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风雨兼程,科技创新在鞍山百转萦回,点亮了时代明灯,奏响着澎湃乐章。
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鞍山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老工业基地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鞍钢博物馆,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的其中一段。这根看似普通的钢管,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艰难起步。1953年,鞍钢“三大工程”——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与七号高炉相继竣工投产,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盛世潮流催人进,科技兴市敢为先。中共十八大以来,鞍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辽宁唯一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的城市。
辽宁科技大学研发的聚酰亚胺膜应用于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和探月计划的“嫦娥五号”上,福鞍集团研发的“分布式能源用中小型回热式燃气轮机”获批重大专项资金支持,辽宁恒润农业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鞍钢集团“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科技部重组答辩,千山湾矿业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创新,在这座以科技为根的城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23年,鞍山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0.4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14%。实施省、市级“带土移植”项目15个。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10人。海城市成功入选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县(市)。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围绕钢铁(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力装备等重点产业储备中试基地6个。
截至目前,鞍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个,分别为鞍山高新区和腾鳌经济开发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分别为海城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台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辽宁大洋河临港产业园区。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67个,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86家,市级47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96家,雏鹰瞪羚企业总数达到1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为1291家。拥有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载体22个(国家级1个),省级众创空间9个,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1个),国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8个(国家级1个)。拥有鞍钢东大高品质钢铁新材料中试基地、中钢热能煤焦油系先进碳材料中试基地等2家省级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长歌浩荡,步履铿锵。2024年,鞍山深入实施创新提升工程,以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牵引,聚焦钢铁、菱镁等主导产业升级换代难题,加快建设钢铁、菱镁国家级科创中心,围绕新产品开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最大增量”。
本期讲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