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伊始,校团委学术科创部宣讲志愿者李佩达同学对“挑战杯”系列赛事进行了详细介绍。李佩达同学从“挑战杯”系列赛事的历史出发,为同学们介绍了“挑战杯”赛事安排,详细讲解了参赛后的七大流程,涵盖选题组队、作品申报、开展研究、院系初审、校级评审、终审答辩以及奖励颁发,同时对三个赛道——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赛道、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赛道和特别贡献奖竞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各赛道赛事流程进行了解读,帮助同学们对赛事架构形成了清晰的认知。
紧接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助理教授刘畅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参赛指导。在上一年度挑战杯中,刘畅老师指导的两支队伍分别从正赛赛道与优秀本研团队中脱颖而出,各斩获一等奖。刘老师结合上年度参赛情况,重点从项目选题上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建议,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掘自身兴趣,通过自主联系导师、学院征集项目、拓展深化已有的本研成果等多种方式开展课题研究。
随后,第三十二届“挑战杯”系列赛事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梁静柔同学分享了她的备赛过程和获奖经历,她结合自身两次参赛经历,重点从制定项目研究计划上为同学们提供了重要参考,她建议参赛同学要做好研究计划,积极同小组同学和导师沟通,充分利用寒假时间推进项目研究,利用春季学期初审前的时间将作品进一步打磨完善。最后,她鼓励同学们积极参赛,在科创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最后的答疑环节,“挑战杯”宣讲志愿者李佩达对现场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赛事信息。
此次宣讲会激发了工学院学生参与“挑战杯”赛事的热情,也让他们对学术研究、学科探索有了初步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踊跃报名,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踏实钻研,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培育科研精神、增强合作意识、探索学科魅力,完成一份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术作品,在第三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Q: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多赛道/多团队吗?
A:可以。在报名挑战杯时,每位同学可以参与多个项目,但是在整个赛事中至多担任一个项目的团队负责人。
Q:挑战杯的成果需要做成什么样才可以算结题?
A:参赛团队将项目研究取得的进展汇总成书面材料(结题论文),与作品申报表一同上交即完成作品申报。作品可以是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也可以是未达到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参赛团队后续仍可以继续该项目研究。
是否进行作品申报由参赛团队内部商讨决定。
Q:是否可以找外校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A:不可以,根据规则要求指导老师必须是本校老师。
Q:退赛是否需要手续?
A:立项后如因特殊原因需要退赛,无需手续。评奖仅以最后提交作品为准。
Q:团队人数超过6人,如何申请?
A:请参考《参赛手册》“作品申报”一栏。
由本团队写出申请(应包括姓名、赛道、作品名称、必要理由等信息,无格式要求),由指导教师签字,提交到北京大学“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
Q:院系推荐比例是多少?是通过了院系推荐才能获奖吗?
A:请参考《参赛手册》“院系初审”一栏。
经院系初审推荐“参与终审答辩”、“二等奖”、“三等奖”的作品数量分别不超过结题作品数量的“8%”、“10%”、“20%”,另外针对特别优秀的作品设置“超比例推荐”,超比例推荐数量不超过结题作品数量的“10%”。
所有结题作品必须通过院系初审与推荐才能获奖。
文字 | 团委实践部
图片 | 团委实践部
编辑 | 团委实践部
审核 | 瞿朱毅 刘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