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除有“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以外,还有“四小名旦”李毛张宋。这其中论当时的名望,毛世来仅次于他的师弟李世芳。有人说不是师弟,是师兄吧,还真不是师兄,首先毛世来比李世芳大一岁,并且还比李世芳早进科一年。那么这两位都是科里红小时候长得小巧机灵,乖巧可人。
李世芳毛世来
从小成名的这两位,也必然受到了一些大师们的注意,比如尚小云,梅兰芳。当然,梅兰芳去富连成,为的只是收李世芳,结果班主叶龙章不同意,又给塞了梅三个人:毛世来、张世孝、刘元彤,那么毛世来拜梅兰芳以后还曾经拜过尚小云为师,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也不清楚。除了拜尚小云以外,他出科以后,又拜了荀慧生为师,这家伙,“四大名旦”他拜了三个人,只是没拜程砚秋。
其实对毛世来传授技艺最多的是筱翠花,毛世来他在坐科的时候,学的最多的也是筱派的艺术。但是后来出科以后,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和筱翠花闹起了意见,师徒俩也不和,并且他说的有些话很冰冷过分,所以这就等于这两个人闹掰了。
毛世来的两位师父筱翠花荀慧生
可能是毛世来心里想,荀慧生是“四大名旦”之一,他的名誉地位,都比筱翠花高一些,再加上筱翠花的戏,多以作派表演为主,唱不行,荀慧生是唱、念、作、舞都具备,他可能也是在这方面有想法,但是我们今天看,他这绝对是一个错误之举!
为什么呢?因为荀慧生和筱翠花虽然都是以演花旦戏著称,但是他们俩的路子是截然不同的!按梨园行的话,就是“两工”,并且台下也是分两派,喜欢筱翠花的,不一定去听荀慧生,喜欢荀慧生的也不一定去看筱翠花。
在毛世来出科之前,他主要是学筱翠花,并且有“小小翠花”的绰号,他对这个称呼也不反对,欣然接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出科以后,他鬼使神差的却拜了荀而放弃了筱,并且还和筱翠花闹得很不愉快。
还别说,他拜荀以后,也是尽量在学习荀派艺术,尽量模仿,尽量靠近,同时也尽量减少他学“筱派”的那种泼辣,而在自己的表演中多加些妩媚的东西,结果弄得他即不像筱翠花,也不像荀慧生,变成了个“四不像”,这样使得喜欢两派的人对他就很失望,他的名誉和台缘也逐渐冷清,这就是路子走错的结果吧。
今天我们看毛世来的主要代表作,还是以演“筱派”戏为主,比如说他常演的《马思远》、《双沙河》、《翠屏山》、《挑帘裁衣》、《坐楼杀惜》这些都是“筱派”的代表作。
当年他也曾经挑班独立,挑班的时候排过一出自己的戏《十二红》,这出戏是老本子,说起来本子还是于先生送给他的,文献记载,他的这出戏也极具“筱派”特色,戏有意思有看头,有噱头,就是“粘血带粉”,什么意思我想各位看官都应该心知肚明吧。
京剧《坐楼杀惜》
这出戏,49年以后那是绝对不让上演的,所以也没留下来,但是在当时特别叫座,他挑班以后几乎是每贴必满,特别受底层观众的欢迎,所以老百姓能喜欢什么高雅的艺术,他们就喜欢看个刺激看个红花热闹。
毛世来在艺术上,还是没得说的,但是他这个人性格上是有缺陷的。用现在的话就讲,就是情商比较低。因此作为出生在北京的京剧人,他却没有在北京留下来,后来不得已去了东北,在东北名气也是被淹没了,所以有人讲他是属于:少年成名,老年孤寂,默默无闻,空有一身本事,却不为后人所知。
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如果办事儿说话不得体,那么这个人再有本事,可能一生也不会顺利,毛世来就属于这样的例子, 这里有一个故事,特别能说明问题。
据说1941年富连成举办了一次庆祝办社35周年的纪念演出,当时请了富连成出科以后,成名成家的一些名角合作演出。
第一天的演出大轴是《珠帘寨》,由谭富英,慈世恭,毛世来合作。《珠帘寨》的后半部有这么一段情节,二皇娘让李克用去大战周德威,其中有这么一段念白:
李克用:什么叫做好处?何不说将出来,我们大家听上一听。
二皇娘:等你得胜归来,备上酒备上一桌菜,把你请到上座,我们姐妹俩,两边陪着,一吃一喝,这乐子还能小吗?这就是好处。
一般的演员二皇娘都这样念,谁知道那天毛世来也不知道想什么呢,可能脑子哪根筋搭错了,在念完“这就是好处”之后,他又加了一句:“富英啊,你长这么大,有过这么大的好处和乐子吗?”
京剧《珠帘寨》
当时把扮演李克用的谭富英说了一个大睁眼!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台底下以及后台的人听了也都是目瞪口呆,窃窃私语。而毛世来还在台上洋洋自得,觉得他的梗抓的很好呢!岂不知他这口气狂妄,已经让人心中十分生厌了。
为什么呢?因为谭富英是富字科的三科,毛世来是世字科的五科,论岁数,他应该叫谭富英一声叔叔,就是不叫叔叔,也应该叫一声先生,怎么能没大没小的在台上这样说呢?就是他的老师筱翠花,也不能这么说,何况毛世来你这小辈呢?这么说,毛世来后来去了东北,也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件了,今天看这跟他自己的性格,为人处事也是有极大的关系。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