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名家刘桂娟
最近戏曲圈里,程派那可是相当热闹,刘桂娟的名字也频繁出现在大家的讨论中。当然,对于刘桂娟的关注不止唱戏这件事情,至于别的事情,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人们聊的最多的是,为啥不用大粗嗓子演唱的刘桂娟,能在今天的程派里越来越受欢迎呢?
咱先聊聊程派这门艺术。大家知道,程派艺术是京剧大师程砚秋所创立的一个流派,特别受欢迎。程派唱腔以幽咽婉转、若断若续为特色,就像山间潺潺的溪流,表面上看平缓温和,可底下激流涌动,藏着深深的韵味。
它的发声讲究用气,气沉丹田,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当然,那是高位共鸣的靠后,而不是大喉音大粗嗓子,因此,听起来就有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而且程派的唱腔旋律特别丰富,常常有大幅度的起伏和细腻的转折,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有极高的技巧和对气息的精准把控。
再说说程派第三代传人刘桂娟,她唱程派特别是用嗓和别人不太一样。她自幼学习戏曲,基本功扎实得很。她的嗓音条件很好,清亮是她嗓音的特点,用嗓也灵活,不管是程派唱腔里那些高难度的拖腔,还是细腻的小腔,她都能处理得很不错。
她唱程派戏,没有那种刻意用大粗嗓子去营造厚重感的毛病。在《锁麟囊》里,“春秋亭外风雨暴”这一段,她的行腔就像行云流水,从低到高的转换自然流畅,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情感,把薛湘灵当时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没有用那种直白、粗放的方式去演唱,而是用明亮的嗓音,去诠释程派。
刘桂娟演《锁麟囊》
在表演上,刘桂娟也是下足了功夫。程派的表演不光是唱,身段、表情、眼神都特别重要。刘桂娟在舞台上的身段优美大方,一招一式都透着古典的韵味。
她在《文姬归汉》里,饰演的蔡文姬,经历家国情仇,最后离别儿女回归故里,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痛苦和幽怨。她的表演不是那种夸张的、大开大合的,而是内敛的、细腻的,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变化,把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地展现给观众,这就和她细腻的演唱风格相得益彰。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观众审美越来越多元化了。大家不再只追求那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对于艺术的欣赏更注重内涵和品质,因为,无论看戏和听戏,总得有一个提高的过程,总不能从张火丁迟小秋入门,听看了几十年,临了还不知道程砚秋是谁,那这辈子不就白听了吗?实际上,这样的人还不少呢。
这些年,由于张火丁近乎于隐退,迟小秋嗓音越发粗重,身段更加夸张,使得人们的眼光和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时不时出来演出的刘桂娟身上。
当今时代唱程派的不少,好的程派很少很少,某种意义讲,刘桂娟的表演正好满足了观众对有一定品质的戏曲需求。实际上比起迟小秋,她演出的频率也不高,于是,她的演出,每一场都座无虚席,很多观众也都成了她的忠实粉丝,甚至会跟着她全国跑,就为了看她的戏。
她还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戏曲生活和艺术感悟,拉近了和年轻观众的距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了程派艺术。
再说说传承和创新这一块儿。刘桂娟在传承程派艺术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好与不好这里不多评价,这一点很像她的老师李世济,实际上,刘桂娟的嗓音以及她的发声,都是按照李世济老师的要求做的,但比起李世济她还有不少的差距,起码力度以及音色的厚重感,刘桂娟就达不到李世济老师的那种功力。
她的音色稍显薄巧,音色虽然靓丽,但程派绵里藏针的那种劲头,刘桂娟还是稍显不够,再加上音色上有时候她唱起来就如同歌曲,所以,有人给她起了一些例如“刘美声”“刘歌剧”的绰号,意思就是音色靓丽但味寡,实际人家这样说也有道理。
刘桂娟演《文姬归汉》
当然,因为她扮相漂亮,嗓音靓丽,几十年来,也收获了很多粉丝和喜爱她艺术的观众,如今,年近六旬的刘桂娟,这些年也在收徒传艺,把自己多年来学习程派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同时,她也在不断地搞一些创新。比如她尝试把现代的音乐元素和舞台表现手法融入到程派戏里,让程派艺术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一点很像她的老师李世济。比如她在一些新排的剧目中,加入了交响乐的伴奏,她是想让整个音乐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但是又不会破坏程派唱腔的韵味,当然,破没破坏还得观众判断,因此,这种所谓的创新观众也是毁誉参半。
今天的程派里,刘桂娟越来越受欢迎,我个人觉得,就是让一大批程派大粗嗓子给闹的,也许没有这么一大批“烟筒精”,刘桂娟还不一定这么受欢迎呢,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充分说明,大粗嗓子就是表象地理解诠释程派。
实际上,从程砚秋老祖那里,就不是这样也不提倡这样,今天还这样分明就是把程派的这条路走歪了,刘桂娟的受欢迎,只不过是一种观众,对“大粗嗓子”的反动,刘桂娟也许不是最好的程派,但起码比那些“粗笨憨楞闷”的“烟筒精”程派要好得多,大家认为呢?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