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有的选

文摘   2024-10-19 00:28   广东  

这段时间市场起伏变化很大,国庆前后的市场判若两人。       

 

924政策刺激的行情,各种见证历史,简直就要一飞冲天的感觉,国庆后突然急转直下,又有进入冰点之势。

可怜国庆期间被忽悠进来的小散们,节后一冲进来就被埋,现在不知道心情如何,据说好几个鼓励满仓干的大V都被大家抓起来狠揍了一顿。

这半个月的行情再一次让我们见证了市场先生的疯狂。

再一次演绎了涨跌只能利用,不能预测的定律。

所以以后有人给你一个代码,告诉你一定涨或一定跌,稳赚、躺赢的,不是骗子就是疯子,我们可以把这类人统称为“烂人”,应对的办法就是四个字“远离烂人”。

01 每一步都算数 慢就是快

今天,刚好小圈子一个朋友分享自己这段时间的投资操作,10月7日加仓,加在半山腰,买了一个200多倍PE的自己毫无了解的亲戚推荐的股票,整天提心吊胆的。

圈子都是价投或者正在走入价投的三观一致的一类人,针对朋友的操作和浮亏大家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都认为是学习的成本,好在除了那个200PE的公司外都是优质的企业。

朋友的认知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吃一堑长一智。

小插曲都是自己成长的代价,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

最牛的人是可以吃别人一堑,长自己一智,但是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都还是要接受南墙老师的洗礼,只要都走向价投的康庄大道都是很幸运的。

人生都是一个过程嘛,关键看过程中的风采如何,人生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早一点晚一点都无妨,关键是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掌握好自己的节奏。

很多事情,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慢就是快,快则慢。 

就像巴老爷子在回答比尔盖茨问的,为什么你的投资方法这么简单,但是能取到向你一样成功的人却没有,老爷子的回答是“大家都不愿意慢慢变富”。

其实人生只需要富一次就够了,但很多人都只是过手财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们遇到的绝大部分人都对自己相当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市场、自己绝不会是接盘侠。    

特别是在行情好的时候,个个都是股神附体,感觉世界都在自己的脚下。

我是交易的王者,是A股是传说;

散户膜拜我,机构针对我,证监会调查我;

但是他们却抓不到我的任何把柄;

我会带着我的巨额资产归隐田园;

只给这个血雨腥风的二级市场留下8个大字;

巴菲特就那么回事。

即使世界上最牛逼的巴老爷子,年化收益也仅仅是19%而已,国内10年、20年年化超15%的公募、私募基金经理更是屈指可数。 

 

所以,奉劝大家千万不要抱着进入股市让你快速实现财富自由的想法。

虽然,长期来看优质的股权资产一定收益率最高的资产,但是要实现财富自由,除了收益率以外还有本金、时间。

一定要想好来到市场,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长期来看,持有优质股权一定可以让你的财富不断的增值,但一定要追求那每天、每个月、每年的百分之多少的收益吗?   

 

    

02 顺人性 平常心

很多人说投资是反人性的,必须要克服恐惧和贪婪,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自己一直有不同的想法,任何事情要做好,反人性总不能长久,归根结底还是要顺人性。

拿自己举例,自己是一个内向且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最喜欢的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光明正大的挣钱,取得成功。   

 

每当读到李录先生在给《穷查理宝典》做的推荐序“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对芒格老爷子的成功的描述时倍感激励,深度共鸣,甚至是产生心流了。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

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当今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谣等毫无关系。

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的巨大成功。 

不知道自己是第几次在文章中引用李录先生的这段话了,其实自己走向投资之路有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受李录先生的鼓舞。   

 

回想起2年前刚离开前司的时候,也收到过一个比较大的集团公司的一个较高的职位offer,在当时自己明知前司无法继续待下去,新的offer收入职位都有提升的情况下,最后还是选择放弃。

是的,这就是自己当时最真实的想法,在明知自己马上面临失业,又有机会的时候,自己还坚持了自己的初心,这都要感谢自己走向了价值投资之路。

后来在请促成面谈沟通的猎头晚餐时,我是这样给他反馈的:通过这么几天和他们集团董事长、总裁的接触中,自己明显感觉我们不是一路人,三观不一致,所以就不耽误彼此的时间了。

人生路上所有的努力都是让自己有的选。 

投资其实就是尽你所能,阅读一切,日拱一卒,不期而至,每天提升一点,发挥知识的复利,经验的复利,时间的复利效应。

最后让自己获得幸福。    

知足格致
知足之足,常足矣;格物致知,知行合一!