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命运,既有自身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1
涨涨涨
UP UP UP
理所当然的,我在一家国企地产公司的项目开发岗上,一边干着地产,一边开始了恶补证券投资知识的活。当时除了一边在PKU的CCER学统计学、会计、博弈论等基础的课以外,下班回家(三年里住的房子离我上班的地方走路大概十分钟,这也是后来我建议年轻人前几年一定要租房住的原因,最开始几年每天省的两个小时通勤时间拿来看书学习,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开始看书。从叙事类的《伟大的博弈》、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等经典,到相对晦涩难懂的《金融炼金术》等等,大概三年时间,保持了每周一本书的节奏。加上在建设管理系学的一点点经济学底子,我就开始拿着自己在地产公司做的地产项目分析模型去套当时的地产上市公司,挨个项目挨个项目去算大概能挣多少钱,能有多少利润,再去看这些地产公司的股价。好在当时做研究的不是特别多,而且各家的研究方法都千奇百怪——当时中金只要去调研一家企业,消息出来,恨不得上市公司股价就能直接拉个涨停——所以虽然自己的方法也很粗糙,而且完全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分红意愿等问题,居然投资业绩也不错,至少投资收益迅速就赶上且反超了在地产公司的收入。
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一下当时市场的机会之多。现在这些机会恐怕都属于刚刚出来就要被价格预期打满的那种:
东方锅炉,做火电厂锅炉的,现在看,妥妥的夕阳行业加过剩产能,当时股权分置改革十送三,进去蹲着,出来之后接近翻倍。
ST春都,一个破小票,后来被搞水泥的借壳上市,最后涨了10倍。
邯钢的认购权证,因为邯钢当时发了太多的认购权,以至于后来有人算,如果真买下所有的认购权再在二级市场增持,可以直接获得邯郸钢铁的控股权。后来宝钢财务果然开始买邯钢权,邯钢如果不增持则有可能控股权旁落,邯钢如果增持,那宝钢可以高价卖给市场,左右不亏。在控股权大战中,邯钢JTB1一路从几分钱涨到1块多。
…… ……
很多十倍的机会。
对应的权证还有上海机场的沪场JTP1,一个深度虚值的卖出权证,到最后上海机场已经连续跌停、都不可能回到实值的时候,依然有人在不停的炒作。而且当时券商可以直接创设认沽权证,那你想想对于券商来说,一个完全不可能实值的权证直接卖掉,跟印钱有什么区别呢?但是依然拦不住散户爆炒的热情,最后参与创设的券商只能是含泪收下炒作者送上的大礼包。果然财富是不会消失的,只是从一些人手里转移到了另外一些人手里。
对于正股,最值得铭记的,是2007年的保利地产和2008年的远望谷。2007年的保利叠加了地产的大牛市和股市的大牛市,而且关键好的一点,他是个地产公司,是极少数我能看得懂的公司之一,简单计算之后,这个公司上市定价并不离谱,但是谁又能想到,计划十年十倍的tenbagger,后来直接一年多就完成了未来十年的涨幅指标。远望谷作为一个做RFID的,现在看来妥妥的没有什么高级技术,但是叠加2008年的奥运行情,使得价格在2008年6124到1664的超级疯熊中居然神奇的没怎么跌。
2008年我还开了B股账户,第一支买入的B股股票就是丽珠B。当时丽珠B,6块钱港币的价格、1块钱人民币的主营业务利润,即便这个公司醉心于炒股票,以至于2008年公司利润被投资收益抹掉了90%,但他还是个主营业务稳定、6倍PE且低于净资产的股票,我就基于市场的错杀,简单的买入并且持有了一段时间,12块钱港币就卖掉了。深赤湾B也类似,但这个公司没有炒股,所以估值看起来更正常一点,不过7块钱的深赤湾也在持有一段时间以后,14块钱卖掉了。
2008年想的是,AB股同股同权,这两个市场迟早价格要趋于一致的,就算不趋于一致,对于这些高分红的股票,只要股票持有人收到分红以后持续买入,那用10年时间,总应该可以减少或者抹平价差了吧。
基于这个最简单的逻辑我同时杀入了B股市场,但和前面比较成功的投资不一样的是,从2008年到现在为止16年了,虽然B股市场依然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小众的、值得投资的股票,但是这个被遗忘的市场依然没有被合并,价差也并没有被缩小。由此可见,很多人其实还是买入的是这个股票,而并非这个公司的一部分,所谓很多的价值投资,还是更多的投资于流动性(当然,流动性一定是有价值的,只是我觉得流动性不值这么多钱而已)。不信,看看现在A股和港股龙源电力高达三倍的价差就知道了(一个假设,如果同股同权的股票,开展了跨交易所的转托管业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那个年代是极少数的,个人投资者只要肯花时间去仔细琢磨、认真研究,就有可能抵抗当时的机构优势、甚至靠勤奋还能多赚一点钱的年代。因为你的竞争对手无非也就是这么干活的。路有很多种,你有可能选了对的那条而他们不是。换到今天,过了20年以后,基本上所有错误的路都已经被无数的市场参与者趟过了一遍,你一个个人投资者的努力,就想PK量化机构100个QUANT的拼死拼活、熬夜奋斗,以及每年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技术投入么?就想抗衡证券基金行业,无数调研专家、系统信息方面的优势么?如果钱都被每天捎带手看看就想赚钱的散户赚走的话,那基本可以说明,一堆聪明人在过去20年里面建立的这套体系,完全就是瞎胡扯。不是说这种可能性不存在,而是从概率上来讲,个人投资的胜率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了。
2
转转转
GO GO GO
2007到2009年前后还能记得住的行业事儿,还有诺亚的创立,以及由于交易所打新规则改变,传说宇宙行借了中融信托的信托账户,拆了几千个账户去打新,于是信托公司在中登开立账户都华丽丽的被停了。连带的是以“赤子之心”为代表的阳光私募信托模式全都开不了账户。当时,一个需要证券账户的信托,只能走改名的路径,一个账户基本上要卖到几十万块钱一年的费用。果然,任何东西只要成为稀缺资源,就可以躺着收过路费。
还记得当年的九鼎,为了一个项目,创始合伙人能够一天打三十个电话。还记得当时九鼎的第一个上市项目是吉峰农机,晓捷总也算是从五道口出来之后创业成功的典范。谁都不会想到,九鼎会在六七年以后,成为资本市场的巨鳄,然后又在时代的浪潮里面悄然消失了。你回头看,九鼎的创始合伙人团队,无一不是聪敏且勤奋的,但当时代洪流来的时候,个人或者团队的努力,依然是渺小的。
从一个草台班子的地产公司转入一个草台班子的私募基金,从一个纯粹的个人投资者开始理解机构应该要去怎么参与这个市场,这是我在2008年做的事情。当时的自己并不能理解我离开了一个还有12年超级大牛市的行业,一转头就进入了一个同样也有着12年大牛市的行业。
福兮祸兮?事后看来,有得有失。
(未完待续)
欢迎转载、点赞、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