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舒城县汤池镇谭岭村一位五十多岁大妈在山上摘茶时,被蜱虫咬伤(当地俗称草蜱,蜱缩),后来送安医附属二院治疗,五天后不幸去世。
4月19日,谷雨,绍兴新昌72岁的王阿姨(化名)像往常一样忙碌在自家山上的几亩茶田里,她期待早些收获、炒制,然后卖上个好价钱。谁能想到,采茶回来的当晚,她开始发烧不退,一度烧至39℃。断断续续烧了6天之后,一向快人快语的王阿姨连说话都不利索了,还出现乏力、畏寒、咳嗽,整个人精神状态很差。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对症治疗后情况也没有明显好转。进行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后,结果显示“阳性”!“入院之初,患者的情况比较危急,心、肝、肾甚至中枢神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急诊科主任陆远强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对王阿姨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稳住”她的生命体征后,王阿姨被转入感染病科治疗。浙大一院感染病科郭静副主任医师介绍,有多例被蜱虫咬伤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患者被送来救治,患者都有上山采茶、挖笋或种菜的经历,分布在全省各地。这些患者大多年龄超过60岁、在野外种菜或是游玩时,不慎被蜱虫咬伤。其中一位老人,是在发现自己腿上多了一颗不明原因的“痣”并且挖不掉后,才意识到自己遭到蜱虫攻击。另外有老人和王阿姨一样,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曾经被蜱虫咬了,在发热一周后,经过核酸检测阳性,“元凶”还是蜱虫。目前,一些患者已经出院,一部分患者还在积极治疗。值得警惕的是,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有一定的病死率,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蜱虫咬后为啥这么凶?出现这些症状请警惕。为啥不要忽视蜱虫这个“小东西”?蜱虫叮咬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喜欢攀附在人或动物皮肤较薄的部位,时间可长达十几天,“吃饱喝足”的它体形会膨胀几十倍,在人的体表能形成如一颗黄豆大小的“痣”。蜱虫是一种吸血寄生虫,属于蛛形纲的Ixodida目,分为硬蜱和软蜱两种。它们通常生活在森林、灌木丛、草原等环境中,尤其在春夏季节最为活跃。蜱虫叮咬时会将口器扎入宿主皮肤吸血,可能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蜱虫体内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和原虫等,传播多种疾病,包括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等。这些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因此,蜱虫被称作“夺命虫”。蜱虫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在我们国家已发现上百种,为了进一步了解六安流行区蜱虫的消长规律和优势种类,通过数年的监测和鉴定确认分布在我市的蜱虫优势种类——“长角血蜱”,每年的5-7月份,是蜱虫出没期,在我市金寨、霍山、舒城的一些山区蜱虫最活跃。蜱虫活动的高峰也是蜱传疾病的流行高峰期。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杨益大主任医师介绍,蜱虫本身是不带病毒的,但当它从其他带病的动物身上感染了病毒就成了隐形的“炸弹”。新型布尼亚病毒是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从蜱虫中毒者体内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型病毒,也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大别班达病毒,因为蜱虫叮咬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又叫“蜱咬热”“蜱虫病”,每年4月至10月多发。人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是1~2周,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少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新型布尼亚病毒会造成骨髓抑制,导致出血,该病的死亡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胃肠道、颅内或其他脏器出血。”专家解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起病急,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上,一些重症患者可达40℃以上的持续高热,最长可达10天以上。除了发热、出血,恶心呕吐、乏力胃口差、腹胀腹泻等也是常见的病症。大多数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治愈,但重症、危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也高达60%至70%。专家强调,有些患者没有被蜱虫咬过的明显咬痕,但是也会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这个“小黑点”有时咬人非常隐蔽,它甚至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的重症患者常出现凝血机制障碍,可能发生出血,传染性强。即便患者去世后,无防护下近距离接触尸体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不过,虽然“人传人”在一定几率上存在,但公众也不需要过于担忧或恐慌。因为只在某些极特殊情况下,例如自身皮肤破损或黏膜接触到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才有可能感染。所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后,一定要严格消毒,减少人际间传播。在全球范围内,蜱虫传播的疾病分布情况如何?
蜱虫传播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涉及多种病原体和宿主。蜱虫作为媒介传播了包括莱姆病、蜱传脑炎、支原体感染、立克次体病、巴贝西虫病、弓形虫病等在内的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欧洲,蜱虫及其携带的疾病在多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出现,如法国、阿尔巴尼亚、芬兰、立陶宛、以色列、德国、土耳其、摩洛哥、瑞典、捷克、英国、匈牙利、荷兰、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国。而在北美,蜱虫是95%以上经媒介传播疾病的原因,最常见的蜱虫传播疾病是莱姆病。
此外,非洲的蜱虫对牛群的影响尤为严重,传播了牛瘟、立克次氏病、牛巴尔西斯病和泰勒病等疾病。亚洲和南美洲也有蜱虫传播疾病的报道,例如非洲猪瘟病毒可能通过蜱虫传播给人类。
蜱虫叮咬后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详细传播机制是什么?蜱虫作为病原体向人类、牲畜和野生动物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唾液腺在病毒吸收、定居和繁殖中起着关键作用。蜱虫唾液中含有多种抗菌蛋白,如防御素、丝氨酸蛋白酶和粘合蛋白,这些成分在蜱虫-病毒相互作用中至关重要。这些成分不仅帮助病毒在蜱体内存活和复制,还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来促进病毒的传播。例如,蜱虫唾液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如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2(IL-22),从而有助于病毒在蜱虫和宿主之间的传播。当蜱虫叮咬宿主时,病毒通过蜱虫唾液进入宿主的血液系统。蜱虫唾液中的化学信号分子,如趋化因子,可以调节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阻止宿主对病毒的防御机制。此外,蜱虫唾液中的抗原成分可以激活宿主的免疫反应,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力。在宿主体内,新型布尼亚病毒通过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和螺旋酶共同产生新的病毒RNA,并翻译产生包膜、capsid和膜蛋白等成分。这些新合成的病毒成分运输到内质网-高尔基体复合体进行组装,形成完全包裹脂质双层的成熟病毒颗粒,最终从感染细胞中分泌出来。新型布尼亚病毒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传播。例如,在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中均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这些分泌物可导致感染。此外,有研究发现SFTSV可能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传播。蜱虫叮咬后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传播机制包括蜱虫唾液中的多种成分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病毒在蜱体内和宿主体内的复制与组装,以及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分泌物进行传播。蜱虫叮咬后如处置不当,可能会把蜱虫口器“遗留”在皮肤里,易感染病毒。那么该如何正确处理? 一旦发现了叮在身上的蜱,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因为,蜱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着倒刺,一旦不恰当的拔除正在吸血的蜱,很可能让它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 你要做的是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然后将它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还需要观察身体变化,如果两周时间内,身体出现发热等症状,请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并告知医生你曾被蜱虫叮咬的情况。 总之,被蜱虫叮咬虽然可能会感染严重的疾病,但概率还是十分小的。只要能及时、正确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