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被反复追问,职场空窗期何以成为黑历史?

文摘   2024-11-24 11:19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职场空窗期”不罕见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近日,李臻接到了本月第4份面试结果通知,这次依然难逃失望。今年春节后重新回到北京求职的她,已在各大招聘软件上投递了上百份简历。

01
解释“职场空窗期”成为挑战

“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一年的“职场空窗期”成了李臻求职路上无法忽视的阻碍。李臻的遭遇并非个例。前不久,“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当一些职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学习或是探索自身更多可能性后,渴望回到职场,却发现“空窗期”给他们“减了分”。求职者缘何选择“空窗”?“空窗期”后再出发,难度几何?

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因为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和个人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主动选择辞职回到家乡。”2022年底,从事视频剪辑制作相关工作5年后,蒋双林离开了北京,开始了一段时间的“GAP”生活。

所谓“GAP”,即从原有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尝试更多体验,为未来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蓄力。“去年一年,我去了两个国家长期旅行,体验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还开设了个人自媒体账号。”31岁的蒋双林说,这是一段难得的自由时光,摆脱了工作时的社交压力,可以尽情地读书、旅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9岁的乔思宇则认为离职后的“空窗期”就像一个缓冲带。曾在事业单位工作3年的他感慨:“真正慢下来后,以前那种逼着自己必须前进的压力一下子消散了很多。”熬夜亏空需要休息、考公考研提升自我、生育后暂时照顾家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职场人不得不暂时停下自身职业发展的脚步。

通过一段职业“空白”,调整生活、探索自我、提升能力。

对于体制外的工作岗位来说,离职后空窗期超过三个月,本来也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离职呢?肯定是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不开心,想换个环境。三个月空窗期,一边放松一下自我、一边学习、一边找工作,算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段。但最近几年,这个时间段,有可能会拉长到6个月以上。

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不理想、各公司降本增效的裁员、应届生又大量进入社会,好容易放出来的一个岗位,动不动就有百人千人竞争。导致这个正常的空窗期,变成了简历上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痕一样,也在万分折磨着求职者的心态当然也成为HR拒绝求职者理所应当的话术。

实际上,如果自己心态能稳下来、对自己的专业度与工作经验有足够的自信、充分准备求职及面试的过程,空窗期的问题,不会是决定性的,只会具有参考意义。

然而,重回职场时,简历里的这段“空白”成了阻碍许多人求职的主要原因。记者在招聘网站上看到,有部分公司在公开的招聘信息内直接写明:“岗位要求最近离职空窗期3个月内”“近段工作空窗期不高于5个月”“工作的空窗期不能超过3个月”等要求。

按时间顺序写下详细的工作经历是求职简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断档,很难被忽略。采访中,多位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都表示,在招聘过程中曾遇到面试官询问“空窗期”。

“有的公司能够接受面试详谈,有的公司就直接表示不匹配。”经历多次面试,李臻总结,无论面试时聊得多愉快,总能感受到“职场空窗期”对HR来说是减分项,“他们会考虑你长时间不工作,回归职场后可能无法适应职场的快节奏。”

“在一些行业和公司中,特别是对连续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的岗位,‘职场空窗期’会对求职者的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北京一家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从事人事工作的郑晓希告诉记者,招聘人员担心,在较长的“空白期”里,求职者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这会对公司业务的连续性产生影响。

为了避免“职场空窗期”对求职产生影响,如何解释“空窗”的原因,变成了求职者的“必备技能”。在网上简单搜索,就能看到许多相关的包装话术和指导课程,不少帖子点赞数、收藏量上万。

因同样的原因被拒绝的次数多了,李臻难免焦虑。在网上搜索如何解释“职场空窗期”话术、技巧后,李臻却对话术的有用性产生了质疑:“这些话术有着相似的套路和规律,面对招聘人员的询问不一定有效。”

不管空窗期多久,只要能用实在的工作事例和数据,,证明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有能力、有技术、未来对公司会有贡献,那就值得非常自信地表达出来,同时,要展示自己的绝对优势,让面试官觉得这个岗位非你不可。想想吧,现在找工作这么卷,候选人那么多,所以一定要有差异化的优势。

工作经验的呈现,谨记不要像流水账一样说自己做了什么什么,而要说,自己曾经改变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带来了怎样的效益提升。明知自己要空窗,且要持续一段时间,那么在空窗期开始之前,就要着手准备求职和面试。毕竟现在的就业形势,并不是经济好的时候岗位等人,现在是无数人等岗位。

