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当你现在已经学会了开车,或者是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车,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下面列举一些思维上的差异,也许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有雷同,那绝对不是巧合。
首先小编想说的是:开车前和开车后简直是不同两个世界,所以思维当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开车前,交通信号只认识一个红绿灯。多简单啊,绿灯的时候就走呗。开车之后,只要是一个不认识的地儿,那都是战战兢兢的。时刻要提醒自己提前变道,时刻都要竖着耳朵听导航,一旦走岔了路就无比抓狂,走在高速上,得时时刻刻把眼珠子擦亮;有时候看着那些马路上横冲直撞的朋友,再想想当年的自己,
不禁感慨“生命诚可贵”啊。
没开车的时候,
总会抱怨为什么不能把车停这里,不能把车停那里;开车以后才知道,有些地方是因为违法,不能停;有些地方是想停,但技术不过硬、经验不丰富的司机朋友们不敢停。不开车的人,那些交通常识都是学校教育和言传身教得来的,毕竟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没有司机清楚也正常;
开车的人,虽然当初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过,但很多东西还是在长期实战里慢慢磨练出来的。不开车的人,不管坐什么车,不管谁开车,都特别放心;开车的人,但凡司机与自己脾气秉性不对付,就会感觉横竖都不踏实。除此之外,开车和不开车的人对车的态度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没开车的时候,坐在车上什么也不用管,偶尔会在倒车的时候帮忙看看,
或者给司机报告一下外缘路况;
那必须得小心翼翼。底板稍微磕一下,心里能难受好半天。
开车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司机们的脾气都那么大。直到自己上路才发现,“路怒症”真不是空穴来风。等红灯的时候起步稍微慢了那么0.001秒,后边跟着的车便会用无情的喇叭声向你发出道德的审判。当你专心致志地跟车的时候,总是会有一辆车成功加塞到你的前面……开车之前,好比佛祖如来;开车之后,简直斗战胜佛……
不开车时,衡量地理位置的维度是:几路公交车,几号地铁;开车以后,衡量地理位置的维度是:XX高速,XX出口,XX东边。不开车时,对于出游大多没什么好感,周末两天也就是在家门口各种公园里转悠,但凡稍微远点的地方,光看各种换乘表就已经将念头打消个一多半,边玩还得边想着末班车;开车以后,对于出游有了极大热情。以前想想就头疼的地方,现在一踩油门就能到。稍微玩得晚一些也无所谓,大不了就睡车里。
“老司机”们在开车的时候,对于路况希望掌握得越清晰越好。因此他们在指路的时候,会更加细致,比如会提前两百多米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而不开车的朋友可能更习惯于发给你一个定位,让你自己听着导航的指引就成了,更容易成为“甩手掌柜”。
比如同样是和别人约会,开车的人更加关心目的地周边的交通环境是否通畅、停车场车位是否充足等信息。而不开车的人,可能更加倾向于关注目的地本身,不会这么在意周遭的交通状况。
话说我在开车以前,下车关门的力度都比较大,因为我希望能一次性把门关好,小心翼翼反而会因为门没关严需要再关一遍,最后索性每一次都多用点力气去关门,结果有一次还因为门关重了被出租司机吐槽。但是有了车之后,不论是关自家车门,还是关别人的车门,都会更加注意关门的力度了。
开车的人总是很在意车里的异响和发动机声音。不开车的人基本只能听到音响的声音。我还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总觉的自己过马路很安全,反正车子必须让行人,于是戴个耳机听歌,不紧不慢地过马路。长大以后开车上路,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当年命大,才能活到现在的。
同样是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开车的朋友会对一些危险有着预判,看到自己的朋友开车有陋习,自己也会开始对其进行纠正。而不开车的朋友在坐车的时候喜欢和同车的朋友聊聊天,除非司机有什么危险动作(比如严重超速或者遇到紧急情况),否则不太能够提前发现司机的潜在危险。
另一种对于风险预判的区别在于,开车的朋友即使在自己不开车的时候,比如骑自行车的时候,也会意识到车辆是有盲区的。他们在跟车的时候,首先距离不会特别近,其次也能提前预判前车的行驶路线,躲避风险。有些不开车的朋友,会认为车子有三个后视镜,应该能够看到自己。尤其是汽车的速度很慢时,有些路上骑车的朋友认为不会出什么事,结果就是风险预判不足,可能会被车子刮倒。
