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共振”生涯规划沙龙是工学院就业工作委员会和研究生会精心策划的系列座谈活动,通过搭建与优秀前辈沟通交流的平台,来帮助同学们完成一场轻松而深刻的心灵共振,在学习前人成长经验的过程中找寻自我认同、明确生涯规划,积聚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动能。
11月15日晚,第二期“共振”沙龙在工学院1号楼210会议室举办。活动特邀谢蓝依和丁康两位荣获国家奖学金的优秀同学作为分享人,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出发,回顾个人学术成长的过程,为大家带来阅读科研文献、参加科创竞赛的经验传授,以及传播努力调整心态、积极解决问题的观念,让同学们勇于在科研领域里探索和试错。
活动现场
活动首先由来自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的20级博士生谢蓝依进行经验分享。谢博士分别从科研逻辑与经验、文献阅读与管理、在科研过程中遇到挫折并调整状态的办法以及基于秋招的体会几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讲述。
谢蓝依博士分享
谢博士分享了科研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强调从发现问题到展开行动的过程中需直面困难,包括可能需要更换科研方向。她建议主动与导师和同门沟通,理性评估课题的可行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重新投入研究,并养成勤记录、做周报、归类和保存原始数据等良好科研习惯。在文献管理上,她推荐使用“zotero”,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性筛选、精读顺序掌握及论文整理,提升阅读效率。她还坦言读博中的坎坷,如跨专业后的自我质疑、文章反复修改或拒稿引发的心态波动,并建议通过合理分散注意力和释放情绪应对负反馈,坚守科研初心,重视质量而非数量。
同学们学习谢博士发言
谢蓝依博士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求职经验方面,谢博士指出,教职方向需充分利用导师资源,提升专业能力,广泛阅读文献,关注学术前沿,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并寻求合作;而非教职方向则重在明确目标,关注行业发展与岗位技术壁垒,并提前规划。无论方向如何,求职核心在于社交能力、数理基础、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信的精神面貌,结合多渠道获取信息差,做到知己知彼。
接下来,来自自主机器人实验室的23级硕士生丁康分享了自己关于参加科创类竞赛的故事与心得。丁康同学从大二开始参加比赛,他坦言自己大一下学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直到大二时期才逐渐明确对于未来的规划,恢复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在学校保研政策加上疫情期间难以出国留学的客观因素影响下,决定积极参加各项竞赛。
丁康同学分享经验
丁康同学总结参赛心路历程为“尝试”、“定位”与“团队”。他认为试错是收获经验的过程,每次比赛既是挑战也是学习机会,通过实践逐渐明确未来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团队的良好配合和氛围更为参赛增色不少。他分享了三次数学建模大赛的经历,从零基础获校级三等奖到系统学习获国家二等奖,再到凭借经验夺得一等奖,展现了持续努力与成长。此外,他还参与挑战杯、计算机设计大赛和“红色专项”等赛事,不断优化成果,积累经验。
他进一步谈到,科研、竞赛与学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科研积累为竞赛提供技术支持,竞赛成果反哺科研并促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学工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在竞赛中得到体现与加强。而创新创业类竞赛则综合了技术、商业思维、社交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助力全面发展。
在问答交流环节,有同学提出如何解决跨专业就业的问题,谢蓝依同学答道,首先需要找到能让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背景有一定发挥空间的公司,其次公司更加看重的是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读论文遇到不懂的数学公式怎么办”这一点,谢同学提出刚开始阅读文献时无需过分关注具体的数学公式,重要的是寻找和理解所在研究领域的痛点以及创新点,在掌握了一定背景的基础上,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丁康同学则关于“如何在创新创业类比赛中找准切入点”这一问题中谈到,立足需要,将科研与产业结合起来很重要。他也对本科生参加科创竞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比如一开始多向师兄师姐求助,寻求团队配合,后续有了科研经历可以积极进行成果转换。
答疑交流环节
两位分享人分享结束之后,伊照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于科研而言,就算不知道结果的走向,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通过内驱力不断调整心态坚持下去也是必由之路,每一份努力都会加大成功的概率。两位同学所分享的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背后,是他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决心,加之自身的天赋与努力,结果才能不负人意。
伊照老师发言总结
活动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谢蓝依、丁康两位分享人与同学们合影留念。参与活动的学子们感慨良多,纷纷表示,两位前辈以深厚的科研积累和独特的视角,从能力锤炼、心态调适到职业规划,深入剖析了科研与竞赛之路上的种种挑战。他们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为大家的未来规划与抉择点亮了明灯。激励着青年学子们勇敢踏上科研与竞赛的征程,在实践与探索中寻求真理,勇攀高峰,不负青春韶华,实现自我价值与远大梦想。
活动合照
共振频率下,很小的周期振动便可产生很大的振动,是因为系统储存了动能。在与谢蓝依、丁康两位杰出前辈的“共振”中,大家心中积蓄了更多前行的动力与勇气。彼岸仍有星辰大海,少年无惧风雨漫长。作为站在时代浪尖的青年学子,面对科研与竞赛的挑战,应始终怀揣心中之光。这道光,是对真理的追寻、对梦想的执着、对未知的探求。以心中的光芒为航标,无惧时光流逝,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坚定前行,乘风破浪!
第2期“共振”沙龙·微语录
01
微语录·一
科研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坐冷板凳”,应该看重自我日常的点滴进步与成长,着眼在某个领域中做出实际贡献。
02
微语录·二
每个人“开花”的时间都不一样,持续的平庸和短暂的下跌都没关系,持之以恒一定能够带来总体趋势的上升。
03
微语录·三
也许坚持一下真的会不一样,这个过程中想办法将收到的东西转化成正向反馈很重要。
04
微语录·四
困难是必然的。只要遇到问题积极解决,功不唐捐。
05
微语录·五
竞赛本身是对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评判和考核,以及对过往学习经历的检验与肯定,学会在展示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角色,明晰未来的规划。
06
微语录·六
每一项比赛过程中的付出都很有用,不一定体现在当下这项结果中,但是可以拓宽眼界并发现新的机遇。
07
微语录·七
“滚雪球”效应——让一件事情发挥多重作用,让一份成果体现多层价值。
第2期“共振”沙龙·心有得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供稿 | 边子 王博宇
摄影 | 杨咏乐
排版 | 纪煜峰
审核 | 伊照 鄢海涛 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