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读书会第二期」
“探寻敦煌之魂,感悟归处之心”
11月28日下午,济南工务机械段“正道”读书会举办读书分享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探寻敦煌之魂,感悟归处之心”。
上期回顾
总结第一期读书会活动开展情况,段工会主席魏令强向第一期读书会“优秀读后感”获得者孙善旭、王贵阳、李校山、田佳琳、侯延凯、张永谋等同志颁发奖品《北上》。
本期介绍
主持人介绍第二期读书会阅读分享的书籍《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一部由“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的书。主人公樊锦诗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她的生平事迹就是一部守护敦煌的壮丽史诗。
阅读观看
在领读《我心归处是敦煌》部分章节后,观看反映樊锦诗扎根敦煌的记录片《青春》《板凳不怕十年冷,“莫高精神”代代相承》等,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樊锦诗的事迹和敦煌的魅力。
分享感悟
颜婷
《我心归处是敦煌》
近代的莫高窟在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和多次的社会动荡,好多佛窟和壁画遭到了破坏。百年前正值清末动荡不安,发现藏经洞的又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小人物。好多心怀叵测的国外探险家又利用王道士的贪财和无知,把大量珍贵的经书,壁画和雕像盗走,这在中国的文物史上是一个既屈辱又损失惨重的事件。当我阅读到这一篇章时,深刻理解了国强才会民富,弱国无外交的含义。我庆幸生于祖国富强的年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富足的生活,还能利用假期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和烟火。生于华夏何其有幸!
袁慧英
《我心归处是敦煌》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的这句话,在我读完《我心归处是敦煌》后久久回荡在心头。读完这句话也许你看到的是樊锦诗对敦煌文化的守护、奉献、敬佩,而我感受到的是她的坚守、她的初心、她的无奈。她也是个平凡的人,她也是妈妈、她说过,她其实也想过离开,可她最后一直留在了那里,是因为她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石窟。她比任何人似乎更有理由离开那里过更好的生活。
田佳琳
《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不仅是一段学术旅程的记录,也是一段精神历程的自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刻哲思。书中的文字中透出一种平静、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她对敦煌文化的深厚情感,也来源于她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在与敦煌的深度融合中,樊锦诗不仅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更看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的交织。
赵栓
《我心归处是敦煌》
如果我在这样的困境下会有樊锦诗如此的坚持与魄力吗?我想到之前看大修一车间的陈彧老师写的《两代情,五十年》,在老一辈的大修人里都会有一些类似的困境,因为要长时间在外地施工,不能回家照顾家人,心中会有一种愧疚在。我也突然想起我刚刚来上班的时候,面对一辆钢轨打磨车,机器的轰鸣和飞舞的铁屑,不用一个小时口罩和衣服就会染上黑色,当时我也在想,接下来的日子要一直这么艰苦下去吗?好在有很多前辈为我们开路,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老一辈铁路人肩负着铁路人的使命和责任,现在要交替到我们的手中,我们能够扛下吗?我们必须要扛下。在艰苦中奋斗,艰苦中作乐,是我们要继承的精神。
侯延凯
《我心归处是敦煌》
千百年前,开窟的人在昏黄的石窟里刻下了各种各样的壁画;千百年后,守窟的人一寸一寸地研究着壁上的画,一寸一寸地修复每一个细节。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还有许许多多从祖国各地奔赴莫高窟的人,都选择坚守在大漠孤烟的宕泉河畔。一个个以文化为信仰的中华儿女,以他们微小的力量,守护着民族文化的延续。
王贵阳
《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本书里大量敦煌的故事、敦煌的美穿插其中,但令我更加有感触的则是樊锦诗的那一份质朴、大爱与莫高窟精神,因为她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于此,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躯为莫高窟的东方美学撑起了一片顶天立地的雄伟篇章,也让中华文明的精神宝藏又一次在世界闪耀。
张永谋
《我心归处是敦煌》
借用樊锦诗讲到的一句话,关于未来“明确地告诉年轻人们:“年轻人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到了敦煌你就只能走黑道了,没有那两条道路可走。”我们这辈人即使处在黑夜中,也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下期预告
图文:王雪琦 张永谋 赵栓 王贵阳
编辑:王心
审核:姚鸿源
来源:济南工务机械段融媒体工作室
正心正行
守道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