对于不开车的朋友而言,能把家里的自行车蹬到20km/h就感觉挺快的了,而对于开车的朋友来说,在市区的环路上开到80km/h也没有什么感觉。由于二者对于速度的感知不同,如果低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高估了对方的刹车性能,那么就有可能酿成车祸。
大部分都在讨论安全问题,所以我就不提了,我来谈谈我自己在有车前和有车后的一些思维上的变化。我自己住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不会开车,上班后学习开车,然后就买了辆小车代步。在我没有车的时候,从我家到一个著名的大型购物中心,我的概念是 1 小时(包括去车站,换车和等待),但我有车之后,这段距离的概念一下子成了 5 分钟。
这个变化感受是如此直观和明显,我自己很容易就感受到了我自己的思维变化。所以让我后来也一直在思考有车人和无车人的思维差别。1. 「远」和「近」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没有车的时候,基本靠走和公交车还有轨道交通。所以对「远」的概念,一般就是以时间来计算,这个时间包括去车站,换车和等待,整个时常估算,如果超过 45 分钟的话,那么我就基本认定非常远了。如果去周边 1-2 公里的地方,基本上是靠走,一般上来说,如果是去 2 公里以上买东西,那么就会觉得有些远。
(基本上也就是 30 分钟以上的距离,就觉得非常远了)。简单说吧,没有车的时候,3-5 公里以内的距离,30 分钟左右的路程,都可以称为「远」了。而且由于消耗体力,一般心理状态是趋向于不去。甚至 30km 以外的地方,我称为「其他城市」,根本没有要去看看的想法。有车后,同样是 45 分钟左右的距离可以接受(这个时候包括了堵车和红灯),这个时候,基本上 25 公里 -30 公里的距离并不觉得非常远,大概超过 50 公里的地方,才开始觉得有些远。但是如果是旅游的话,100 公里才会有远的感觉(偶尔去一次的地方),所以在家附近 10km-20km 内,都是称为「近」。这个时候更有意愿尝试的去一下远方,甚至是愿意开车去「其他城市」。
有车前,2km 内称为近,5km 以上称为远;或者 30 分钟内称为近,45 分钟以上称为远。去远的地方是根本不太愿意去的。有车后,20km 内称为近,50km 以上称为远;虽然偶尔要去 50km 以上的远方,但是还是非常愿意去看看的。
如果认知是整个交通线,也算了不起了。然而事实却是你生活圈,只是这张交通线的一小段,毕竟太远的地方,也还是不太愿意去。所以其实我对城市结构的认知,可能就很小一块。可能这就是我对整个城市的认识了。然而,但我买车后,对城市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以铁道交通作为自己的基准点了。
对城市的认识可能是这样的(而且这只是以家为中心的 20km 半径生活圈,其实圈子可以延展得更广):总结一下:没有车,对城市结构认知是以粗犷轨道交通为基础的。有车后,对城市结构认知则是以细致的汽车交通路线为基础的。
居住地点不一样没有车的时候,租房就只能沿着火车站找,而且还要周边有完善的购物中心。不然生活便利程度就很低了。然而,这些地方往往租金价格较高。有车后,租房就可以离火车站远一些了,如果学习工作不在市中心,可能你就基本和轨道交通告别了。
这样租房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租房,不在局限于轨道交通和购物中心。这些地方的租金相对较低。没车的时候,租房看房,如果不是一个地方,那两家约的时间间隔可能用半小时,甚至小时计算,一天跑个 2-3 家就已经很累人了,能做到十分了不起了。有车的时候,可以约很多家,两家约的间隔差不多 10-15 分钟即可,一天看 10 多家房子是不在话下。
生活圈子不一样找工作方面:没有车的时候,找工作,一般会找家附近和在火车站边上的工作,这样找工作的范围就小了很多,而且工作种类很少。有车的时候,找工作范围很广,而且有些工作的地点不会在火车站边上,甚至一些工种,要求是必须有车才行(比如说送外卖,搬家具等),而在国外,有车的工作,相对轻松,而且工资高。
这样人生的可能性就更高,发展更好了。娱乐方面:没有汽车的时候,娱乐场所基本上就是市中心的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的娱乐场所,家附近的公园。而有汽车后,轻而易举地就能开到海边,海边好像自己的后花园,随时随地,想去就去;可以去各种大型公园,以及一些大型运动场地(比如说高尔夫,攀岩等);网上发现家附近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可以立刻出发开过去;可以汽车旅行,自己带上行李就出发。
没有汽车的时候,在约的地方,要考虑远近和交通便利性,基本上需要提前预约和计划,如果不方便一般是拒绝的。有车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必要了,觉得可以,立马出发。吃的方面:没车的时候,买原料,不能买很多,所以都是计划着的,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就不买了。有车的时候,可以到处买,买料十足,如果一个地方买不到,换个地方在找找看。如果是在网上看到一个饭店,如果没有车的话,要考虑交通便利性,还要计划什么时候去。有车后,看到一个有兴趣的饭店,跳上汽车,直接杀过去。总结一下:
