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思与远方: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自1980年11月,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而这几次会议之中,有一个矛盾点极为突出,那就是关于华国锋的去留。
人们为此议论纷纷。当然,如今我们都知道,最后华国锋还是淡出了政治舞台。只是,对于当年的内情并不清楚。后来,陈云讲述了一些当年的细节。
01
历史背景
当时,陈云是力主让华国锋辞去职务的。他在1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三条意见,也正是他的这三条意见,让华国锋下定了决心。
关于这件事情的历史背景,其实相当复杂。把目光转回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权的归属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有些人想要阴谋夺权,陈云等不少老一辈的革命家反而受到排挤,一时间人心惶惶,都觉得国家要出大乱子了。陈云此前因为一系列风波,已经赋闲在家,但他一直密切地关注着国家大事。
他认为,此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把国家拉回到正轨上来。而当时叶剑英、华国锋等人抱着同样的想法。
在伟人走了之后,华国锋接手了一部分国家事务,但眼前的景象令他焦头烂额。不少人忙着拉帮结派,华国锋一个决定做不对,就有可能把国家推向万劫不复。
而这时,陈云、叶剑英等人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帮了华国锋的大忙。在众人的鼎力支持之下,华国锋在短时间之内终于稳住了局面。同时,中央决定,由华国锋来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以及中央军委主席。
既然局势已经稳定,叶剑英和陈云就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要尽快让邓小平复出,主持大事。邓公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他也经历了几次起落。
不过,当前国家需要革新,所以,正需要邓公这样一个锐意进取的人进入政府。可是对于这个问题,中央内部产生了很严重的分歧,华国锋也表现得比较犹豫。
华国锋犹豫的原因在于,邓公当年走出中南海,是饱受争议的。如果现在让邓公重新回到中南海来,那社会上的舆论能不能控制住?
中国好不容易从一场浩劫之中走出来,如果行差踏错,会不会陷入另一场浩劫呢? 从当时的角度而言,华国锋的态度其实可以理解。
因为,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不过,这给叶剑英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02
不破不立
进入1977年之后,虽然形势开始稳定起来,但风向似乎对邓公更加不利了。叶剑英再提意见,结果依然分歧严重。
这时邓公也向中央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态度,他在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主席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事业推向前进。”
叶剑英也努力地做华国锋的工作。叶剑英很清楚,华国锋心里是装着国家的,因此,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华国锋能够想明白这其中的关键。
叶剑英还用自身的经历作为例子,他这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革命风浪,他很清楚如今邓公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他也希望华国锋能意识到这一点。
在叶剑英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下,华国锋终于被打动了。于是,华国锋渐渐转变了态度,邓公终于在1977年再次复出。看起来,一切似乎到了大结局,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个开始。
因为,接下来的才是重头戏,那就是,国家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相比于邓公,华国锋显然是更为保守的。而且,华国锋所代表的可能是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意见。
因此,1978年,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公,必须要说服人们认可他的想法。此刻,邓公、叶剑英或是陈云,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必须要在这个国家,推动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
邓公在出访朝鲜的时候,就表达了对这件事情的焦虑。朝鲜和中国本身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比我们还要落后一些。
但是,到了60年代,朝鲜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改革,70年代的朝鲜,其繁荣程度甚至已经远超中国了。所以,中国也必须要改,但邓公这个意见刚一提出来,立刻就引来了无数的口诛笔伐。
而这进一步引起了巨大的争论,究竟是要遵循旧的规则,还是要开创新的天地呢?这其中,华国锋明显是偏向前者。一时之间,双方互不相让,要为谁口中才是真理大打出手了。
这个时候,叶剑英对华国锋提出:应该尽快把所有人都召集起来,开一场会议,认认真真地讨论一下国家将来的路线。华国锋同意了这个建议。而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是一轮又一轮的会议,无比激烈的意见交锋。
在无数表达意见的人之中,陈云是最突出的一个。
陈云一向心直口快,而且很多话,身在中央的叶剑英、李先念等人并不方便开口。而陈云过去虽然担任中央副主席,但现在他只是中央委员,所以可以直言不讳。
陈云提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要让党内的生活恢复正常化。过去,所有人身上都背着重重枷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邓公,他身上背负的很多批判,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如今,因为这个原因,邓公也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这耽误的是国家的前途。所以,陈云主张,过去的冤假错案应该逐一进行平反,而且,邓公的中央领导地位也要尽快的确立。
平心而论,在几代领导人之中,华国锋的名气并不是很大,但他同样值得赞许。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大背景之下,华国锋保守的政策,又的的确确成为了一种错误。
华国锋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现在新的任务已经到来,所以,旗帜也要交到另一个人的手中。
03
尘埃落定
陈云当时对国家的现状非常担忧,所以,他对华国锋提出了几条比较激烈的批评,而这又恰恰说到了华国锋的心坎里。身为国家主席的华国锋,当然也担忧着国家的建设。
他和陈云虽然意见不同,但经过几天的讨论之后,华国锋也承认,陈云所说的,的确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意见,华国锋开始尝试接受这些意见。
陈云给华国锋的三条意见,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
陈云回忆,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第一点,揪出四人帮,是华国锋对党的一个很大的贡献,那时,华国锋是负主要责任的,但是,揪出四人帮以后,我们党没有能够实现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这样的局面,使人大失所望。
第二点,华国锋同志当主席不适当,那一天我跟先念同志到国锋同志那里去的时候提出,国锋同志要有自知之明,在毕生的工作里头,加号是多少,减号是多少。加号指的正确的,减号指的错误的。我讲了一句,希望国锋同志珍惜已有贡献,就是说,不要随便丢掉已经有的这一点贡献。
第三点,我认为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十二大谁作报告决定下来,哪个当主席哪个作报告。”
当时会场上的意见交锋非常激烈,这三条意见一提出,更是成为了全场焦点。不过,这三条意见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华国锋反思了70年代以来,自己的一系列表现,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陈云所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于是,不久之后,华国锋便主动提出辞职。他高风亮节的举动,平息了一场风波。
当时,人们注意到,一向冷静的叶剑英竟然落泪了,这场争执持续的太久了,叶剑英的压力非常的大。
叶剑英跟毛泽东是一代人,而现在,能够和叶剑英并肩作战的人并不多。所以,眼下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叶剑英比任何人都要激动。虽然过程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所幸一切最终回到了正轨。
华国锋淡出了政治舞台,他过上了平静的晚年生活,养花种菜、含饴弄孙。而邓公接下了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带领中国走向复兴。
end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投稿邮箱:whming369@126.com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化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与远方》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