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沟”里演绎的“苹果屯”传奇

文摘   2024-11-10 14:21   辽宁  

从“鸡蛋沟”到“苹果屯”


的林果情缘






01

“鸡蛋沟”里的苹果树








“鸡蛋沟”是辽西地区新台门镇跃渔汀村的一个自然屯,在那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时代,这里因家家户户靠卖鸡蛋换些零花钱而得名。


1946年,屯里有户姓赵的人家托人在辽南某地购得苹果树苗栽植到屯中小华沟的山地上。由于村民缺少文化知识,科学的果树培育技术更是无从谈起,这外来的宝贝疙瘩迟迟未见结果,被人们戏称为“公树”。直到1958年以后,这143棵树终于结果了,而且“果味十足、口感甚佳”。彼时辽南地区又传来了种植果树致富的佳讯,屯里村民一度热情高涨,开始贷款买树苗,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文化基础较好的青年社员学习果树技术、从事专门管理。1970年屯中的大华沟、小华沟、碴窑沟以及前后山约200亩山地全部栽上了苹果树,一度达到11000棵,前景喜人。


02

名副其实的“苹果屯”







新台门公社成立果树站,李忠作为精通果树技术的老专家被选派为第一任果树站站长。眼光独到的他,瞄准了“鸡蛋沟”的发展潜力,举家迁居到屯里。在他的带领下,果树站每年坚持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站里骨干技术员更是不遗余力地轮番上阵。果园就是实践基地,树下就是授课讲堂,二三百人的学习场面对他来说不过是“小意思”。凭借一股子战天斗地的干劲儿,他带领着广大社员将果树事业不断做大做强。


在工分制的背景下,“鸡蛋沟”凭借发展林果业,由过去的“分值倒挂”提升到最高峰1角8分,着实令人咂舌。1975年“鸡蛋沟”生产队生产优质苹果10万斤以上,全部卖给国家。后来果产量更跃升到20万斤以上,一度出口至苏联,不仅不愁销路,还是炙手可热的紧俏货。1979年,“鸡蛋沟”被锦西县人民政府授予“苹果生产专业屯”称号。至此,老百姓叫了半辈子的“鸡蛋沟”也正式更名为“苹果屯”。



1983年果树承包到户,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苹果屯”的父老乡亲把果树当成孩子一样侍弄,从修枝嫁接到施肥灌水,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苹果产量跨越式突破至50余万斤,为新台门地区的特产税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家家户户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更不乏20余个“叁万元户”,这让十里八乡都羡红了眼。

03

苹果屯迎来了新成员


1986年,李忠没有坐享事业红利,而是从外地引进日本的富士苹果,又折腾起老树“高接换头”。原来,当时富士苹果的市场价约为本地国光苹果的2至3倍,如此差价之下,为了给农民兄弟增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新品种进行尝试。不过“外来客”终究不太适应本土气候,富士苹果在每年1月气温零下10摄氏度以下时极易出现“冻坏”,好在后来赶上沈阳农学院研究“寒富”苹果,才攻克了新品种的本土移植难题。

从他开始,柴继韶、周继昌等一代又一代果树农艺师为新台门地区的林果业发展呕心沥血,共同擦亮了“苹果屯”林果致富的金字招牌。


04

苹果树下谱新篇


现如今,新台门不只有“苹果屯”,也不仅有苹果,汉沟的“超丰”葡萄、香炉山蟠桃山的樱桃、大平台子的鸡心果、“中华钙果”……新台门的林果业正不断走向多元化、优质化。

来到新台门镇“辽事好商量,聊事为人民”协商平台,老同志们畅叙当年的故事,又不约而同地聚焦科学规划发展模式,畅通销售渠道等问题上。为果农全方位服务保驾护航,让果农放心经营开拓市场,大家各抒己见,用真劲、献良策、出实招,林果业亦将在不久之后迎来下一个丰收的金秋。

本期讲述人

 


田浩诣
葫芦岛市连山区政协委员
(农业界别)


- 感谢阅读 -

来源 | 葫芦岛市政协

编辑 | 杨思宇

审核 | 高威

辽宁政协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