没有车的时候,可去的地方选择少;活动种类范围比较少;对感兴趣的活动,不能马上出发;很多事情必须计划着做;如果出现有什么意外发生,一般就直接回家了;活动区域范围窄,趋向于回家休息。
有车的时候,可以去的地方多,活动种类丰富;对感兴趣的活动,可以随时出发;很多事情就可以想到了,马上执行,无需细致的在时间上安排;如果有什么意外发生了,换个地方,继续玩耍;活动范围宽广,趋向于在外玩耍。
没有车的时候,购物要考虑走路距离,以及自己体力,所以东西尽量少买,而且不买重的东西。尤其是去 IKEA 这样的地方,如果不是和有车的朋友一起去购物,是不会考虑买小家具的;去一家商店,如果关门了,或者正好那里你要的东西卖完了,那不会去考虑去其他购物中心碰碰运气。有车的时候,可以买很多东西,可以把购物车塞满着购买,不怕东西重,不怕东西多,不怕买小家具;如果一家店没货了,可以立刻换家店去碰碰运气。另外没有车的时候,在一家店买好东西,就已经是大包小包话,接下来的购物可能就越来越麻烦,甚至你只能逛一家店,然后就必须回家了。
如果你想买好东西再逛街的话,那一定是噩梦般的体验如果有车的话,买一家东西,如果东西太多,回停车场把东西放在车上就好,然后奔向下一家继续大买特卖,无需太多考虑购物多少,一般来说车能放下就好。等买好东西后,把东西都放在车后备箱,然后又可以优雅地去哪里吃个饭,或者去其他地方玩耍一下,毫无压力。买买买,搬搬搬。就这样任性,哈哈。总之,有车之后,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了,视野也大大开阔了,所以在思维方面有着很不一样的模式,思维的尺度更宽广了,可以处理很多以前觉得处理不了的事情了,更在执行力方面跳跃式的提高。所以,我现在如果人家问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我会推荐对方学车买车的。评论区炸出好多住过在墨尔本市的知友,
有车后,会带来大量与车相关的事务要处理,而这些算是属于有车人后的一种思维方式,可能积极,也可能非常消极,但是它就是与没有车时候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不同。
交通的关注点不一样评论区有人说了,有车后,关注的不再是公共交通站了,对你来说这些点突然就从你生活中减少了,甚至是消失了,然而你开始关注停车场了。有停车场的商场你会去,很难停到车的商场你就不愿意去了。市中心停车费很贵,开车就不愿意去市中心了。
停车场变成了你的关注点。然后就是车库或者车位,租房的时候,可以离火车站较远,但是一定要有车库和车位,方便停车。另外对高速公路,洗车场,加油站和各种保养维修站点比较关注,知道哪里加油比较方便,哪里洗车更加便宜。怎么说呢,这个是改变,有得有失。
有了车以后,感觉30公里左右的距离也不算远,如果不限行的话,平时都是“说走就走”。但是在没车的时候,5公里开外就算远了,而且出行之前一定会进行路线的规划,计算好总共需要的时间,稍远一点的地方就不愿意去了,因为可能都赶不上末班车。
车子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能给车主带来便利,但要是在早高峰的时候开车上班,或者晚高峰开车回家,分分钟堵到你膀胱爆炸。上下班高峰时期,开车不一定比公交车快,毕竟公交车能够享受专用车道。
开车了之后,我会主动让车,就怕司机走神。有的时候真的是搞不懂行人,一个个感觉不怕死的。说难听点,汽车只要不把行人撞死都没事。保险赔完了之后,就当没事人,第二年就是保险费涨一点。可是行人呢?大伤之后虽然钱赔给你了,但是痛苦实实在在的吃了,身体机能还大概率远不如前。小伤,保险公司赔个交强险,第二年交强险不优惠或者贵几百,但是人受伤了,恢复起来可是痛苦的。
开车的人基本不会闯红灯,而且骑电瓶车了也不会闯红灯,这种规则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在信号灯跳的时候不会过路口,灯头灯尾都会留意下,就怕有的抢灯司机冲出来,发现的时候汽车根本刹不住。不开车的人,看到路口没车了不管信号灯直接过,根本就不会想着绿灯的路口是不是有辆车司机看着是绿灯就不减速直接过。
另外就是视野,这方面无疑是行人更好,可以做到全方位地观察。你别看汽车的前挡风和侧窗那么大,转弯的时候A柱完全可以把一辆电瓶车挡的严严实实,别说是一个行人了。还有一个就是晚上,总以为车主开着车有大灯可以看清路面,晚上光污染很多尤其是对方车辆远光,司机可能瞬间致盲,完全啥都看不见的。很多晚上的事故视频,很明显的就能看到很多行人过马路被车撞的视频,行车记录仪上都是开到快要撞上的时候才会发现,更何况行人身上一点反光的东西都没有,在光杂乱的环境中很难被发现。
大家都是从不会开车变成老司机的,新技能get后,思维模式确实会发生一些转变。我自身最直观的体会就是,思维转变之后,在路上不论是开车还是行走,都能更加换位思考,而最大的收益,
莫过于对那些潜在危险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