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和F-35航电的差距

文摘   2024-12-09 09:46   加拿大  
前面已经提到过歼-35和F-35在发动机方面的巨大差距 (最全的F-35和歼-35对比),其实除了发动机,在航电系统上差距也不小。下面的对比F-35是公开的数据,可信度很高,而歼-35的数据都没有公开,猜测的成分比较多。
航电核心特点
F-35航电最大优势是采用高度集成的融合式任务系统架构,所有航电设备共享统一的数据总线。各传感器(雷达、光电、电子战系统)数据无缝融合,形成单一战术图像。支持模块化升级,便于快速更新硬件与软件。
而歼-35采用综合航电系统,整合雷达、电子战、光电和通信系统,逐步向任务系统方向发展。推测架构基于歼-20的航电设计经验,但规模和复杂度可能有所降低。
雷达
F-35装备的AN/APG-81 AESA雷达是一款极为先进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具备高分辨率成像、电子战和空对空、空对地多功能。这是最早采用氮化镓技术的军用雷达之一,这为其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奠定了领先地位。氮化镓提升了雷达的探测距离,分辨能力,散热效率和耐高温能力,同时体积减少,适合隐身战斗机使用。未来版本可能全面升级至氮化镓基技术,进一步提高功率输出、抗干扰能力以及冷却效率。
AN/APG-81的主要优势:
  • 通过传感器数据融合,整合雷达、红外、电子战和其他信息,实现极高的态势感知能力。
  • 电子战能力出色,能够对敌方雷达实施干扰、欺骗等操作。

  • 具备独特的隐身通信和协同作战能力,如MADL(多功能先进数据链)


歼-35的具体雷达性能尚未公开,但KLJ-7A级别的雷达具备多目标探测和一定的电子战能力。数据融合能力逐渐接近美国,但在系统集成与网络化协同方面仍需提升。歼-35的雷达由于系统复杂性和实战经验较少,与美国相比在某些特殊干扰场景下可能略逊一筹。有猜测歼-35的雷达也氮化镓技术,但可能在纯度、制造工艺和长期可靠性上稍逊于美国。
F-35的AN/APG-81的作战理念是以隐身性能为核心,强调网络化和协同作战,依靠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链实现全局战场感知。雷达更多地用于隐身目标探测、多功能作战支持和电子战任务。歼-35的雷达重点在于提供可靠的隐身探测和多任务能力。更强调性价比和灵活性,以适应区域作战需求。
F-35的AN/APG-81更成熟,技术领先,特别是在数据融合、电子战和抗干扰方面占优。F-35雷达在隐身目标探测方面具备优势,特别是在高对抗性环境中。F-35的AN/APG-81雷达在整体性能和技术集成上优于歼-35的AESA雷达。
F-35雷达已通过大规模实战部署验证,而歼-35仍处于测试或初期部署阶段。
光电传感器系统
战斗机的光电传感器系统(Electro-Optical Sensor System, EO System)是一类利用光学和红外技术探测、识别和跟踪目标的设备。这些系统通常作为战斗机的核心传感器,辅助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提升作战效能。
光电传感器系统可以说是对付隐身飞机的“大杀器”。雷达不容易探测,但通过光电传感器系统可以“看到”隐身飞机并引导导弹攻击。
光电传感器系统主要包括:
  • 电光瞄准系统(EO Targeting System, EOTS)
   集成红外搜索、跟踪和激光指示功能,为战斗机提供高精度的目标定         位。支持武器引导,例如激光制导炸弹或导弹。
  • 分布式孔径系统 (Distributed Aperture System, DAS )
   由多个传感器组成,实现360度全向探测和监控。能探测导弹来袭、敌      方飞机和地面威胁。
  • 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 IRST)
  通过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如飞机发动机的热量),实现无源探测。用    于发现隐身战机或雷达无法探测的目标。
 
