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剑锋 :常念为官三字诀

文摘   2025-01-14 00:01   浙江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常念为官三字诀        

◎唐剑锋     

       是谁最早提出为官“三字诀”?有人说,是晋武帝司马炎。他曾对诸大臣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为官“三字诀”,不仅古代社会需要,今天也没有过时。为官常念“清、慎、勤”“三字诀”,就能时时提醒自己不可目无法纪,不可不慎,不可懈怠。

       “清”就是不贪。为官当清廉,此乃为官之本,亦乃为官之德。在《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记载了一个“不贪为宝”的故事。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是春秋时宋国一位大臣,权力很大,却不接受。献玉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器的人看,雕玉的人认为这是宝物,所以小人才敢将此玉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这个品德为宝,而你以这块玉为宝。你要是把这块玉给了我,那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我们都还是继续各自拥有自己的宝物吧。"子罕之所以成为一位贤臣,受到百姓爱戴,与他的“不贪”和“清”,有着很大的关系。

        “慎”就是谨慎。为官者,应树楷模,一言一行都应谦虚谨慎,权力越大越要严要求,才能善始善终,立于不败之地。晚清名臣林则徐给长子林汝舟写过一封家书,对已在朝中为官的儿子进行了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训诫,大意说:人生路上的风涛险恶,不亚于海上行船,其中复杂,往往是言语难以形容,唯有做到自己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低调淡泊,才能尽可能减少这些风浪的威胁,切不可贪图官位虚名,结交不良之友,变得虚华起来,不注意的话,一旦有所散失,那么不仅自己遭殃,还会连累家人。听懂了先生的话,才不会迷失人生方向。

 “勤”就是不懒。连封建社会七品知县唐成,都懂得“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勤,就算不贪,也不会有所作为。为官者兢兢业业,勤于政务,才能“造福一方”。懒惰懈怠,必然民受其弊。宋朝名臣真德秀说:“莅事以勤,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曾国藩先生更是把“勤”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勤”是人生第一要义,是修身、齐家、为官、治国、平天下前提。

       黄克诚同志,是老一辈革命家,也是“清、慎、勤”的榜样。他这样说,办案子是同败坏党风的人、组织和现象作斗争。这种斗争,不是靠发个文件一下子就能解决,斗争还是很严峻的。过去毛主席要求我们有“五不怕”精神: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开除党籍,不怕撤职,不怕离婚。我们有许多同志已经经过了考验,不会成问题了。现在我说,还要加上两个“不怕”:不怕撕破脸皮,不怕打黑枪。如果怕撕破脸皮,怕打黑枪,就干不好纪律检查工作。

       “不清”,就很难做到“打铁先得自身硬”。“不慎”,可能就会乱用权力、走上违法违纪道路。“不勤”,工作就会不推不动,一推一动。“清、慎、勤”不是一阵子,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装饰,是一生一世,都对照这个“三字诀”行事,按“三字诀”要求办事,以增加定力,提高觉悟,锻炼党性,坚定信仰,这也是一生的坚守。按“三字诀”要求做官,才可能做一名好官,一名让党放心的好官,一名让人民群众竖大拇指的好官。“百姓谁不爱好官”?永远是一个真理。

       明人在《功过格辑要》卷十五载中,这样写道:“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昔人所谓三字符也。取全条而熟玩之,有贵其刚毅无私者,亦由清而致;有贵其谦抑不肆者,亦由慎而致;有贵其关防不漏者,亦由勤而致,则斯三言可以该矣。舍此三言,其亦何能为政哉?”提醒你用“清、慎、勤”“三字诀”约束自己,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为官常念“清、慎、勤”“三字诀”,才能将彻底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才能让一个人高尚纯洁。不仅能面对种种诱惑不动心,也能面对复杂形势不迷失,更能在工作中不断立新功。

 

 



end


 

   


作者简介



      唐剑锋,汉族,常用笔名梁新。1959年5月生,河北省滦南县人。原唐山市杂文协会党支部书记,唐山市杂文协会常务副会长,兼任河北省滦南县杂文学会名誉主席。1987年开始杂文创作,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论坛》《杂文月刊》《中国青年》《党建》杂志等市级以上百余家报刊发表杂文作品近5000篇。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投稿邮箱:whming369@126.com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化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与远方》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在看



思与远方
为您带来国家的责任,人生的启迪,工作的感悟,生活的智慧,精神的动力!投稿邮箱:whming369@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