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疑似第六代战机”图片出现后迅速引发热议,不过我看到后却笑得前仰后合。
可能有人会觉得“有这么好笑的事情吗?”接下来,我会解释究竟是什么让我觉得如此有趣。
虽然这件事在第一天引发了热烈讨论,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的信息,很快就冷却下来了。从图片中推测,这似乎是一款相当大的飞机,因此有人推测它可能是一种类似FB-22的战斗轰炸机。
此外,关于“第六代战机”的说法也引发了讨论,因为目前根本没有明确的第六代战机定义,因此使用这个称呼本身就显得牵强。有专家对此提出了意见。
我的个人看法是,这更像是中国的宣传手段,是一种伪装成“泄露情报”的“中国很强大”叙事的一部分,意在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可以引领全球技术的伟大国家,所以与这样的国家对抗必然会失败,不如赶快屈服”的态度。
确实,当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强大,能够像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频繁研制新型军用飞机。然而,从这张图片中也能一窥现代中国技术储备的短板:虽然经济实力足够,但似乎还没有完全具备满足推测中那些严格性能需求的技术水平。
首先,让人忍不住想要指着笑的点在于这是一架“三发动机飞机”。
提到三发动机的飞机,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二战时期的运输机改装轰炸机的常用设计:因为动力不足,干脆多加一台发动机,甚至直接在机头装个单发动机式的设计。
在二战后喷气式飞机中,类似“三星三叉戟(TriStar)”这样的民用飞机虽然偶有出现,但总体数量非常少。从航空技术趋于保守的80年代开始,三发动机的设计几乎就绝迹了。而在军用飞机领域,就连像我这样的业余军迷也难以想到有哪款军机采用了这种设计,可见其非常冷门。
洛克希德 L-1011 TriStar
更离谱的是,这架飞机的进气口位于驾驶舱后方的机背位置。这种设计在现实中几乎闻所未闻,勉强能想到的只有福克-沃尔夫(Focke-Wulf)的一些机型,或者像小说《雪风》或游戏《王牌空战》里的虚构设计。而且,像《雪风》里的“梅芙”(Mave)或“震电Ⅱ”虽然也采用了类似的融合翼身设计(Blended Wing Body),但还不能算作纯粹的全翼机。相比之下,这架中国的隐身战斗轰炸机则毫无疑问是一架全翼机。
全翼机由于无法使用襟翼,在起降时需要较大的迎角。如果把进气口设计在机背上,起飞和降落时几乎无法吸入足够的空气。即使现代喷气发动机性能足够优秀,能够避免因气流不稳定而导致熄火,但让飞机在空气吸入量不均的状态下起降,无异于自找麻烦。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较为乐观的观点,认为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缩小发动机直径、降低飞机总高度、减少正面投影面积,从而提升隐身性能”。然而,这种情况下,直接采用四台更小直径的发动机不是更合理吗?而且,安装背面进气口反而增加了机身高度,完全与这种设计初衷相矛盾。
我猜测,这架飞机最初的设计是双发动机,但由于推力不足,设计团队不得不临时添加了中间的第三台发动机。然而,将这一设计问题视为“失败”并推倒重来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受到问责,因此他们选择将其包装为“为了满足需求规格而进行的改进”,以此来避免责任追究。
接下来谈谈「操纵翼分割过于细碎」的问题。
通常,飞机的主翼上会有根据不同用途设置的操纵翼,例如「襟翼(Flap)」和「副翼(Aileron)」,它们各自独立运作。然而,从第四代战斗机后期开始,逐渐出现了一种将「襟翼」和「副翼」功能整合在一起的操纵翼,叫做「襟副翼(Flaperon)」。这个名字听起来又甜美又美味。而到了第五代战斗机,这种整合的设计几乎成为了标准。
简单来说,从第四代后期开始,机翼后缘的操纵翼通常只安装一块较大的活动翼。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架中国的「第六代战机」。
仅在尾喷口外侧部分,它的操纵翼似乎就分成了五段?外侧的两块操纵翼看起来像是气动刹车,但实际上似乎充当了偏航方向上的操纵舵(方向舵)的作用。而且,从地面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操纵翼之间的缝隙大到甚至能透过空隙看到天空。可以说,这种加工精度相当糟糕。
此外,靠内侧的三块操纵翼上有为覆盖外露的作动连接部而设计的鼓包(Bulge),但这些鼓包并不是沿着机体中心线平行排列,而是后部略微张开的「八字形」。这可能是为了让作动连杆垂直于操纵翼的动作轴线而进行的设计。然而,这种设计真的需要优先于气动特性吗?还是说出于隐身需求,无法沿中心线平行排列?又或者,这些设计是为了在高迎角飞行时避免气流脱离翼面,起到类似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的作用?
