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先生
京剧自谭鑫培时代以后,老生行当进入了它的成熟期,那时候人才济济,名家迭出,出现了前后四大须生。“余、言、高、马“,”马、谭、杨、奚”这七位大家,是京剧老生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若论天赋条件,先天后天都算,这老几位里,算起来,数杨宝森先生最差,在他生前,名伶的那种大红大紫的日子,他也没过过几天,他的人生和他的唱一样,都是悲凉的、愤懑的!他只活了49岁,他生前做梦也没想到,他苦心经营而创立的杨派艺术,今天居然成了京剧老生中的大派显学,这算是些许告慰他的在天之灵吧。
对于杨先生的唱腔,网友的评价很客观到位:“ 杨派讲究厚韵,低沉婉转,苍凉雄劲,要求嗓音厚重,音域宽广。并要求感情投入到位。学唱容易,唱好极难!杨先生的唱腔是越听越妙,从谭鑫培到余叔岩一路听下来不难发现,杨宝森先生每句唱腔每个字都有出处,越琢磨越有意思。”
“杨先生的唱腔,如君山银针,色淡味醇,要细品静品,可能是环境的原因,有时候,听唱片比进园子还要舒服,至于今天什么“十生九杨 ”是滥竽之徒自刷金粉,那是对杨先生之大不敬。”
杨宝森先生这一生比较短暂,但却非常坎坷,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是由于他的性格还是境遇呢?想必都有吧。他困难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条裤子,和他的姐姐,谁出去谁穿,到了这种情况,简直快揭不开锅了。
他由于嗓音低暗,一生追求余派艺术却因自身条件所限,只能另辟蹊径。但他生前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杨派,他晚年有喜欢他艺术的爱好者说:“ 您这是杨派 ”,他严肃地回应:“ 不可这样讲,我这只是低唱余派,我生不立派!”
网友就说:“余的唱法对嗓音要求高,杨因为倒嗓之后嗓音变了,就无法完成,乃另辟蹊径,甚至与余的处理相反,余唱开口音,杨就改成闭口音,余唱亮音,杨就改为衰音,通过声音上特别的处理,在先天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完成流变余派的唱腔,后世称为杨派。
学杨最好的,个人感觉是汪正华老师,有的唱段,听起来难分他们师徒。现在都是余杨混学,认为唱不了余那么高时就是学的杨,能来两句高音就是学的余,纯属瞎唱。余杨对于声音把控和唱腔字音等都有繁难的细节,尤其是杨,是低回但不可粗放。细部做不到的,就别说自己学的杨派,还不如老实的学谭,中规中矩就可以了”
杨宝森一生艺术上苦,生活事业上也坎坷,他即使在天津身为一团之长,也过得很憋屈,受尽了厉慧良的欺负,厉就公开说:他算什么名角,他会唱的我都会,我会的他来得了吗?
杨先生因为后期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很多武戏确实演不了。因为嗓音低暗,有宽而无高,所以,他一生都在剧场的半座环境里生存着,剧场内排山倒海地叫好声从来与他缘分不大,他的唱有些许的苍凉,丝丝的苦味,这和他一生不得志的境遇有很大关系吧。
学者名票吴小如先生说过,五十年代有一次去天津和朋友听戏。他们看的是杨宝森先生的《洪羊洞》,当杨先生唱完“自那日朝罢归安然睡定”园子里就开始起堂了。等唱到散板就剩下怹和怹朋友了。真的台上人比台下还多。吴先生不被别人影响,一句一个好陪着杨先生,等看完戏才走。
所以,那时候的杨派也是只有知音才捧,一般人不喜欢他那种慢慢品才能喜欢的艺术。
实际上这种现象从有戏曲那天起就不鲜见,很多人往往进剧场听戏,并不喜欢那种纯追求韵味的演唱法,比如杨宝森,比如程砚秋,只是程砚秋比杨宝森强点的是,他除了温还有火爆的时候,而且程先生的嗓子也够用,不至于到了高音呲花,而杨先生因为后期身体的原因,基本上嗓子不给力,身上也难以火爆,不醒脾不扎人,不激撩激撩的,那用行内话说就是不“警前台”,上座率高才怪呢。
所以有人就说杨先生红在身后,他的价值是他死了以后,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老生流派里学习人数最多的一派,有人说,是因为杨派要求的调门不高适合票友学,实际是他的唱腔如醇酒,好茶,回味无穷的原因。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