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文化⑪】《我心归处是敦煌》颜婷、王贵阳读后感

汽车   2024-12-09 17:36   山东  



读书会



《我心归处是敦煌》

读后感精选


◆ ◆ ◆ ◆

千窟莫高藏初心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机械化清筛一车间 颜婷













  在我的旅游清单里面,有一个向往许久,却未能亲近的地方——敦煌。也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机缘巧合之下,有幸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敦煌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明年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大漠孤烟直的壮观,近距离观赏一下形态各异的千佛和色彩斑斓的壁画。

这本书是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用第一人称撰写的自传。通篇读下来,特别有画面感,通过字里行间彷佛看到,秋日午后的摇椅上,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就着一壶茶,给身边的孩子们讲曾经的青葱岁月,曾经的相濡以沫,曾经的良师益友,曾经的孤独彷徨,曾经的一切一切。

从一个柔弱的江南闺秀到风华正茂的北大才女,再到守护735座洞窟57年,成为第三代敦煌的掌门人。樊锦诗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家人的长期分离,独自面对戈壁滩上的风沙,期间也有过数次离开的机会,但她未忘初心选择留在了敦煌,留在了她喜欢并热爱的佛洞里,留在了色彩绚丽的壁画前。

她用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讲述了敦煌前世今生,这个不起眼的沙漠小城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曾经的历史人物是因何事踏上了丝绸之路,又因为什么契机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敦煌,这个在历史上见证了无数文化交流的地方,在她的口中显得异常鲜活和生动。

公元366年莫高窟出现了第一个佛窟,北魏时期因为统治者崇信佛教,好多王孙贵族开始以造佛窟为荣。随着越来越多的佛教徒的建造,佛窟越来越多,敦煌迎来了繁盛。各朝各代陆续在峭壁上凿出佛窟,在洞内塑造佛像,并在岩壁上绘制绚丽的壁画,逐渐形成了规模浩大的佛洞和壁画。每一个朝代对佛教的理解都不同,每一个朝代都有独特的塑像标准和审美标准,所以整个敦煌又是一个跨越千年的艺术殿堂。

近代的莫高窟在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和多次的社会动荡,好多佛窟和壁画遭到了破坏。百年前正值清末动荡不安,发现藏经洞的又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小人物。好多心怀叵测的国外探险家又利用王道士的贪财和无知,把大量珍贵的经书,壁画和雕像盗走,这在中国的文物史上是一个既屈辱又损失惨重的事件。当我阅读到这一篇章时,深刻理解了国强才会民富,弱国无外交的含义。我庆幸生于祖国富强的年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富足的生活。生于华夏何其有幸!

百年前藏经洞文书的流散,对敦煌的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如果不能对佛窟进行专业的修复和研究,不及时把研究的成果辑录成书,我们的后代子孙也许就欣赏不到壮美的景观,也无法了解曾经的辉煌岁月。正是有了几代莫高窟人的坚守和维护,并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才让这颗历经磨难的明珠洗去前尘,焕发新姿。他们通过对敦煌塑像和壁画的保护和维修,让世人不仅能了解古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潮流崇拜,也能更好的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文物保护和旅游业的繁盛又成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樊锦诗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多年的工作经验,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保护石窟遗产,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敦煌”工程,此举被季羡林赞为“功德无量”。

五十七年前,一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她选择不忘初心,坚守一生,才成为了如今的“敦煌女儿”。她的经历和坚守告诉我,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 ◆ ◆ ◆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坚守与挚爱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线路大修一车间  王贵阳













樊锦诗的自述止于第七章,拿到书不久的我恰好也才读到第七章。作为还未参透生活奥义,还未进入婚姻圣地的我,既为樊锦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敦煌的精神感动,也被她与老彭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深深触动。

国学大师同样也是敦煌学者的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4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4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敦煌。根据武周时期《圣历碑》的记载,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至敦煌三危山之时,忽见金光万道,璀璨光明,千佛化现,所以决定在这里开凿洞窟,坐禅修行,此后连续10个世纪,这里从未间断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这些虔诚的僧人委身于逼仄的洞穴中,依靠苦修在一片荒芜中试图证得终极意义的解脱。这,便是敦煌历经千年,从无到有,从不毛之地到万佛之国的开端。

