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听来三个鬼故事

2024-09-19 10:14   上海  






 尊重历史、尊重人性、彼此信任、互相成就






最近跟委托人和朋友聊天,无意中听来了几个鬼故事,听起来很荒谬,但是有一些共性,所以记下来分享。




 1

小故事

STORY




第一:某机构当年接受了东部某地的招商引资政策,将自己的股权投资基金设在了当地。由于资本市场的一些客观变化,到现在这些基金所投企业还没有能上市或者并购退出的,投资人还没能拿到现金回报。但是,有些企业完成了后续融资,估值比基金最初投的估值要高,于是当地shuiwu要求按照估值增值来缴纳所得税。投资人很崩溃,怎么投个产品没见着回头钱、还得往里面搭钱?管理人也很崩溃,因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是基金管理人。shuiju也许也没错,当前财务这么吃紧,而且可能按照规定就是得这么交。看起来很荒谬的事情发生了,而且每个参与者站在自己角度上,似乎都没错,哪里出了问题呢?


第二:某朋友说,当前投资的问题不是发行人的财务情况恶化,而是投资人的财务情况恶化得比发行人快。


第三:一个基金的朋友说,以前基金投资者,净值跌到六七毛、亏个百分之三四十以后是绝对不会赎回的,不回本不赎回。但是最近发现很多投资者亏百分之三四十也开始割肉跑路了,问原因,在于自己本来的财务情况也在恶化,就算割肉,也得变卖流动性资产来给自己补充流动性。


三个鬼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处?不要对号入座,我们不宣泄情绪,我们试图寻找一下解决办法。
























 


2

小借鉴

MEANING




昨天写我这从业20年里,正好写到了股权分置改革,不管事后看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但是这个改革毕竟给当时尚且粗糙稚嫩的资本市场发展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一致性问题,算是一个划时代的改革,这个很多参与者都写到了而且感受到了。但是另外一个较少被人提到的是当时的解决办法,即非流通股份的大股东,不管是国企也好、民企也好,给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也就是普遍以送股的形式来换取对方同意自己手中的股份上市,同时很多大股东自愿延长了锁定期,把冲击在未来若干年中逐步吸收缓释掉。 

回顾股权分置改革,我觉得至少有几点做的是非常不错、值得借鉴的:

第一改变规则的时候,向规则的受害者支付了对价,而不是利用强制手段直接让非流通股直接可以流通。其实这样做原本可以更快,但是一刀切的后遗症也很严重,以后会有无数人解决问题只想着游说政策制定方,而不是更多想着怎么去平衡各方利益。那利益受到损失的一方没有办法反抗,完全可以选择直接跑路不玩,用脚投票,这个是当前很多政策困境下要改变最初约定一方值得借鉴的。


第二,股权分置改革没有强制每个上市公司分别送多少,尊重了每个公司的不同。当时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的是十送三方案,也就是流通股股东可以获得非流通股股东赠送的30%股份,获赠的股份不除权,这点被大多数上市公司所采纳。但是也有一些控股权不那么牢靠的公司送不出来这么多,就采取了送现金,或者送现金同时增发的方式,也有一些大方的企业选择了送更多。最后大致是一司一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充分发挥了上市公司和主办券商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历史原因留下来的各种遗留问题,允许差异化解决。


第三,股权分置改革没有设严格的时间表,允许条件成熟的公司先行,成熟一批解决一批。最后实在有困难没解决的,也按照原状先放着,只是进行了ST处理,限制了涨跌幅限制而已,但是这些个别条件不成熟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影响最终的大局,也没有影响整个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


就以上三点,我觉得有些尊重历史、尊重人性、彼此信任、互相成就的好传统可以完全留下来,如果能延续,也许听到的鬼故事就会少一点。







欢迎转载、点赞、关注、转发~

唐僧的碎碎念
施主,且听我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