心肠
(图2)铁衡门下
冯书楷先生系齐派正宗传人,故于齐派印艺用功最多。早在三十年代,先生师从齐白石得意弟子、著名书画篆刻家周铁衡先生为师,穷其本探源、心摹手追、颇得齐派真传,遂成刚健爽朗,且具笔有刀的自家面目。白石老人见其印作赞曰:“刀法刚爽如此,青年有为”。
(图3)人寿
(图4)一生布衣心常舒
先生于篆刻理论见解,也颇具独到。善以“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并据前人成说和大量历史资料,进行理据评鉴。于古论敢于弃芜纳精,去伪存真,对故弄玄虚之学敢于力主已见而不误人子弟。先生的精论《篆刻刀法管窥》和《篆刻章法士要》是其数十年来理论付诸实践的经验总结。
先生课徒无论医道抑或印艺,趋鹜者甚众。传印艺,除授之篆刻渊源流派、美学思想和自己创作体会,动辄操办奏石,把手示范、施不求报,令人起敬。其贵在课徒授艺,任由天性、因材施教,因势力导、不行强灌,而受教于门下之学弟,风格各异,流派纷呈。
冯书楷先生一生重人品,讲求“德艺双馨”,从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视富贵如浮云,他以长者风范谦诚笃朴,以平和淳厚诲勉后学,不愧是一位德有馨、才有余、艺有光的印坛耆宿。
四、民国·新中国·孙铁宝(1932—2015)
孙铁宝作为沧海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副社长、艺术顾问,于当代印人中,可谓“杂家”,艺苑杂人的雅号,足可证明这一点。
孙铁宝(1932—2015),号艺苑杂人,别署曲径斋主,河北河间人,祖籍任丘北汉魏家庄。他博学多才,涉猎广泛。政事阶衔多为文化艺术宣传管理之职,历任文化干事、报社编辑、理论讲师、文化馆长、宣传部长等;艺事兼职尚历书法、篆刻、摄影、曲艺、群文等诸多协会会员。因文化业绩,曾获“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省劳模”称号。
孙铁宝政事之余,嗜篆刻,工刻字,善连环绘画、摄影、民间舞蹈及群文艺术编创等。其篆刻发轫于龆年,作品上采秦汉玺印,下逮浙皖诸家。尽搜古钱瓦当、简犊帛书、碑版造像、民间艺术、现代工美之精髓;遍访名宿,镕邓、吴、赵、徐印风于一炉,自创拱刀、兼以冲切,形成了“刚健雄浑、婀娜灵秀”的“古朴灵逸”派风格。其印藏奇巧于古朴;寓变化于平实,颇书卷之风。
(图1) 奇姿百出
(图2)天涯海角
就治印而言,孙铁宝先生在同时代篆刻家中,虽非“高僧大德”,但其大家风范不言而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便开始认真思考他的篆刻问题。当他对中国印学传统观念和技法已达到一定的融会贯通程度时,面对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多元化的艺术思潮,他保持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清醒和分辨能力。他苦苦探求的是如何在镕化传统的基础上,铸造出适应时代变化且属于自己的篆刻语言。在深悟传统中,他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新意与时代感,走出了一条篆刻艺术“新传统思想”的通幽曲径;其作品,在淌溢“历史陈香”的同时兼有着时代“人文芬芳”。
孙铁宝印风的形成,也正是源于他自身艺术探索中对篆刻审美创造力的挖掘。这种自觉使他的篆刻创作建立在了一定的学术定位之上,通过作品表露、创作分析、风格界定等现象,我们可窥其艺术理念的一斑。广搜博采,表现丰富的同时,他理性的选择邓、吴、赵、徐一路,重点砥砺,精心锤炼,努力打造自己作品的风格,寻找自己在印坛上的位置。在长期的篆刻实践中,除了主以切刀,兼用冲拱,力求“刚健”与“婀娜”的统一。在其作品里,既能看到他的独特才情,更能在其刀石之间感受到他那敦厚、平静的温馨融合意味,在淡泊名利的心性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篆刻艺术世界。
(图3)炎黄子孙
(图4)轩辕后裔
五、当今·沧海印社(1985—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印学复兴,全国篆刻组织社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地印人相继聚庐结社。沧海印社时值良辰之下,应运而生,是为畿辅第一印社,弥补了燕赵大地上历代无印学篆刻组织的空白。
沧海印社成立于1985年4月28日,是河北省首家印学组织,也是全省成立最早、活动最多、影响最大、创作实力最强的文化艺术社会团体。印社秉持“弘扬印学、融通书画、推出精品、强社惠民”宗旨,主动强化自身文化担当,自觉地以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繁荣振兴沧州文化事业为己任,全面提升沧州文化软实力。
沧海立社3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爱下,在沧州市文联、市文广新局的帮助和支持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巨大转变。从建社初期的33人发展到现在的150人(其中西泠印社理事1人,社员2人,中国书协会员48人),在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各种书法篆刻展赛中屡屡入展和获奖(其中有45人,180余次入展、获奖),在河北一直名列前茅,已成为中国印坛上一支劲旅,并驰名中外印坛。
沧海印社从建社之初的手工拓印办报,社员内部交流,到如今的办报(出刊《沧海印》96期)、编书(出版各种书籍128册)、举办展览、理论研讨、各专业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微博立体化宣传为一体的国内外互动交流模式。先后举办了“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全国城市印社篆刻联展”“河北省首届篆刻刻字艺术展”“河北省第二届印学研讨会”“沧海印社10、20、25、30周年社庆”等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展览活动,实现了为建设沧州“文化之城”增砖添瓦目标。
沧海印社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主动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篆刻艺术创作与时代主旋律相融合,积极发掘和弘扬文化艺术之经典,彰显沧州综合竞争优势。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沧海印社组织的“治中国印 扬冠军名”活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60枚中国奥运会冠军印,应邀走进央视“鉴宝”栏目,成为全国走上央视的第一家印学组织;“刻阅微珠语 扬晓岚文化”,将其百余方篆刻作品辑书出版,成为弘扬纪晓岚文化的一大亮点;书法篆刻作品搭载“神七”遨游太空,应邀为三名航天员刻名印;篆刻作品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展览;社长韩焕峰应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邀请,三次访问新加坡举办篆刻展和讲学活动,在新加坡开幕的“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受到该国总统纳丹的亲切接见;去年9月,他又应邀为在杭州召开的“G20国际峰会”,作为国礼为与会嘉宾国南非总统祖马治“祖马”名印;由他策划主编的《沧海印社三十年》(上下卷)竭尽心力编纂而成并得以出版,弥补了全国各级协会、艺术团体的一项空白,数十家新闻媒体滚动式报道了此书的首发式和研讨会,宣传人数达数百万人次。
近期应日本“日中艺苑”“东瀛兰亭”之邀请,由韩焕峰为团长一行5人将启程赴日本作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活动,成为沧州首次组团出访的艺术团体。
沧海印社通过篆刻艺术与全国各地数百家艺术团体建立起了良好地交流关系,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印学团体,保持着密切地联系,架起了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提升了沧州乃至河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沧州亦争得了荣誉。
沧海印社成立32年多来,印社同仁们沐浴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茁壮成长,同仁们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践行了自身的文化担当。日下沧海印社全体同仁正积极参与筹备“沧州建州1500周年纪念活动”,拿出自己的力作献给广大的沧州人民。这正是:
思吾沧海,浮舟有年;
积学卅载,垒石成山。
印社为体,理念悄然;
刊石臻法,正风帆悬。
写于丁酉阳春三月瓦斋灯下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联系微信:18232790185 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编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