樊锦诗与敦煌的结缘源自于在中学课本上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仅仅是这惊鸿一瞥,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敦煌壁画和塑像,便在她心中悄悄扎了根。可是,真实的敦煌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茫茫戈壁,黄沙漫漫,当年的生活环境绝对称得上是艰苦卓绝,在樊锦诗的人生中,曾有过本可以逃离这片荒芜的不毛之地的几次窗口。樊锦诗北大历史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敦煌,听闻此消息,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亲曾写信嘱咐樊锦诗将这封恳求北大改派其他体质更好学生的信件转乘给学校领导 ,但备受雷锋精神感染的樊锦诗最终没有将这封信交出去,而学校承诺的在敦煌工作三四年之后就可以调到老彭所在的武汉也因为恰处特殊时期,学校自己都自身难保而化为了泡影。我们总喜欢听英雄主义谱写的故事与赞歌,可是,人是生来就伟大的么?在樊锦诗的自述中,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她同样是一个鲜活的人,也有着属于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凡人的矛盾与挣扎。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之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而樊锦诗去了敦煌。1967年元月,樊锦诗与彭金章在武汉大学的宿舍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分别的时候,樊锦诗告诉老彭:“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说:“我等你。”1978年,樊锦诗去老彭姐姐家去接两三年不曾见过的他们的第二个孩子,看到眼前这个自己已经认不出来的黑不溜秋、一丝不挂的小男孩,坚定了她想要结束与老彭两地分居生活的念想。本想半年不到单位上班就算自动脱岗,自动离职,但在武汉那半年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生活里,萦绕在樊锦诗梦里挥之不去的依然是她放不下的敦煌。于是,她回去了,这本该是樊锦诗离开敦煌的又一次窗口,但,并非是各位读者心里猜测的全凭着对于敦煌文物考古事业的热爱,而是没有收入难以仅靠老彭一个人的工资为继一家四口的拮据生活。你看,即便是这样的英雄人物也会有着这样那样琐碎的烦恼影响着自己的抉择。到了1986年,樊锦诗与老彭的分居问题已然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当时甘肃和武汉大学两方面的组织都坚决不放人,最后,老彭为了樊锦诗而做出了牺牲,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放弃了亲手创立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而来了敦煌。在分居的19年间扛起了超级奶爸工作的老彭, 50多岁的年纪来到敦煌,从零开始了自己的考古事业,樊锦诗对此一直满怀感激,她在书中说:“如果没有他的成全,就不会有后来的樊锦诗。” “遇上了老彭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谁能想到,婚后离别时的一句“我等你”,这一等,就是十九年。

读这本书,我总是会想到热爱与信仰这两个词,在这个被短视频霸占的时代,获得快乐的方法好像很多,刷手机、喝酒、逛街、蹦迪占据了上班下班后的空余时间,我们看似被不断充填着世俗化的快乐,却很少去回过头看看自己有没有在真正热爱的事情事业,在时间的齿轮上去刻印自己有限的人生。樊锦诗是幸运的,她终究没有从离开敦煌的窗口中走到另一边去,她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发挥光热。而同样幸运的是,在这个世代,相似的故事并没有就此消亡,4年前,高考676分的留守女孩选择北大考古专业,曾经一度霸榜热搜,底下的评论里多的是冷嘲热讽,少的是鼓励支持。如此高分,本可以选择金融、计算机这种大热专业,毕业后加之北大的光环将保她一生衣食无忧甚至是荣华富贵,可如果人人都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我们又该去哪里去寻找下一个樊锦诗,文明与信仰又将如何赓续前行呢?4年后的今天,那个追梦女孩钟芳蓉在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岗位的面试中取得了92.4分的优异成绩,以该岗位第一的面试成绩进入了她心神向往的敦煌研究院,就这样,敦煌文物的保护考古工作再一次在冥冥中完成了交接。

《我心深处是敦煌》,这本书里大量敦煌的故事、敦煌的美穿插其中,但令我更加有感触的则是樊锦诗的那一份质朴、大爱与莫高窟精神,因为她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于此,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躯为莫高窟的东方美学撑起了一片顶天立地的雄伟篇章,也让中华文明的精神宝藏又一次在世界闪耀。
















读书会初次入会要求



个人提交一篇书评或读后感(书籍篇目不限、字数300字以上),发送邮件到1327040960@qq.com邮箱或添加微信(搜索:13293310960,备注车间/科室及姓名)发送,经审核同意后可领取第三期读书会阅读书籍。




读书会注意事项



按时参加第三期读书交流会或者按要求提交书面交流材料方可参加第四期读书会活动;未参会未按要求提交材料成员将停止参加一次再次参加读书会比照初次参加要求重新入会。


每期读书会

都将评选刊发优秀读后感

期待您的加入



下期预告



正道


撰文:颜婷 王贵阳

编辑:王雪琦

审核:姚鸿源

来源:济南工务机械段融媒体工作室


正心正行

守道乐道

铁路济南工务机械段
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凝魂聚力,携手共建平安大修、文化大修、美丽大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