总之,仅凭这张照片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们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不过,仅从这张图片来看,我的印象是:「虽然它看起来像第六代战机,但使用的技术却更像第三代水平。」对于一架新飞机来说,设计显得过于杂乱粗糙。
它更像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普及之前那种靠手工切割拼装出来的产品,带有上世纪早期军机的影子,而不像现代的隐身战斗机应有的简洁、流畅外观。
中国的军用飞机,过去大多是苏联旧型号的授权生产品。
然而,从200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展开了快速的军事扩张,而此前那些充满“苏联粗犷风格”的飞机也突然被一批设计时尚、外形优雅的战斗机所取代。
虽然鲜有人明确说明,但诸如鸭式三角翼这样的设计明显带有西欧飞机的标志性特点,因此可以推测中国当时可能获得了来自欧洲的技术支持。毕竟,欧盟与中国在经济上关系密切,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
不过,这里提到的仅是“坊间传闻”的层面:据说欧洲的技术支持甚至扩展到了那些本应被禁止输出的核心技术领域,这一问题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被指出。从那之后,欧洲对中国的技术支持规模大幅缩减。
还记得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时期吗?大概就在那个时候。
在这之前,中国依靠强大的资金支持,以极快的速度推出一款款新型战斗机,几乎像春天里冒出的竹笋一样。然而,自那时起,中国新机型的发布速度显著放缓。
所谓的“第六代无尾隐身战斗轰炸机”,正是时隔许久之后的一款新作。
很可能这架飞机的开发原本会像以往一样快速推进,但由于技术支持的中止,开发工作只能依靠中国自主完成,经过许多艰难努力才终于实现了首飞。
因此,我认为这款飞机并不是一种会让人感到威胁的存在。
评论
是这样啊……虽然目前只是成功完成了测试飞行,还未实际投入战场使用,但如果与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例如F-22或F-35对战的话,您觉得它会表现如何呢?
能取得压倒性的制空优势吗……?
---------------------------------
我可以问个问题吗?
像这样的飞机已经能飞行了,
您认为它在未来发展成重大威胁的可能性有多大?
会不会像当年日本从九五式舰战、九六式舰战一直发展到零战那样,
经历类似的演变和发展呢?
回答
在那个地区,技术人员和劳动者被视为下等阶层,技术传承根本得不到重视,因此根本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即使到了2025年,他们甚至连圆珠笔都仍然依赖从日本进口。
---------------------------------
中国可怕的地方可能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数量吧。
即使是这样的战斗机,也许也能起到导弹的作用。
回答
确实,中国目前还未能成功推进海洋扩张,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不过成本效益实在是太差了吧😆
---------------------------------
我也以不同的意义笑了。那个国家的做法是:从想法到制造,再到迅速投入使用。高速列车、EV,什么都一样。然后就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厉害吧?” 其他国家早就做到了这一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从那时起就开始仔细检验安全性、可靠性等,只是没有公开而已。我在想,为什么公众要这么吵闹呢?🤣
---------------------------------
中国战斗机给人的印象是,虽然看起来像隐身机,但实际上在雷达上完全暴露,武器载量少,耐久性差,无法以音速飞行……
令人意外的是,电气系统的零部件竟然是日本制造的,哈哈。
真是非常有趣!
电气系统的质量看起来不错呢😁
---------------------------------
没有垂直尾翼,也没有水平尾翼。没有推力偏向喷管,排气喷管似乎位于机体上方,可能是为了避免红外追踪。从机体的概念来看,可以推测其设计是为了在高空以亚音速飞行,执行隐蔽侦察任务。
---------------------------------
“呃,直接用导弹不就行了吗?”
难道没有这种讨论吗?
说到底,如果是需要飞行员的飞机的话,飞行员可以直接驾驶这架飞机飞到美国或欧盟相关国家着陆,等着就能迎接幸福的人生。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不该造这种东西。
而且轮子(起落架)都一直伸出来呢。
---------------------------------
不管是抱着肚子笑还是做什么,我认为真正需要感到威胁的是,实际能够让它飞行并且在自国完成这一切。
现在的日本是否有足够的行动力、资金和资源来规划、设计和执行这一切呢?
现在不是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