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基金行业从业者的未来,在哪里(上)

2024-09-13 19:03   上海  






 毕竟人的一生,紧要的关头就那么几步,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1

再读历史

REFLECTION




最近又翻开了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上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草草翻了一遍,大致了解了一下小平同志的生平经历,是把这书当人物传记来看的。尔来重拾,是想从简单的字里行间,感受一下在每个历史重大时刻,小平同志是基于什么做的这些决策。


毕竟人的一生,紧要的关头就那么几步,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小平同志的幸运在于,站在1976年的那个时间节点上,他是极少数有意愿、有能力、有威望、有手段能够改变当时状况的人,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为了目标手段可以灵活,所以有了后面的黑猫白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论。但是他又有底线,在1975年要他公开承诺坚持WG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招致个人的第三落。


小平同志的勇气在于,他敢于承认当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敢于承认对于中国如何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并没有完整的蓝图,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敢于承认对于经济方面他并不懂,而需要请教其他人;他也敢于放手让下属去闯一闯试一试,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大背景之下,才会有姓资姓社讨论的终结,才会有九二派企业家的崛起,才会有留洋派归国的崛起,才会有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崛起。而这些崛起,看似历史必然的背后,实则有一个大手,在一个“不争论”的帽子下面摁住了所有蠢蠢欲动的手。他真正相信人民,把发展的方向和选择的权利交给了人民。























 


2

“血酬”新解

BLOOD MONEY




讲这一段,是回想起2023年我去浙江路演的时候,跟某个企业家谈到他买了几千万中融的信托。我有点感慨,说这几千万大概率就没了,结果没想到老哥很坦然,讲道,“ 没有邓小平,我们这帮人都是在海边下网捕鱼的,如今的财富都是历史给的,现在大不了就当这些钱还给邓小平了呗。” 

然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自己所谓事业或者赚来的钱,很大程度上或许源于身处一部无形的电梯之中——你在电梯里问其他人,是怎么上了楼顶的?有人会说,我在电梯里面做了俯卧撑,有些人说,我在电梯里面看了书,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觉得,之所以能够到楼顶,仅仅是因为幸运的搭乘到“中国经济”这步高速发展的电梯而已。在这个电梯里面,你可能只是比其他人勤奋一点、勇敢一点、幸运一点?更不必提,那批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40年、但还没赚到什么钱的人呢?前面有个电梯都没能上得了楼,现在电梯停了你真的能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挪上去么?

增量时代回到存量时代,最怕的,就是有些有能量有权力的人,开始发现,做增量太难了,不如赚血酬来得快。


吴思在《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出的 “ 血酬 ” 概念,表面上讲的是历史,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广泛的存在着。血酬和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市场经济大体还是以——我给你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来获得报酬——的形式来运作,而血酬的获利方式则是——我以暴力威胁你,如果你不给我支付报酬,我就让你获得的收益大幅度减少或者无法获得收益。


垄断是血酬的一种,有时,严格的管制也是一种。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你说你要干个什么我帮不上忙,但是我有本事可以让你什么都干不成,既然你想干成事儿赚钱,你就得分我一点,不然我可以让你也赚不了钱。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你真想发展,的确是得向这些人支付血酬(虽然从多次博弈角度来看,这个可能并不是个理性的选择)问题在于,人都是感情动物,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我拼死拼活才挣这么一点,你往路中间一横就要分钱,那我不如索性躺下来算了。前面的人只要占住了优势地段,后来人拼死拼活都是给前面人打工,那我还忙活啥呢?我不如找个地方新开一摊算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不看好比特币等所谓虚拟货币的原因:一个只能通缩的资产,前面人只要占住了高点,就可以等待后面人不停地把价格推高,但是后面人推高价格依靠的是流通盘越来越少,以及不断地吸纳新韭菜进入这个体系,如何持久?舔狗总有一天会觉醒,韭菜总有一天会被割光,如果某种商业模式是以不停的消灭新用户为代价,那么这个商业迟早没有未来。