F-35的光电传感器系统主要集成在于机头下方的多边形玻璃罩中,还包括机身各个位置的六个红外传感器单元(DAS),为飞行员提供全天候、360度的目标探测、跟踪、成像和威胁警告。F-35的光电传感器系统结合了多种技术,使其在多种作战环境下具有卓越的作战效能,尤其是在面对隐身目标、复杂天气条件或多种战场威胁时。
F-35的分布式孔径系统(DAS)通过六个红外传感器单元提供360度的全向探测功能,飞行员能够在任何方向上获得目标的实时信息。能够探测到从任何方向接近的导弹、飞机以及其他潜在威胁,并通过飞行员的头盔显示系统(HMD)实时告知位置和距离。还可以在敌方导弹接近时,提前发出警告,为飞行员提供时间进行规避。DAS提供无死角的感知,确保飞行员从任何方向都能察觉到潜在威胁。无需发射信号的无源红外探测使F-35能够有效对抗敌方雷达和隐身目标。
F-35的电光瞄准系统(EOTS)结合红外成像和激光照射功能,能够精确识别空中或地面目标并为武器提供高精度的引导。它支持激光制导炸弹、精确导弹和其他精确打击武器。这个EOTS具有非常清晰的红外成像能力,能够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识别并跟踪目标,还配备激光测距仪和激光指示器,用于激光制导武器的精准打击。
F-35的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能够主动探测并跟踪敌方飞机、导弹和其他热源,尤其是在对抗敌方隐身战机时,IRST系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无源探测能力。可以在长时间内持续追踪目标并保持锁定,通常与EOTS配合使用,提供更强的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IRST系统不发射信号,不容易被敌方发现或反制。在面对隐身目标时,IRST依赖于目标的热辐射,可以有效补充雷达的不足。
F-35的光电传感器系统不仅独立工作,还与其他传感器(如雷达、电子战系统、航电系统)紧密集成,实现数据融合和共享。通过先进的融合算法,F-35能够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整合成一个综合态势图,确保飞行员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F-35还能够与盟友的其他平台(如预警机、其他战斗机)共享传感器数据,协同作战。
F-35的光电传感器系统与飞行员的头盔显示系统(Helmet Mounted Display, HMD)紧密结合,使飞行员能够直接在头盔显示器上看到来自DAS和EOTS的实时图像、警告信息和目标数据。这种集成使飞行员可以“看穿”机身,获得类似“透明机身”的视觉体验。这也是F-35不需要像F-16那样360度水滴型座舱的原因。通过头盔显示系统,飞行员可以轻松获取全方位的战场信息,尤其是在视觉障碍环境下。头盔显示器直接显示目标、威胁和战术信息减少了飞行员的操作负担,提升反应速度。
 
总之,F-35的光电传感器系统结合了分布式孔径系统(DAS)、电光瞄准系统(EOTS)、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以及飞行员头盔显示系统(HMD),通过无缝的传感器融合和信息共享,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精确打击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些系统使F-35在隐身、复杂气象和多目标作战环境中都具备卓越的战斗力。
歼-35光电传感器系统的细节和性能没有公布,从为数不多的照片中,电传感器系统的位置和F-35一样都在机头下方,但大小和形状有区别。根据国外专家推测,歼-35的光电传感器系统可能只能探测机头前方,而F-35则具有360度全向探测能力。
网络融合

战斗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网络融合能力将飞机上的各种传感器、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与外部网络化作战体系无缝连接,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作战提升战斗效能的一种综合能力。

F-35是网络融合能力的典范,它被称为“飞行中的服务器”。F-35将雷达(AN/APG-81)、分布式孔径系统(DAS)、电光瞄准系统(EOTS)和其他传感器的数据实时整合。F-35还配备多功能高级数据链(MADL),实现与其他F-35之间的高速通信。F-35不仅作为攻击机,还可以充当信息节点,接收和分发战场信息。与地面指挥中心、预警机和舰艇实时交换信息,提供多维度态势感知。依托美国在计算机科学、网络安全、通信和电子战领域的领先地位,F-35具备极高的网络融合能力。经过多个国家的大规模部署和实际验证,其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很高。

歼-35作为中国第五代舰载隐身战斗机,预计也将具备一定的网络融合能力。歼-35可能与歼-20、预警机和地面指挥中心整合,形成信息共享网络。但网络融合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在极端条件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总体来看,F-35的航电系统在整合度、性能和多域协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歼-35的航电系统则专注于满足区域作战需求,逐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



羽成飞
北美世界游记攻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