有人脉的,一定要试试内推,不要担心面子问题,现在找工作的人那么多,说自己空窗了希望有内推机会,完全不丢人。密切关注各地市区政府的公众号,上面经常有招聘信息,体制内外的岗位都有,还有线下招聘会毕竟政府也在积极创造着就业机会。求职网站当然不用说了,经常浏览并找靠谱的平台投递简历。千万不要一份简历打天下,要准备不同版本的简历,对应不同性质的公司与岗位。

“现在用人单位的招聘审核制度越来越严格,人力资源部门在录用前,会核实简历内容的真实性,大部分企业都会与应聘者原就职地进行沟通。”郑晓希提示,求职面试时千万不要编造简历,在面试前进行充分的自我准备和积极沟通,诚实面对面试人员提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获得岗位认可。

采访过程中,蒋双林成功应聘成为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在他看来,想要跨过“职场空窗期”带来的求职阻碍,需要提前做好面试被问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调整好心态,准备好重新出发。

在面试中,蒋双林展示了“空窗期”做自媒体积攒的资源和技能提升。“面试前还可以对公司和所在行业做些研究,知道行业近期在发生什么,以体现这段空白期并没有影响你对工作的热情。”蒋双林告诉记者。

对此郑晓希有着相同的看法,求职时,除了展现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外,更应该有所准备地展露自己选择‘空窗期’的必要性,将其作为自我职业规划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正常的职场现象,‘空窗期’并不少见。求职待业期间,如果存在经济压力,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补助金,给自己托底。”北京市昌平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求职者可关注市、区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活动,社会方面也应提高宽容度,让求职者更加从容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节奏。

采访中,休息了近8个月的乔思宇向记者透露,他已经准备好“再出发”。“毕竟‘空窗期’不是职业发展的终点,反而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他说。

想想前几年还兴起过“gap year”(间隔年)的说法,当时还被视为一种时髦,现在却是连“不敢有空窗期”。不得不说,职场打工人面临的门槛又多了一道,求职生态似乎又苛刻了一点。
2020年曾有求职平台对对企业领导和HR展开一个调查,其结果显示,对于应聘者的职业空窗期,69.5%的领导更看重个人能力的匹配,对空窗期的容忍度一般在6—12个月之内,而企业的HR则会相对严格,58.7%的HR认为,应聘者的职业空窗期不能超过6个月。可见,挑刺空窗期是个颇为普遍的做法。
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之所以在意“空窗期”,主要是会考虑长时间不工作,回归职场后可能无法适应职场的快节奏,求职者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这样的顾虑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是考虑到千差万别的人生,统一用这种要求去看待,多少有些刻舟求剑了。
家庭变故、身体疗养、考试准备、单纯放松等,都有可能是空窗期的原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空窗期都相当于是一个“喘口气”的机会。而如今喘气的时间过长,也变成了一个问题,恐怕只会增加求职者的疲惫和压力。
而且,纠结空窗期是否有效,其实也值得打个问号。在网上其实有了应对空窗期拷问的教程,根据3个月、6个月、1年等不同时长提供不同的参考答案,用于蒙骗HR。入职的第一步,居然是学会“撒谎”,想想也是颇为讽刺。
就比如有人说自己“一直在家无所事事,中间去奶茶店,炸鸡店试过一段时间工,但是没坚持下来”,后经修改过的回答就变成了“研究创业,然后走访调研了几个项目,去店里看看人群,实地调研了流水、管理和上游供应商”。话术一转换,马上观感就不一样,对于这些,HR恐怕也不太好分辨。
这也在侧面说明,对于HR来说,如果不能从面试、试用中看出合格与否,那么单纯从空窗期时长和原因问答里又怎么看得出呢?不然就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对求职者概不宽容,而这,恰也是空窗期焦虑来源所在。
无论如何,空窗期怎么度过,都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单纯由于空窗期过长而拒绝求职者入职,其实已经涉嫌职场歧视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还是应当反思这种过于教条拘泥的选拔标准。招聘终究是个综合能力的测试,还是应当增加考察的科学性,回归能力本位,而不是四处树一些标准,对求职者进行粗糙的分门别类。
于求职者来说,也不必对种种空窗期过于恐慌。空窗是从职场暂时离开,但人生阅历是无法被切割的。空窗期无论是对个人能力亦或是心理状态能有所帮助,那么都不妨从简历、面试和试用等环节展现出来,用以增加自身价值砝码。
当然,挑刺空窗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供求不平衡,用人单位不乏挑挑拣拣的余地,空窗期也就变成了“污点”。而这更是社会面临的问题——只有大规模地创造就业岗位,那种想一出是一出、对求职者的吹毛求疵,
才会真正地消停。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