 3

剥丝抽茧

INHERENCE




资本市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因为从总量上他不是或不应该是一个不停消灭新用户的市场。各个国家主权货币不断缓慢增长(温和的通胀,实际上就是在不停的对高资产阶层征收铸币税,这使得财富阶层不至于永久性固化),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应该长期处于一个稳定上升的过程(需求的增长同样也支持了这个过程),虽然这个上升过程,大致来看长期是跑不赢通胀的;借债主体支付利息,使得债券市场有持续的资金流入而形成了一个正和市场;在正常的权益市场中,由于新兴企业的价值增长,叠加成熟企业的分红和回购,权益市场的增长也应该大于企业衰亡和交易成本带来的消减。


因此,从理论上,资本市场不应该等同于数字货币市场一般——前人卡位后,继来者只能被迫给前人打工抬轿。资本总量的增长和结构性的不停变化,使得新进入者可以不断有机会超越前人,不断激发新进入者追求财富的动力,从而使得这个市场能够长期运行下去,或者说游戏能够持续玩下去。


但是,我们看到最近几年的市场,特别是权益市场,恰恰处于一个非常弱势的状态中,这说明,理论上可以运行很好的这套规则或体系,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看到年轻人说不玩了,那一定是年轻人看到了这个游戏可能变成了“血酬”游戏,或者给前人抬轿子的游戏,所以,他们不会选择在这个胜率逐步变低的市场里面,打的你死我活——他们要么选择不入场, 要么选择自己新开一摊去玩。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显然,债券市场还是得到了认同的。不管是债券总规模的快速扩张,还是债券类资管产品和基金的规模扩张,都说明新进入者认同这是一个正和游戏。虽然2018年快速去杠杆导致了大量民营企业的暴雷,但2023年以来的城投化债,可是实实在在给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正收益。即便到现在,国债收益率已经下行到如此程度,基于国债(当然也包括其他利率类品种)无信用风险的特征,只要每年稳定的付息,市场就有增量的资金流入,所以这个市场依然有人参与,并且热情很高。大家讨论最多、诟病也最多的,恰恰就是权益市场。


权益市场的问题在哪里?其实不管怎么分析数据,也许本质上,仅仅是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血酬市场。前面的人用各种方式,无论是合规的还是不合规的,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卡住了上升的通道,后来人只要想进入这个市场且在其中赚钱,就需要给前面人交钱。那这个市场就必然会由于新参与者越来越少而走向没落。


举个例子,一个新公司想上市,IPO是不是得找个证券公司?那承销保荐费用得交吧,好几百万大几千万出去了,成不成这个钱可不退。一般都怎么说?等上市以后韭菜接盘。这个过程中投行起了什么作用呢?能够给企业设计更好的融资方案么?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合理的融资定价么?似乎都没有,可能仅仅是个通道而已,也有可能拟上市企业选择A而不选择B,只是因为A能够把报表美化的更好看一点,更方便、更快速的去“割韭菜”?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


银行贷款利率是定死的,你想借钱不是去这家就得去那家,你想存款不是去这家就得去那家,而且各家能够提供的利率水平和条件基本都差不多;你想开个账户做股票交易,各家券商提供的软件和服务基本也都差不多,唯一的竞争优势可能体现在佣金水平上面;A信托公司和B信托公司做的都是苏北某一家城投的非标;C保险和D保险发的都是预定利率3.0%的保险,精算假设基本上用的恨不得就是一套模型。换个更容易听懂一点的话,大行放了笔同业资金给股份行,股份行再同业放给城商行,城商行再同业放到西北的某农信社,然后西北的这家农信社一回头ALL IN了30年期国债,如果是这样的话,还要这个同业市场干什么?彼时农信社成立的前提假设,就是四大行没有办法把网点下沉到这些没有金融服务的地方,需要熟悉本地业务的机构给当地的居民、企业提供差异化本地化的金融服务,如果需要你去买30年国债的话,那大行直接买了不就完了么?这个过程中,你完全没有创造任何增量价值只是增加了成本而已啊。


如果用这套逻辑来套的话,整个巨大的以百万亿量级为单位的金融体系,细拆一下,有多少岗位是仅仅走个流程过道手,把风险留给他人、把收入留给自己的、不创造价值的呢?


(未完待续)



祝各位中秋愉快,欢迎转载、点赞、关注、转发~

唐僧的碎碎念
施主,且听我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